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世界名人列夫·托爾斯泰背後的故事

導語:列夫·托爾斯泰出身名門,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的女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相關的名人故事,歡迎查閱,謝謝。

世界名人列夫·托爾斯泰背後的故事

背叛與出走

列夫·托爾斯泰出身名門,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1歲半喪母,9歲喪父,是姑媽把他撫養長大的。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貴族家庭教育,16歲時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當外交官。由於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對僵化的課程沒有興趣,而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興趣濃厚,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19歲退學,回到自己的莊園雅斯納雅·波良納。這本是母親的“嫁妝”,在兄弟分財產時歸托爾斯泰所有,他漫長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這裏度過的。

托爾斯泰在與下層人民的接觸中,逐漸認識到貴族階層的陰暗與罪惡,經過痛苦的心理掙扎,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最後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形勢和全國性大饑荒的強烈影響下,毅然棄絕貴族階級,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上。

從此托爾斯泰厭棄自己及周圍的貴族生活,自己耕地、縫鞋,爲農民蓋房子,持齋吃素。他也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的創作,甚至包括《戰爭與和平》等鉅著,是“老爺式的遊戲”,並把創作重點轉移到論文和政論上去,以直接宣傳自己的社會、哲學、宗教觀點,無情揭露地主資產階級社會的罪惡。

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激變後,曾於1882年和1884年一度想離家出走。這種意圖在他19世紀80至90年代的創作中有頗多反映。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托爾斯泰意識到農民的覺醒,因自己同他們的思想情緒有距離而悲觀失望;對自己的地主莊園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深感不安;他的信徒托爾斯泰主義者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爲苦。

現實生活與他的觀點之間的尖銳對立像一盤石磨碾壓著作家的心,他多麼希望在哪怕是一年、一月或死前的一天裏,過一過真正普通人民的生活,離棄他所憎惡的虛僞和奢華!

1910年10月28日,如同往常一樣,列夫·托爾斯泰把書房裏寫字檯上那兩枝矮燭臺上的蠟燭吹熄了,走進臥室。但他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颯颯的秋風掀起了他思緒的漣漪……

雅斯納雅·波良納呈現着令人心曠神怡的大自然美,作家幾乎整個的一生都是在這裏度過的。然而現在,這裏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一天也無法生活下去了。“不能,我不能再呆下去了,快走,快!”他毅然下定決心,用顫抖的雙手把衣服穿上,走進書房,燃起蠟燭,給妻子索菲婭寫了最後一封信:

“我的出走使你懊惱,諒解這一點吧!請你理解和相信吧:我不能有別的辦法。我對在家中所處的地位已是忍無可忍了,我不能再在這種奢華的環境中生活,我要像在我這樣年齡上的老人所習慣的那樣去做:他們從塵世的生活中逃出來,在孤獨和寂寞中度過自己的晚年……”

寫完信,托爾斯泰躡手躡腳地下了樓,來到他晚年的摯友馬柯維茨基醫生房中將他叫醒。不一會兒,一輛四輪輕便馬車便在這深秋的黑夜中,從雅斯納雅·波良納飛奔而出。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終於如願以償了,他打算到南方,在農民的小屋裏定居下來,以求在那些普通的勞動人民中間度過自己的殘年。

遺憾的是,他在出走的途中染上嚴重的肺炎,於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

託翁與“三子”

託翁與孔子

托爾斯泰在晚年的思想探索中一直醉心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從英譯本的《四書》、《五經》裏讀遍了諸子百家的言論。

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他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孔子、孟子的著作。他曾寫信給好友切爾特科夫說:“我坐在家裏,發着高燒,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讀孔子,很難想象,這是多麼不同尋常的道德高峯,看到這一學說有時竟達到基督學說的高度,你會感到快慰。”

托爾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義,使他能很快領會孔子的學說,進而用“仁者愛人”這樣的思想去規範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動中則以身作則,堅持“平民化”立場,並且用作品和各種形式的公開言論去譴責沙皇專制的黑暗,暴露俄國官吏的醜行和社會的黑暗,達到爲民衆的疾苦呼籲的目的。因此,可以說託翁研究孔子的積極結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義精神,從博愛、“愛人”的思想原則出發,更加關懷下層民衆。

託翁與老子 

1884年3月10日,托爾斯泰在日記裏記載:“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間。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於是責備他。我臉上的表情一定是惡狠狠的……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有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1891年10月,他在給一位出版商的書信後面,附了一份“給我留下印象的作品”。這份書目羅列不足50部,這些作品,根據閱讀印象,分爲強烈、非常深、很深三種程度。書目中,涉及中國的作品,有孔子、孟子和老子,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強烈”這個項目中的。

他介紹老子的一個基本論點是:“他(老子)教導人們從肉體的生活轉化爲靈魂的`生活。他稱自己的學說爲‘道’,因爲全部學說就在於指出這一轉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學說稱爲《道德經》。”

托爾斯泰與老子,真可謂時距千年,相隔萬里,與老子的相遇,爲其對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個參照系統,並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精神狀態”。他在日記裏說:“我認爲我的道德狀況是因爲讀孔子,主要是讀老子的結果。”

託翁與墨子 

托爾斯泰對中國諸子百家的印象極佳,他曾經多次表達對中國的熱愛與尊敬。托爾斯泰研讀墨子的情況和體會,其書信和日記中有多次提及。在1905年12月4日寫給我國留學生張慶桐的信中說:“在我漫長的一生中,曾經有好幾次同日本人見過面,但從沒有一次同中國人見過面,也沒有發生過聯繫,而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爲很久以來,我就相當熟悉中國的宗教學說和哲學……遭到孟子駁斥的墨子學說,尤其令我敬佩。我對於中國人民經常懷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程度上由於可怕的日俄戰爭等事件而更爲強烈了。”

托爾斯泰作爲人道主義者,一向主張“博愛”。他既然熱衷於孔子的“仁學”,即“仁者愛人”的思想,自然也就欣賞墨子“兼愛”的主張。從這一點來看,託翁不但和孔子,而且同墨子之間也是思想相通的。

警世箴言

記住吧:只有一個時間是重要的,那就是現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爲它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

一語識人

列夫·托爾斯泰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而且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期人民的頑強抗爭,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

——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