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哲理小故事全解析

唾面自乾

哲理小故事全解析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易怒,並且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有一天無意中游盪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聽完後發願痛改前非,就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打架口角,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會忍耐的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禪師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沫自幹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麼可能?爲什麼要這樣忍受?”

“這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受唾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說。

“如果對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怎麼?”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這只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認爲一休說的太沒道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一休禪師的頭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樣?”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沒什麼感覺,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啞然,無話可說。

“窮人”

一個人若是喜歡貪、佔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物品,常被別人諷爲愛小。這是一種很不好的性格和品德,而且與人的貧富、地位關聯不大。

因爲愛小,竟然能使得富人變“窮”了。我就曾經聽說過一件此類的事情。

話說進入本世紀後,中國大地上幾乎所有的城鎮都颳起了瘋狂的房地產開發風暴。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最終富了兩大塊:一是地方政府,吃了最肥的肉;二是城中村改造涉及到的村民。至於開發商,就單位收益而言,頂多排行老三。

單說城中村改造,但凡一個坐落在城市版圖之內的村落,一經改造,一戶村民分得兩、三套住宅算是少的,多的能分五、六套。

這些村民們太幸福了,他們房子多得住不過來,就租出去一套、兩套的,每月(或季)收房租,可比當年的老地主富有多了。

不過,一夜暴富了的村民卻有的變得更“窮”了——他們不是“窮”在物質上,而是“窮”在心裏。

現在,城市裏日常生活大多都是燒天然氣(或煤氣),價格挺貴的,怎麼辦才能省錢呢?於是,那些暴富的“窮人”中有智者,“窮”則思變,竟然想出了離奇的“省錢”辦法。

先是有一家最聰明的人,住進新居後,經過反覆思考,想出了一個極好的辦法:讓燃氣表不走字——簡單,把氣表給摘了就行。這種先進、有效、而且簡單的經驗傳播很快,一時間鄰里之間紛紛效仿。

說起來,也怪燃氣公司麻痹大意,由於燃氣表是插卡式的,輸進表內的氣量用完了,就會自動停氣。燃氣公司太信賴先進的儀表了,沒有想到竟有聰明人會抄近道兒,所以,他們在短時間內愣是沒有發現這種聚衆“揩油”的行爲。過了好長時間,直到燃氣公司的工作人員入戶安檢時,這種“揩油”行爲方纔暴露。

偷用燃氣是違法的,於是,燃氣公司將這一衆用戶告上了法庭。按照法院的裁決,這些用戶都賠償了燃氣公司一筆費用(包括燃氣費和罰款),是賠、是賺他們也算不清,因爲沒有表,就沒有計量數據,燃氣費是燃氣公司根據各用戶的人口多少以及摘表的時間跨距估算的,是個大概數,罰款則是按燃氣費的一定比例給出的。

經此事件之後,燃氣公司學乖了:他們每個月入戶“安檢”一次,名義上是安檢,其實更主要的是看用戶有沒有偷氣的行爲!

那些“窮人”雖然交了燃氣費和罰款,但是心裏卻並不平衡,暗想:“那些貪官污吏撈了那麼多都沒事兒,俺們就偷了點兒氣,就給告上法庭。”其實,他們想錯了,他們遇到的只是毛毛雨而已。

對於貪官污吏們(同樣的,也是“窮人”),應了那句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以前有大黑傘給遮着,他們倒是挺安全,而現在黨中央一厲行反腐,那些貪官污吏們可吃不了兜着走嘍——被查出來的傢伙不僅丟官罷職,貪多少也都得吐出來,輕的住班房,重的連小命兒都保不住;那些尚未被查出來的主兒們,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估計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終日提心吊膽的,簡直快愁死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壺膽與壺塞

主人把燒好了熱水倒進暖壺裏,暖壺膽最喜歡這種熱乎乎的感覺了,它滿足地發出磁磁叫聲,並用壺嘴舒服的喘着粗氣。

“啪”一聲,壺塞壓住了它的熱氣,蹲坐在了它的頭上。

它生氣地說:“喂!我說壺塞,你也太缺德了吧!沒看見我正在喘氣哪嘛?你這樣蓋在我的頭上,我還怎麼喘氣了?”

壺塞捂着被燙傷的屁股說:“哎呦!我還沒說你燙了我屁股那,再說了,我蓋住你完全是爲了你好,真是狗咬呂洞賓。”

就這樣壺膽和壺塞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它倆越吵越生氣,越吵火越大。最後壺膽氣鼓鼓地說:“你小子快從頭上滾開,不然別怪我不客氣。”

壺塞“哎呦”一聲道:“我到要看看你有什麼本事,我就不滾開你怎麼樣?”邊說邊用力地往壺膽上使勁的蹲了蹲。

壺膽這一下可被惹怒了,它憋足了氣。猛地一使勁,“噗”的一聲,把暖壺塞頂飛了出去,然後得意洋洋地喘着粗氣哈哈大笑,可是它笑得越來越沒有勁。因爲一股涼氣趁虛而入,正在侵蝕它身體裏的熱乎勁。它嚇得哭了,像眼淚一樣的蒸汽水順着它的身體往下流,這才知道自己是離不開壺塞。

這時,主人來了。咦!的一聲說:“壺塞怎麼掉在地上了。”說着撿起壺塞從新蓋在了壺膽上。

這一次壺膽非但沒有生氣,還感激地對壺塞說:“兄弟,謝謝你!要是沒有你,我這一壺熱水就變成涼水了。”

壺膽一說好話,壺塞到不好意思了,連忙說:“這沒什麼……這沒什麼……”

從此壺膽和壺塞成爲了形影不離地好兄弟。

撕花瓣的女孩

一個癡情的女孩非常喜歡一個男孩。她很想知道男孩到底喜不喜歡她,但她又不好意思問。她每天都 在做白日夢,幻想與心儀的男孩約會,只要這樣她就覺得很滿足了。

不過她常常拿着一朵五片花瓣的花,然後一片片撕去花瓣。她撕去第一片時習慣這麼說:“他不喜歡我”在撕第二片時說:“他喜歡我”。可想而知,當撕到第五片時,當然就是說:“他不喜歡我”。她每次因此感到傷心,……

她的一位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就對她說:“當你撕第一片花瓣時,你要說‘他喜歡我’,這樣他最後就會喜歡你的了。”

後來,她果然因此開朗起來了,因爲她撕最後的一片花瓣時都是:“他喜歡我”。

心語:故事裏的小姑娘有點癡,不過很感人不是嗎。

同樣一件事情,換個人、角度換個方法思考,可能會出現決定性的轉變。命運也是一樣,在遇到重大抉擇的時候,不妨也靈動一下,給命運做出一個決定性的轉變。

應帖帖一首歌:紅莓花兒開。

紅莓花兒開

(蘇聯故事片幸福的生活插曲)

詞:伊薩科夫斯基

曲:杜那耶夫斯基

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

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

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說出來

他對這樁事情一點也不知道

少女爲他思戀爲他日夜想

河邊紅莓花兒已經凋謝了

少女的思戀一點兒沒減少

少女的思戀一點兒沒減少

啊…

少女的思戀一點兒沒減少

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長

我是一位姑娘怎麼對他講

沒有勇氣訴說我盡在彷徨

讓我的心上人兒自己去猜想

讓我的心上人兒自己去猜想

啊…

讓我的心上人兒自己去猜想

給你一個故事,希望你能喜歡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裏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裏,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援你,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的朋友你多麼愛他們,告訴所有你認爲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動可以從郵寄這個小小的故事開始。有一天,當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裏時。你會發現你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

最後,我要說:"友誼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誰傾吐祕密。"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是因爲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爲你也愛你身邊的一些人。如果你總說太忙,不能將這封信轉寄出去,老是說:"改天再寄。"你將永遠都不會去做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藉口,靜心的看看這篇古老印度來的故事,然後決定爲你的朋友們作一些事,從傳寄這封信開始。當你說:"你是我的好朋友"時,請認真的說出來。當你道歉時請看着對方的眼睛。

永遠不要嘲笑別人的夢想。不要隨便給一個人定性。說話時要慢,思想時要快。

打電話的時候請你微笑,對方一定感覺得到。

學會諒解

一天,一個年輕的猶太媽媽帶着兒子去拜訪朋友。在公共汽車上,一位揹着大包的青年擠進了車廂,媽媽被大包撞到了一邊。

兒子關切地問:“媽媽,你沒事吧?”同時,他惱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年輕的媽媽看着兒子,說道:“可不能怎麼說,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這時,那位青年也連連向她道歉。兒子聽到這些,慚愧地低下了頭。

幾天以後,媽媽早早下了班,她騎着車子來到學校,準備接兒子回家,結果發現兒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媽媽心疼極了,趕快找來一些紗布,將他的傷口包好。然後就去問老師是怎麼回事,老師也很納悶,因爲她既沒有看到他來報告,也沒有聽到他哭過。

媽媽不解地問:“爲什麼不告訴老師呢?”

他笑着說道:“媽媽,小朋友不是有意弄傷我的呀!爲這事,他已經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訴老師,他會更加自責的。”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他摸着兒子的頭說:好孩子,你已經學會了諒解別人。“

立世存身:諒解是良藥,它能化解矛盾,使人和諧相處。

標籤:哲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