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分享

閒着的地既能得到一年時間的休息,又能讓旁邊種植的莊稼獲得充分的陽光和空氣,這樣才能保證收穫優質的糧食。對此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哲理故事大全集,以供參閱。

哲理故事分享

哲理故事篇(1)

有人說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良好的人脈對一個人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的一生其實並不複雜。回顧一下你曾經的人生經歷,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導致你現在的結果的,就是那麼幾個“關鍵時刻”,我們稱之爲“轉折點”。對於成功的人而言,之所以成功,是因爲那幾個“轉折點”把握得比較好,導致事業發展一直呈上升狀態。

黃力泓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他們分別出現在兩種場合,一個是你的婚禮,一個是喪禮,而這些朋友有80%是對你毫無幫助的,他們通常不會給你正面、積極的影響,當你渴望有任何作爲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澆你冷水,告訴你種種的壞處和各種失敗的可能。有20%的朋友,是屬於較積極的,會給你正面影響的。有5%的朋友會幫助你,極大地改變你的一生。所以,你應該花80%的時間與會影響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這樣的言論或多或少過於冷酷,畢竟,朋友的作用並不是僅僅用來提供實際利益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朋友的幫助必不可少。

那麼,我們憑什麼去結交那5%的朋友呢?當你主動去結交別人時,別人爲什麼就一定會願意結交你,願意在你的人生“轉折點”這樣利益重大的事情上幫助你?

人際關係的本質之一是價值交換。雖然這話說起來比較不容易接受,但卻是當前浮躁、功利的社會中一些人內心的認知。

能否結交到對自己有價值的人,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價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層,在結交另外一個人時,會判斷對方是否屬於自己的圈層,再決定是否與其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入程度。如果你與對方的價值相等,屬於同一個圈層,雙方有建立人脈關係的基礎,較容易有深入合作互相幫助的可能性;如果不相等,雙方產生交集會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建立高效人脈的前提是認清自身擁有的價值。

擁有明確的職業生涯方向,圍繞此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爲有價值的人,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自己不學無術,把成功寄希望於別人身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會導致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哲理故事篇(2)

有人總是認爲,拒絕是一種技巧。事實上,拒絕豈止是簡單的技巧,更是不違背爲人原則之下的一種底氣和實力。一個人要拒絕利慾誘惑,要麼你有實力,要麼你有底氣。有實力,是因爲覺得這一切我完全可以唾手可得,何必彎下身來;有底氣,是因爲你有自己的尊嚴,即使現在不可得,但相信自己將來必然可以得到。

范冰冰有一句名言:努力奮鬥就是讓自己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人生有時候真是如此,你越有底氣,越有實力,你就越能說“NO”。

在商業競爭中也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雅虎的搜尋引擎如日中天,業績非凡。微軟提出以約4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雅虎。但當時的雅虎CEO楊致遠卻拒絕了微軟的報價,認爲這一價格“大大低估了”公司的真正價值,也不符合股東利益。

楊致遠的這個決定在當時既有支援者,也有反對者。支援者認爲,雅虎的勢頭很猛,完全有實力與微軟“討價還價”,拒絕微軟的低價收購;反對者認爲,雅虎前景不明朗,還未到與微軟分庭抗禮的地步,應該妥協。

幾年後,雅虎市值暴跌至178億美元,遠低於微軟當初的報價。楊致遠也最終被迫下臺。“雅虎拒絕微軟收購”成爲商學院裏一個經典的反面案例,認爲雅虎當年的拒絕是錯誤的。事實上,當年雅虎的搜尋引擎的確具有實力,但雅虎沒有想到谷歌和FB競爭對手那麼迅速地崛起,而自己多年卻沒有什麼發展,於是慢慢失去了搜尋引擎市場的份額。

拒絕,自始至終都需要用實力和底氣說話。說“拒絕”是容易的,但要讓大家接受“你的拒絕”是正確的,就需要用努力和奮鬥、用最後的結果來證明。否則,你的“拒絕”在多年以後可能會成爲一個笑話

哲理故事篇(3)

我先後在美國的東部和西部住了一些時日。一直沒有發現成片的農田與果園,也沒有遇見過一位農民。人們買糧買菜買水果,都是開着車直奔超市。所以,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爲,美國彷彿沒有農民似的!

兒子畢業於地處美國中部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去年秋天,兒子從康州返校參加一項活動,順便帶我到美國中部逛了一圈。原來,美國的中部是廣闊的大平原。農場一家連着一家,收割機忙個不停。果園裏,穿着豔麗的農婦,正駕駛改裝的小車採摘水果。

卡希爾是兒子的同學。他獲得博士學位後,因爲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暫時回到他父親的農場做幫手。卡希爾帶我們參觀了他父親的農場。農場佔地六十多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卡希爾說,他們家農場產的小麥和大豆主要出口中國。

卡希爾家的玉米和大豆已大致收割完畢,但還有幾小片玉米、大豆留在田頭,成羣的野鹿和飛鳥,正在津津有味地啃食着飽滿的玉米棒子和散落的豆粒。卡希爾告訴我們,田頭那幾片玉米和大豆是留給動物們吃的。因爲,人們種田侵佔了動物們生存的家園,人們應該給它們一些補償。還有一些留在樹梢上的果子,也是讓野生動物與人一起分享的。

我們發現,卡希爾家的農田,一條一條的,遠遠看去像斑馬線一樣。一條田裏殘留着一壠壠莊稼茬子,一條田裏是沒有種植過的平整土壤。每條田寬約三十米,東西走向,間隔排開。

我不解地問,這田爲什麼一條種植,一條閒着?卡希爾說,這叫輪換種植。我又問,這樣種莊稼有什麼好處?卡希爾說,閒着的地既能得到一年時間的休息,又能讓旁邊種植的莊稼獲得充分的陽光和空氣,這樣才能保證收穫優質的糧食。

我又說,你們的土地多,讓土地輪流休息,也無所謂的。

卡希爾的父親走過來說,這不是地多地少的問題,這是農民種田的法則。因爲,種田就像女人懷孕生孩子。你能指望自己的老婆年年都生孩子嗎?

哲理故事篇(4)

夾山善會禪師和定山神英禪師邊走邊談論法義。

定山禪師說:“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時時體會世間一切皆虛妄,連佛性也不執着,就能超越生死。”

夾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見地:“人在生死流轉中,若能當下看見自己的佛性,就不會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兩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見大梅法常禪師,並陳述各自的見解。夾山問大梅法常禪師:“我們兩個人的見解,不知道誰的纔對?”

“一親一疏。”意思是一個說得比較對,另一個說得比較差。

夾山問:“是哪一個人比較對呢?”

大梅法常禪師回答:“你們先回去吧,明天再說。”

第二天一大早夾山禪師又去追問大梅法常禪師:“到底哪一個人的論點比較對?”

大梅法常禪師大喝:“對的人不會來問,來問的人就是不對。”

禪是超越兩邊,不立不廢,直指人心的法門。夾山認爲超越生死,必須心中有佛,定山認爲解脫生死,連“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無的說法,就好比說“只剩半杯水”和說“還有半杯水”,只是觀點不同而己。

夾山不明白,非要問個對與錯,於是落入言語、思想的分別,難怪大梅法常禪師要呵斥他不對了。禪一問是非對錯,當下便落入二元對立,因此,學禪者如果還執着於好壞、是非、對錯、大小這種種差別相,就會與禪心相違,背道而馳。

哲理故事篇(5)

孔子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事情已經這樣了,人已經得了大病,既然已經無法挽回,就不必說,不必諫,不必歸咎。

同樣的道理,老孫的女兒交了個男朋友,老孫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信誓旦旦地說就算打死女兒也不准她嫁那小子,搞不好還挖出一堆那“渾小子”的爛事。你聽了也覺得確實是一朵花插在牛糞上。

但是漸漸地老孫不吭氣了,遇到你甚至避談她女兒的男朋友。這時候你該怎麼說?主動問“你女兒還跟那個小混蛋來往嗎”,還是先打破僵局說:“老孫哪,我覺得你這個人有偏見,其實我看你女兒那個男朋友很不錯,你女兒比你有眼光。”你這麼說保證萬無一失。因爲如果“他們”已經吹了,老孫大不了說:“當然混蛋,已經拆了!”表示老孫厲害,他贏了。

相對的',老孫可能突然臉上一亮:“沒想到你還真會看人,可不是嘛,經過這陣子的觀察,那小子還真不差。”接着他很可能說:“下個月他們要結婚了。”

突然間,你發現老孫由躲着你,變成跟你特別親近。爲什麼?因爲她女兒非嫁那渾小子不可,他軟化了。而他過去所有詛咒的話,都回到了他身上,好像自己打了自己一個耳光。而你,主動爲他解了圍。

哲理故事篇(6)

一位漁民告訴我,因觸礁傾覆的船比被颶風掀翻的船要多。人生的許多關頭不在於抗風雨,而在於補漏洞。

一位園丁告訴我,不是所有的花都適於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樂園。人生的許多成敗不在於環境的優劣,而在於你是否選對了自己的位置。

一位羊倌告訴我,他很快活,因爲他可以與野花攀談、與飛鳥對話,隨白雲飄蕩、隨綠草起舞。人生的許多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

一位廚師告訴我,真正的好湯從不添加味精,而是慢慢熬成的原汁。人生的許多檔次不在於外在的包裝,而在於內在的品質。

一位鍊鋼工人告訴我,鍊鋼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淬火,把滾燙的鋼錠放到冷水裏急驟降溫。人生的許多輝煌不在於狂熱地宣泄,而在於冷靜地凝結。

一位教師告訴我,他發現,上課積極提問的學生比認真聽講的學生進入社會後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人生的許多境界不在於跟隨,而在於自我探求。

一位畫家告訴我,大師的作品常常留白,太滿太擠容易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間。人生的許多魅力不在於完美,而在於對缺憾的回味。

一位高僧告訴我,如來並不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人生的許多尋找不在於千山萬水,而在於咫尺之間。

哲理故事篇(7)

一個獵手非常喜歡在冬天打獵。這天,天氣異常寒冷,獵手準備到幾十裏外的鄉下去。到達鄉間野地不久,他就驚喜地發現了鹿留下的痕跡。在鹿痕的引導下,獵手來到了一條結冰的河流跟前。

河面完全被凍冰所覆蓋。雖然冰面上明顯地留下了鹿走過的蹤跡,但能否承受得了一個人,獵手並沒有一點把握。

獵手伏下雙手和膝蓋,開始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爬行起來。當他爬行到將近一半的時候,他的想象力開始空前活躍起來。他似乎聽到了冰面裂開的聲音,他覺得隨時都有可能跌落下去。巨大的恐懼向獵手襲來,但他已經爬行得太遠了,無論是爬到對岸還是返回去,都危險重重。他的心在驚恐緊張中怦怦地跳動個不停,趴在冰面上瑟瑟發抖,進退兩難。

就在此時,獵手聽到了一陣可怕的嘈雜聲。一個農夫駕着一輛滿載貨物的馬車,正悠然地駛過冰面。當農夫看到匍匐在冰面上、滿臉驚恐不安的獵手時,一臉莫名其妙。

很多時候,我們躊躇不前,並非因爲外界的阻擋,而是受到了內心的羈絆。

哲理故事篇(8)

一個春天,連續下了幾天雨。在田邊我遇到了一位種樹秧的老農。我說:“有這樣充足的雨水,樹木一定能夠長好。”誰知老農卻說:“不對。這隻會使樹根長在表土上,大風一刮,它們就會倒下。”我有些驚訝。老農繼續說:“相反,如果現在天氣有些乾燥,樹就會將根扎到泥土深處去吸收水分和養料。這樣,即使將來的風再大,天再旱,它們也照樣能夠活下去。”看上去,老農並沒有多少文化,滿臉的皺紋卻記錄了他經歷人生風雨的道道痕跡,樸實無華的語言深刻地道出了大自然植物生長的規律。

健壯的樹只有往上、往下都發展,才能獲取足夠的資源和力量,在災害中存活下來,碩果累累。有一種竹子——毛竹,它在前五年以一種常人看不見的方式在生長——向下紮根,將自己的根牢牢紮在地底下。每公頃的竹林,竹子根系總長竟可達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的雨季,能瞬間成長,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生長,15天內竟可以瘋長到27米之高。五年時間的深紮根,是爲了在時機到來之時,創造高速生長的神話。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人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又豈能貪圖捷徑,豈能滿心浮躁,豈能看重表面浮華。想成功就要能承受向下紮根時的平淡、寂寞與煎熬。倘若我們把人生中的每一個困難都當成是“往下紮根”的挑戰和機遇,那麼又有什麼風暴不能挺過去呢?

哲理故事篇(9)

每次看央視的《開心辭典》節目,我都很欣賞那些已經取得了很高積分而選擇繼續答題的選手,欽佩他們的勇氣。而有一個選手卻是讓我體會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單純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體會。

當時那個選手只剩下最後一關的三道題。當主持人問他是否繼續答題時,他略微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繼續答題。其實許多選手到了這一步一般都會選擇放棄,因爲誰都知道,題一道比一道難,答錯了就前功盡棄,前面的努力將付之東流。結果,這個選手還是答錯了,不過卻是一臉輕鬆的表情。主持人問他對自己剛纔的選擇是否後悔,他說:“當然不後悔。因爲繼續答題是一個機會,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我纔會真正地後悔。題可以答錯,但絕不能錯過機會!”

這句話讓我長久地感動和思索,是的,機會總是稍縱即逝,可以錯,但不可以錯過。沒有成功你不會後悔,而錯過成功的機會你必然會後悔。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畢業後他分回家鄉縣城的電業局,在機關單位工作清閒且待遇好,是許多人羨慕的。可兩年後,他竟毅然辭去職務,去大連開了一個美術裝潢公司。他下這個決心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在美術裝潢方面有能力和經驗,更主要的是,他聽在大連的熟人說,這幾年那裏的各種公司和酒店紛紛涌現,對裝潢的需求很大。之前他也曾做過思想鬥爭,畢竟電業局這裏是衣食無憂旱澇保收的地方,而出去一切便都是未知數。

幾年下來,他成功了。這期間他也曾經有過無數次的挫折失敗,可畢竟堅持下來了。他曾對我說過,當初他要是錯過這個機會,他會後悔一生!

有舍纔有得,雖然有時舍了並不一定會得,可是不捨便永遠不會有所得。有太多的人守着眼前利益不忍放手,就像沙漠中的鳥兒守着一棵孤樹,卻沒有勇氣飛出去尋找廣闊的森林。所以,要想開闢一片嶄新的天地,首先要不怕錯,更重要的,是不要錯過機會!

哲理故事篇(10)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牀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牀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感悟: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標籤: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