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時事論據

知錯就改經典議論文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特別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那麼你有了解過議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知錯就改經典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錯就改經典議論文

知錯就改經典議論文 篇1

4月14日,南京六朝博物館想尋找一名小觀衆。上月底這個孩子跟着班級春遊來博物館參觀時,悄悄拿走了展廳裏用於布展的兩塊鵝卵石,幾天後他又帶着道歉信和鵝卵石,回來承認錯誤。六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叔叔阿姨們不僅原諒了他,還想表揚孩子身上“知錯就改”的勇氣、精神,並授予他“名譽小館員”的稱號。

門口大廳害羞徘徊半天,終於道出實情

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安保人員小朱最先注意到這個孩子。“4月8日下午,看見他在博物館一樓入口處的大廳站了半天,猶猶豫豫的樣子,上去一問,伸出手遞給我兩塊鵝卵石和一張道歉信。”小朱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孩子看上去很害羞,小臉通紅,說要把石頭還回來。

原來,今年3月31日,南京一所小學的幾個班級到六朝博物館參觀,當時這個孩子悄悄拿走了就展廳裏鋪在步道旁的鵝卵石。“其實31日當天參觀結束時,有老師帶着另一個孩子向售票處的工作人員還了一顆鵝卵石並道歉,但兩個孩子不是同一個人。”六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後來在監控視頻回看發現,這名送道歉信的孩子是當天媽媽騎着電動車送來的,媽媽一個人在門口的人行道上等着,讓孩子自己進去說。

孩子的道歉信寫得質樸而真切。“在這裏,我要對你們說聲對不起……我不應該不經過你們的同意就隨便地拿走鵝卵石……如果每個遊客都和我當時一樣拿了鵝卵石就放進口袋,那麼博物館將沒有一塊鵝卵石……請你們原諒我,對不起了,我以後在也不會這麼做了。”

博物館認爲孩子行爲值得大力表揚

“孩子送來道歉信和石頭時,我們感到很驚喜,不僅告訴孩子已經原諒他了,還表揚了他誠實的行爲。”六朝博物館綜合業務部副主任李舟告訴記者,鵝卵石作爲一種輔助的陳列元素,在博物館的二樓三樓都有大量鋪設,自2014年開館以來至今,其實數量有所減少,但遊客主動送還鵝卵石的行爲還是第一次。

李舟介紹,博物館想給這個孩子更多的表揚和鼓勵,但當時沒能留下孩子或父母的聯繫方式。“博物館不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育德’的功能,而這個孩子用實際行動解釋了‘誠實’‘守信’的含義。”目前,六朝博物館希望找到這個孩子,並授予他“榮譽小館員”的稱號。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這則新聞或者您認識這個孩子,請聯繫六朝博物館。

知錯就改經典議論文 篇2

高中學生陳奕帆撞壞了薛先生的寶馬車,留下了道歉信和賠償金;另一位女中學生因撞上的是奔馳,遲遲不敢露面。這兩名學生遇到的事情幾乎相同,處理方式卻大相徑庭,結果也就不同了。陳奕帆由於敢於認錯,得到薛先生的賞識和資助,而女同學恐怕還在擔心車主找上門來。而兩者結果的'不同,正是因爲他們犯錯後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見前者誠懇認錯的態度是更值得我們讚揚和學習的。

知錯就改是一種真誠的態度。一般大度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犯下的小錯,計較的是對方犯錯後認錯的態度。在我們還是孩童時,也經常聽到一句教誨“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豈能忘記,真誠是化解矛盾的好藥方,你真誠了,對方定會被你感動,從而饋贈給你真誠和溫暖,這樣,小錯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這樣雙贏的做法,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知錯就改是君子風尚。負荊請罪的故事我們都聽過,若不是廉頗能夠知錯就改,怎能獲得原諒,從而被記載於《史記》之中,成爲千古佳話,要做一個坦蕩的人,我們要有一顆敢於認錯的心,這是一種勇敢,勇敢了,你便是君子,若是隻想逃避,何談君子風尚?

知錯就改是合作共贏的基礎,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那些“不打不相識”的人同樣也是在互相認錯後相識的。1967年歐共體成立也是有這一類事情。德國總統對法國下跪請求原諒才使法德恩怨得到了了結,纔會有今天歐盟的輝煌。

是什麼促使法德和解?是什麼促使歐盟的輝煌?是德國對“二戰”罪行的認識,是德國敢於認錯的勇敢和真誠的態度。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不僅不承認罪行,甚至想要磨掉罪證,顛倒黑白,洗白自己,以至於日本現在不僅得不到大部分國家的原諒,甚至失去了擁有自己的軍隊的權利。

知錯就改是真誠的態度,是一種勇氣,是君子風尚,是合作共贏的基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到錯誤後不知悔改,破瓶子破摔的態度。願我們成爲能夠知錯就改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