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文學常識

高考文學常識-中國古人的姓氏字號

高考文學常識:中國古人的姓氏字號?

高考文學常識-中國古人的姓氏字號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是某一羣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個人獨用的姓。

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氏、青雲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爲氏族標誌,因而這些名稱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象有關。這些氏族名稱以後就可能演化爲姓(如熊、牛、雲等)。古代稱呼人還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說,“傅”是地名)、職業名(如巫咸,“巫”是從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號(如仲虺,是奚仲的後人)等,這類稱呼固定下來也就是“姓”。如魯、韓、宋等,是以地名爲姓;東郭、西門、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爲姓;師、祝、史等,是以職業爲姓;上官、司馬、司徒等是以官職爲姓;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莊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諡號。從春秋戰國時一些人的稱呼中我們還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跡,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稱“柳下惠”,公輸班因是魯人又叫“魯班”,公孫鞅又因是衛國人稱“衛鞅”、因封爲商君稱“商鞅”等。此外,在中華各民族交通往來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遲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爲“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諱而改姓 “賀”。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變化。如五代時吳越的“劉”姓因避諱(“劉”與吳越王“錢?”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難”②之後,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改姓“田”,而“靖難”有功的太監馬三保卻被賜姓爲“鄭”(就是以“三保太監下西洋”著稱的鄭和);北魏孝文帝爲推行“漢化”而改 “拓跋”姓爲“元”姓。又如“漢代諸縣(今山東省境內)的“葛”姓遷到陽都(今河南省境內),爲了和當地的葛姓區別就稱爲“諸葛”,而齊地的“田”姓外遷,以外遷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東漢名臣“第五倫”)。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祕和神聖。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夏商兩代留下來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盤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聯繫,可能和生辰有關。春秋時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應是以生理特徵命名的。鄭莊公名“寤(牾)生”,則是他母親難產的紀實。可見那時有些名字還是很樸素的。但那時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這含意並因同時出現的“字”而更爲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裏的,高考政治,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離騷》裏自述:“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繫。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 “遊”也是同義。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學家曾鞏字子固,他們名、字中的“良”與“善”、“鞏”與“固”也都是同義。“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爲人稱道的兩種飛禽;西晉文學家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兩顆星。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漁”(打魚)、“樵”(砍柴)常爲侶,宋代史學家、《通志》的編者鄭樵字漁仲;“漁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學家李漁字笠翁。“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