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2015人生哲理小故事:不要忙着解決問題

1990年,拯救兒童國際組織指派史坦寧到越南成立辦公室,希望他在六個月內,協助解決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

2015人生哲理小故事:不要忙着解決問題

史坦寧到了越南,從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口中,聽到兒童營養不良,起因於公共衛生差、平均收入低、鄉下人民教育不普及等。問題看起來複雜龐大,即使有六年的時間,應該都解決不了。

他決定,不要忙着解決問題,先想辦法複製成功。

史坦寧到一個鄉下村莊,測量每個孩子的身高體重,找出其中家境不好,卻長得比別人高壯的孩子。

結果他發現,高壯的孩子在同樣艱困的環境中,有着跟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個村裏的人民,一般人每天只有錢吃兩餐飯。高壯的孩子家並不比別人富有,媽媽一天能煮的食物量一樣多,但是她們把它分成四餐。

一般村民的孩子每天吃兩餐、每餐平均分量較多,然而因爲孩子長期營養不良,腸胃沒辦法一次消化吸收那麼多食物,因此多吃的部分無益。反而每天吃四餐、每餐平均分量較少,孩子長得比較好。

此外,一般村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有多餓,一大鍋飯菜端出來,全家人各取所需。但是高壯的孩子的媽媽,會先把他們的飯菜分出來,確保孩子吃得飽。遇到生病等特殊情況,媽媽還會一口一口喂孩子吃完飯。

最後,一般村民的孩子不吃蝦、螃蟹和地瓜葉,前兩者被視爲大人才吃的東西,後者被視爲喂牲畜用的`低等食材。高壯的孩子的媽媽則不這樣想,她們在田裏撈出小蝦小蟹,把地瓜葉剁碎全部加入白米中煮,增加了孩子的蛋白質與維生素。

發現高壯的孩子的祕訣,史坦寧將之推廣到整個村落。這些做法其他村民都做得到,而且可以持續做下去。以前很多專家寫過各種計劃都沒有成功,現在僅複製高壯的孩子的生活習慣,六個月後,村裏65%的孩子營養不良改善。最後,這套做法總共影響了越南兩百多萬人。

這是《創意黏力學》一書的作者希思兄弟,二月再度聯手出版的新書《轉變》所舉的一個例子。希思兄弟以此說明,改變要有進展,需要有明確的方向,告訴參與的人往哪裏走、如何做、目的地在哪,因此,找出成功的部分非常重要。

當大腦需要專注在解答時,大家往往把力氣放在問題上。希思兄弟建議主管,問問自己花多少時間在解決問題,又花多少時間在擴大成功。

史坦寧說:即使在失敗中仍然有成功的部分。當初如果不是看到那些部分,他可能待在越南二十年,都還沒有太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