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適合初一學生的人生哲理故事

哲理是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它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適合初一學生的人生哲理故事,希望能幫助到你!

適合初一學生的人生哲理故事

適合初一學生的人生哲理故事篇一

人生如蟻·熱愛生活

生活中經常有些東西,不經意地就在眼前消失了。

譬如從大學開學開始,我就留着的一個小小的軟皮塑料本,是準備在上面記着的我大學在學校裏的每一筆開支,簡單一點說,就是記賬。每個月的生活費父母總會按時打到卡上,可零零碎碎地也不知道用到何處,到月底,也就不見了。這樣堅持了一年多,每一筆我都儘量清清楚楚地登記好。然而有一天,聰明的你也許猜到了,我無論如何找不到那個本子了,書包裏沒有,抽屜裏也沒有,書櫃裏更沒有。能翻的地方都翻了,這個記賬本就這樣莫名其妙地不見了。

初中畢業證也是這樣找不着了。搬家時,在我奶奶家的老房子裏,我翻了箱,倒了櫃,臥室裏每個角落搜了一遍又一遍,但終於是失望告終。也許是老鼠搬走了呢?老鼠娶親,民間都知道的故事,也許他們缺這樣的一張證書。這樣安慰着自己,似乎也解脫了,但心裏總還是有點不自在。這樣的人自然不是一個精明的人,更不是一個學數學邏輯能力清晰的理工男。

日子鳥一樣地亂飛,生活是繼續向着前。而今我們在浩浩湘江邊的大學校園裏已經迎來了九月,這是是一個軍訓和江邊踏風騎行的季節,不過等到年底,我們也會揮一揮手回家過大學裏不多的年夜,而再過一年到了畢業季我們也將離開,路上的木蘭樹會不會留念我們呢?

記得有次晚上在至善樓的教室裏上普通話培訓課,有同學沒關緊門窗,不時竟然有飛蛾進來,繞着日光燈,舞蹈着;風扇呢,吱呀吱呀地,一頁一頁扇過去;從教室後門擡頭,有時可以瞥見燈火輝煌的馬路,便會憶起與曾經和室友沿江騎行的雙十一;那羣還坐在高三教室的我們,奔赴人生的考場離散宴席,昨天重現大二的我們給學弟學妹答疑,今日恍惚的我們將開始大三的生活,原來我們以爲畢業遙遙無期,轉眼之間也將各奔東西了。桃子湖的蓮花開了許久了,一大朵一大朵,如雲,站在湖邊,正好與她們對視,她們也會不久凋零,但她們來年依舊永不凋零。同樣,在教科院的自習室裏,隔着窗,隔着窗外的樹,我還可以看到湘江。江水緩緩地流動着,流過這所學校,也流過我的家鄉,永不停歇,也永不會消逝。

這似水的流年呵,原來只是,想好好讀書,然後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這座城市有自己的一角,安心聽聽江邊的聲音;想養只狗,帶着它,四處走走;還想陪着父母,給他們更多的守候。···

葉芝說“我將不停的走呀,不停的歌唱”,我們也將不斷的前行,在所處的每一個驛站都沉澱下來,不一定被繁華鉛洗,但也可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生活也在這般流動中發光發亮,似水流年,卻不流年似水。

人可生如蟻,但需韌如絲,美如神。熱愛生活,聰明如你,是嗎?

適合初一學生的人生哲理故事篇二

見證的時光

我要說的是一個見證時光的地方。

從出生起,它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裏。很多的故事都是在這個荷塘邊的一個的村子裏。

那確實是一個塘,稱不上河。因爲水很淺 ,夏天干涸的季節裏,底部多裸露出來,平整得很,可以在上面奔來跑去的。但沿着塘基走,總會要費上一頓早飯的時間,而且要走得快。而且這個塘灌溉着周圍大大小小十幾個村莊數百畝的農田。

於是,在我看來,她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條河流,緩緩地流過童年,浸染到青年,回憶在中年,將來還會沉澱在我的老年。

小時候,父母出去忙,我和我哥就喜歡到荷塘邊抓泥鰍,開啟荷塘邊上的石蓋,然後就會有那種跑得很快的泥鰍,有時候也會有鱔魚,而夕陽下山時,我和我哥也會到荷塘邊,踩着柔柔的水草,洗去一天的疲憊。但只是一會兒,就聽到有人在喊:“回屋裏去,吃飯了——”原來是老媽擔心着我們掉到水裏,催着回屋呢。

而荷塘的魚蝦多,味道也很鮮美。那時的暑假,我與我哥都會背上訂子,只能是單數,十一、十三、或着十五等,去塘邊訂小蝦米。因爲老人講雙數是訂不到魚的。這樣,哥哥放訂子,我放炒香的糠粑,再加上一塊使之沉下的石頭,我們剩下來的就是等待。在暮色四起的黃昏,我與哥哥聽着對岸人家傳來的歌上,這時我們也想着多起點蝦,賺錢買個小錄音機放歌聽。這樣雖然蚊子叮咬,但還是守在水邊,直到媽媽接我們回家。一個假期下來,我們都曬黑了,賺的一點錢也交給家裏,想着的那個錄音機到底還是沒有買成。不知道現在結婚了的哥哥現在還記得不?

三年級時,我轉到了另外一個村的小學。那時是一個人,每天我獨自一個人要過兩條田壟,而路上總會有幾個比我大幾年級的在路上攔着欺負我,不讓我過去。這樣幾次下來,我都害怕去上學了。爸媽他們操勞着全家,忙於生計,也沒有多過問。直到有一個早上,我縮在家裏,再不肯去學校裏。看見了奶奶放下手中忙着的活兒,安慰着我說:“不要怕,奶奶送你去!”於是,她用寬厚粗大的手牽着我,一路走來,一路叮囑,到荷塘邊,奶奶用手中的柺杖敲着地面,說:“孩子,你聽,奶奶的柺杖陪着你走啊!”我俯身下去聽,果然是“的、的、的——”的腳步聲,於是,伴着這樣的'節奏,我走向了學校,走向了課堂。下午放學回家我越過田壟,轉個彎,眼前突然一驚,我看到奶奶在荷塘尾子上等着我,高大瘦弱的身軀,在秋日已經微有涼意的風中,是那樣的清晰。我想着:我要攢勁讀書,我的第一份工資就會給奶媽買她喜歡的彩色電視機,這樣就不要晚上到別人家去看了。可是,可是......奶奶——這樣一幅在路邊的剪影成爲我永遠的記憶,最終也成爲我最寶貴的珍藏!

後來上初中了,家鄉這邊徵收修路變成一個城郊了,但是心裏憋着很多的事,卻更不願與人說,就在下午放學後一個人,悄悄地繞到塘,去荷塘邊走走,想着已經去世的奶奶,想着無處着落的現在和遙不可及的未來, 我突然之間有種很沉重的東西。在初春暖和的下午,在夕陽的餘暉中,我脫掉鞋襪,赤着腳,在淺水邊走着,那一層柔柔的水草,那一片清澈的水波,在心頭盪漾,讓我的浮躁與不安都慢慢沉澱下來。

那時我雜七雜八地讀了餘華的《活着》、曹雪芹的《紅樓夢》、司湯達的《紅與黑》、還有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等,我發現在我的世界之外還有另外的一個世界。“維裏埃算得弗朗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一幢幢房子,白牆,紅瓦,尖頂,展布在一座小山的斜坡上。茁壯的慄樹密密匝匝,畫出了小山最細微的凹凸。城牆下數百步外,有杜河流過。這城牆早年爲西班牙人所建,如今已殘破不堪。”這是於連的家鄉,也是《紅與黑》的開頭,那條杜河流經了那個鄉村,於連是走出去了,但結果還是回到了原點。命運的不可捉摸、人與人戲劇性地相遇還有着對生活的執着,都是那樣的精彩。我對着荷塘靜靜地讀着,享受着。生活是如此平庸但文字是如此美麗!

直到現在,我的夢中還有着那樣的姿勢,那些文字。歲月一晃而逝。有什麼是永恆的呢?漸漸有了白頭髮的爸媽和已經不再年輕的我們,還有那些等着自己實現的夢想。我呀,就這樣走着,我和我的荷塘一起見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