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文學常識

哈利波特作者簡介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於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共7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爲主要舞臺,描寫的是主人公——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後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本描寫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巫界大戰中在外尋找魂器並消滅伏地魔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哈利波特作者簡介,歡迎閱讀。

哈利波特作者簡介

哈利波特作者簡介 篇1

作者簡介

1991年, 喬安妮·凱瑟琳·羅琳 Joanne Kathleen Rowling 在從倫敦去曼徹斯特的火車上看到窗外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巫朝她微並揮手時,萌生了進行魔幻題材寫作的想法。七年後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誕生了,讓全世界人爲之喝彩!

作爲單身母親的羅琳生活極其艱難。開始寫“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第一部時,因自家屋子又小又冷,到附近的咖啡館把故事寫在小紙條上。不過她的努力並沒白費。哈利·波特系列歷險小說憑着出奇的想象、層層迭出的懸念和利於兒童閱讀的語言,幾乎一夜之間征服了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讀者。羅琳創作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1997)《哈利·波特與密室》(1998)《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1999)《哈利·波特與火焰杯》(2000)《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3)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2005)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2007)。羅琳因創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和參與電影而名利雙收。這些作品的陸續問世不斷重新載入世界小說發行史記錄。包括英國圖書獎及斯馬圖書金獎章獎。

羅琳生於英國格溫特郡。父親Peter是退休的飛機制造廠Rolls-Royce的管理人員,母親Ann是實驗室技術人員。她有個妹妹叫Dianne(Di),比她小兩歲,曾學過護士,現在愛丁堡學法律。

創作背景

根據作者J·K·羅琳的介紹,這個故事的靈感是1991年她在從曼徹斯特到倫敦的火車上萌發出的。她當時經常在愛迪安堡的一家咖啡館中撰寫第一集小說。

儘管J·K·羅琳一再說明,在開始寫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時沒有針對特定年齡層讀者的想法,但是出版社在出版第一部的時候,顯然把讀者羣定位在9到15歲的青少年。

作品主題

羅琳把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觀點、種族滅絕論等偏見加入了情節中,這些偏見正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想法。書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魔法師和不會魔法的人(“麻瓜”)的交流。羅琳說她寫的7本書,1本比1本多一些黑暗色彩,隨着哈利的年齡增長,他的敵人伏地魔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從羅琳出版第5本小說之後,她開始在她的個人網站上面發表一些暗示未來情節的內容。隨着系列小說情節的發展,J·K·羅琳的筆調也愈趨老練成熟,加之故事主角哈利·波特不斷成長,無論從內容上還是風格上,整個系列一直在逐步發展推進至高潮。

《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善與惡的矛盾對立主要分爲兩條線索:第一條是以哈利與伏地魔爲代表的善與惡的對立,第二條是以哈利自我心中對於惡的抗爭作爲暗線而展開的。正是因爲故事的設定有着哈利的自我抗爭,也才使其英雄形象更爲飽滿。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哈利夢見自己是蛇,傷害了好友羅恩的父親韋斯萊先生。並且能夠多次感知到伏地魔的思維動向。而小說的前半部分以哈利額頭上的傷疤爲紐帶,暗示了他與伏地魔之間的緊密聯繫,也預示着哈利的思想隨時會被伏地魔操控,從而一些惡的思想也無形地暗藏在哈利的身體裏,他們之間相通的心靈使得一些惡念有可能驅使哈利做邪惡的事槽。而是否能夠戰勝自我,戰勝心魔卻是成就“善”還是成就“惡。的重要區別。哈利最終戰勝了心魔,從而回歸自我,從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他從普通人向英雄人物的轉變。這也昭示着作者羅琳對於惡的看法,惡也非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伏地魔也並沒有一出生就是一個魔頭,他也曾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而哈利雖然是一個正面的形象,但一些惡念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積存在於自己的思想中。怎麼樣能夠克服這樣的思想,做到不被惡意支配是羅琳彰顯著與惡母題的潛在用意。

小說的現實性還透過《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所傳遞的思想得以體現,反映了羅琳女士對於現實社會的思考。小說將馬爾福一家爲代表的魔法師分爲純種魔法師,他們有着高度的優越感,因而看不起像赫敏這樣的非魔法家庭出身的魔法師,並嘲笑她爲“泥巴種”。即使是在魔法世界中,也會因爲出身的低賤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論赫敏這類魔法師憑藉自己多大的努力、多麼優秀,都還是會被遭到純種魔法師的蔑視。伏地魔所構建的魔法世界的宗旨主要是保留純種魔法師,對那些非純種的魔法師進行殘忍的殺戮。而相反,以鄧布利多校長及哈利爲代表的魔法世界相容幷包,他們認爲出身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努力。這是對於出身問題的兩種思想對立。而在最後的戰鬥中,哈利一方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伏地魔勢力土崩瓦解,這也正預示着小說對於卑微出身而遭遇到不平等待遇仍舊存在於現實社會中間的看法,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的思想。現今社會,種族歧視問題雖然有所緩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地區仍然存在。作品的思想對於現實世界具有警醒的現實意義。而羅琳在小說中表現出其對這一問題的深刻反思,即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努力能否取得成功並創造人生的輝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馬爾福一家對家養小精靈多比進行各種凌虐和壓迫,後來哈利解放了多比,並鼓勵多比解放其它家養小精靈,這也折射了作品對奴隸制的強烈批判。

藝術特色

該系列小說是用第三人稱模式表述的,以哈利·波特爲中心人物,除了第1部、第4部、第6部和第7部的少數內容,全書全程透過哈利自己的視角來表述,這也是讀者認爲閱讀這系列書有親切感的原因之一。(第5部中,哈利·波特透過“思想”看到黑魔王的情節中,描述的“他”指伏地魔黑魔王。)哈利、赫敏、羅恩是三個重要的人物。書中的主要角色刻畫深刻,次要角色也活靈活現。書中也有很多有關道德方面的內容,隨着正義和邪惡的對抗不斷激烈和明顯化,一些人物面臨着重要的選擇,人性的陰影也被展現出來。

在羅琳爲讀者呈現情節豐富、內容緊湊的魔法故事的同時,《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也巧妙地繼承了歐洲經典文學。這些繼承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即母題的運用和文化寓意的傳承。母題也許是文學研究領域最複雜的一個概念,所謂母題“指的是在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人類基本行爲、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於周邊世界的概念,諸如生、死、離別、愛、時間、空間、季節、海洋、山脈、黑夜等等。這些母題在歐洲文明的兩大源頭——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聖經。可以說,歐洲經典文學也是羅琳女士創作的源泉。

羅琳在設定童話人物形象時,也採用了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的手法,從而使得故事更加撲朔迷離。典型代表爲斯內普。小說從第一部就烘托出斯內普令人厭惡的反面形象,多次展現哈利與斯內普的衝突,但在整個故事的尾聲,才表達出斯內普對哈利誠摯的保護和愛。這樣的反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第二部小說中,吉德羅被形容成一個經歷豐富的優秀魔法師,但在故事的最後,他卻膽小如鼠,並無真才實學,同樣形成鮮明反差。第四部小說中瘋眼漢穆迪看似和善友好,卻是僞裝的小克勞奇——伏地魔安插在哈利身邊陷害哈利的反面人物,一步一步將哈利逼上絕境。正是有了這樣對於傳統童話的繼承和昇華的藝術手法,故事情節才得以進一步推動發展,童話故事更爲豐富多彩。

雖然魔法世界對於孩子們來說是神奇夢幻的,但是,在這樣一個世界中也隨時能夠找到現實的影子。小說的本身也具有深刻地現實性。小說中對於現實性的具體體現爲場景的現實化。哈利作爲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英雄的象徵,但是,羅琳女士並沒有把哈利塑造成—個無所不能、如同神一樣的英雄。透過不同的場景,羅琳以哈利自己的口吻和想法表現出他的一些弱點:哈利並不喜歡學習,甚至有時在學習時會偷懶,畢竟哈利作爲—個成長中的孩子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哈利對秋·張有好感,赫敏對羅恩的喜歡,這也是孩子們在青春期會經歷的過程。小說中哈利有與現實世界中的孩子們一致的共性,這樣的共性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致以萬計的讀者的重要因素。小說透過對場景的塑造,體現了人類型,即共同的人性。

哈利波特作者簡介 篇2

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是J.K.羅琳,於1965年7月31日出生於英國格溫特郡,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是英國作家。羅琳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故事,她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寫出了哈利波特系列故事。2017年12月12日,J·K·羅琳被英國皇室授予“榮譽勳爵”,這是英國的勳章和爵位的最高等級。

哈利波特背景知識:哈利波特的故事背景是一整個事件都發生於魔法世界,這個世界的居民都是巫師。主角哈利波特以及他的好朋友赫敏以及羅恩就讀於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在讀書期間發現了伏地魔復生的陰謀,經過驚險的鬥爭,最終打敗了伏地魔。

擴展資料

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完成後,羅琳多次寄出書稿均遭到拒絕。不過,她的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在一小印刷商Bloomsbury接下印刷權後,一出版便備受矚目,好評如潮,其中包括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她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地變化。她被稱爲“哈利·波特之母”,以天才的想象力孕育了風靡全球的小魔法師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