博文谷

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

導語: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用吃糉子來的方式紀念他。下面小編整理了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歡迎參考借鑑!

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

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

今天是我期待已久的端五節,也稱端陽。按照中華的民風民俗,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賽龍舟、掛菖艾、猜燈謎……其中,有我盼望已久的要數包糉子了。這不,今天媽媽在包糉子,我便誠懇地向她討教一番,也迫不及待地想親手來包包糉子。

我先看媽媽演示了一遍,只見媽媽拿着箬葉,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個大大的糉子。我在一旁看得眼花繚亂,看完了後仍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糉子怎麼包出來的。沒辦法,我硬着頭皮上場了。只見媽媽端上來一大碗花生、綠豆和糯米。我開始在心中默默爲自己加油鼓勁。

我雙手一拍,拿起一張箬葉,觀察了一番媽媽的動作後,就依照葫蘆畫瓢開媽做。先將箬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小筒。誰知我是在半夜裏收玉米—瞎掰呀!卷出來的圓錐小筒不是孔大,就是形狀太扁平。這時媽媽教我手要倒過來轉,使箬葉呈圓錐形纔可以。我依言照做,不一會兒工夫,一個圓圓的小筒便出現在我的眼前。

接下來便是放糯米了。不愧是浸泡過的糯米,也不知是什麼原因,它竟然變得如此黏勺。一勺舀下去,有幾十粒粘在勺上。我連忙放入箬葉“筒”中,可是放進去的糯米和綠豆像水滴一樣爭先恐後地順着箬葉的縫跑出來。我急忙放入紅彤彤的花生“鎮壓逃兵”又繼續深一勺淺一勺地放入糯米。

一勺又一勺,我看着糉子被一層層地填滿了。之後,我便“上蓋”,可是蓋上了之後又有白胖胖的糯米頑皮地往外鑽。我急忙拆開封上的蓋,往裏一瞅,只見裏面一團糟:花生像個大地主,橫七豎八地斜躺在箬葉旁;糯米則像一羣小淘氣,躥上躥下,有的趴在箬葉上,有的沿邊滑了下去,有的撐破孔底鑽下去。天哪!我手忙腳亂地清理完糯米粒,封上口,將線胡亂地一團一繞一打結,便滿以爲大功告成。

糉子包好了,媽媽問我:“然然,餓不餓?”我大聲回答:餓!於是媽媽馬上端起糉子,三步並做兩步衝到廚房,開始煮糉子。不到一小時,糉子煮熟了,剝開箬葉,白裏透黃的糯米,紅通通的花生和紅豆。隨着箬葉的清香,伴着民俗氣息瀰漫在每一個角落。品嚐到自己包的糉子,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絲絲的。

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

一個下着傾盆大雨的早晨,只聽到外公追不及待地對正在賴牀的我喊:“小懶蟲,起牀啦!今天下雨,也沒法出去玩,正好家裏還有幾片棕葉,我們就來包棕子吧!”我一聽可以吃到自己最要吃的棕子,便一骨碌從牀上爬了起來。

吃過早飯,我們便開始着手包糉子。外公耐心地說:“首先我們要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放入糯米,然後放入你喜歡的紅豆餡,再放上一層糯米,最後......”我開始手忙腳亂地做:巻漏斗、放糯米、放餡、綁糉子。可是前面的步驟輕而易舉地就做好了,但綁糉子卻讓我很費腦子。是從上往下還是從下往上?是紮緊好還是扎得鬆一點好?一串串的`問題涌入我的腦子,我去問外公,外公一邊嫺熟地包着棕子,一邊回答我:“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扎得緊一些,否則煮好後的棕子鬆鬆散散的不好吃!”我按外公的方法仔細地繞着手裏的棉線。果然,一個漂亮的棕子就包好了。這下我更來勁了,一口氣包了十個。啊,我懂得了一個小祕訣:只要堅持,任何困難都會被踩在腳下。

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那自己包的香噴噴的棕子,心裏像吃了一樣甜。

第一次包糉子三年級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寫出了端午節的習俗。按傳統的說法,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划龍舟、吃糉子、掛艾草,大街上就更加熱鬧了,賣各種東西的小商販們恨不得喊破喉嚨。每家每戶都在忙着打掃,採艾草,包糉子,走到哪家都能聞到糉子的香味,我家也不例外,這不,一家人正圍在一起包糉子呢!

剛開始,我先拿四片包糉子的糉葉,弄成下面是尖尖的像漏斗的樣子,反過來像一頂小禮帽。然後,用勺子把糯米舀進去,但不能太滿,再加一些花生米、肉、棗等,然後把糯米包起來,再用繩子繫好。由於這是第一次包糉子,我捏得緊緊的,手一直在抖個不停。事與願違,結果下面反而漏米了,我不得不重新再來。經過幾次的努力,終於做成了幾個像模像樣的糉子,我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煮。過了好長時間,糉子終於散發出濃濃的香味,讓人垂涎三尺。

我這個“小饞貓”再也等不及了,掀開鍋蓋,拿出一隻糉子。真香啊!我趕緊剝了糉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那麼美味的糉子我還是第一次吃到,我知道這是我勞動的成果。

透過這次包糉子,我既吃到了美味,又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做事要細心,還要有恆心,才能把事做好。

標籤:三年級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