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鄭和智鬥鄉紳的名人故事

鄭和,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航海家,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出生於公元1371年,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人。他於明初入宮爲宦官,侍奉燕王,因幫助燕王朱棣奪取皇位有功賜姓爲鄭,任命爲內宮監太監,時稱三保太監。

他小的時候,有一個智鬥鄉紳的故事流傳很廣。

鄭和出身於一個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馬哈只是位當地很有名望的紳士,博覽羣書,知識廣博,曾到過阿拉伯伊斯蘭教聖地天方(今麥加)朝覲,熟悉海外異地的情況,並富有一種敢於探險和不畏艱難的精神和膽略,這對鄭和的成長和後來出使西洋,有着重大的影響。

鄭和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從小受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於經書、詩詞,他無所不讀;到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博覽諸子百家著作,在當地成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小才子了,很受鄰里稱讚。

當地有個鄉紳,家中四個兒子,平時除了仗勢欺人之外,沒有什麼其他本事;至於讀書,學詩詞,更是背了上句忘下旬;一首八句七言詩,學了半年,老大記住了兩句,老二記住了三句,老三老四競連一句也沒記住,氣得這位鄉紳整天唉聲嘆氣,罵他們不爭氣。然而,他們見鄭和被稱爲小才子,卻心中妒嫉,常常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雲南有個滇池,方圓三百里,緊靠鄭和的家鄉。鄭和經常和鄰里的小朋友去池中游泳,當地百姓都稱讚他的水性好。那鄉紳聽到後,心中更加來氣,便對手下人說:“這人要是真有了名聲,就是乞丐也說他討飯有方!”

手下人一聽,便出主意說:“靠咱這一邊的'湖面,歸您管理,下個令,不讓他遊,還到哪裏逞能去?”

鄉紳一聽,覺得是個絕妙的好主意,於是,就貼出告示說:“沿我鄉一帶滇池,受本鄉統一管理,未經本鄉紳批准,任何人不準私自下湖游泳。”

鄭和見了這告示,對小夥伴們說,且不去管它,照遊不誤。但其他孩子的父母怕得罪鄉紳,也就不讓他們去了。所以,鄭和只好一個人每天去游泳。爲防鄉紳使壞,每次游泳時,都要隨身攜帶一根蘆葦,以防不測。

鄉紳知道後,果然狠毒,暗中派人跟隨鄭和,乘其不注意,一下將他推入湖中,接着過來一個大浪,竟將鄭和打得沒影了。

鄉紳聽到報告後,很是得意洋洋。

其實,鄭和因爲早有防備,所以並沒被淹死。當他被推入水後,就將攜帶的蘆葦銜在口中,伸出水面,悄悄地潛游到岸邊回家了。

第二天,鄭和照樣去滇池游泳。鄉紳聽到報告,大吃一驚,急忙來到池邊問鄭和說:“聽說你掉到池中被水怪拖走了,你是如何回來的呢?”

鄭和邊遊邊笑着說:“是的,是水怪把我拖走了。當水怪知道我是被壞人推入池中時,便拖着我去龍宮中見龍王。那龍王聽了我的敘述後大怒,痛罵害我之人毒如蛇蠍,並讓我轉告那些想害我的人,如果再生歹心,定要把他全家拉到池中喂蝦!”

那鄉紳聽了,嚇得臉色都變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陷害鄭和了。

這件事情傳開後,人們都說鄭和福大命大,是被龍王送上岸的,不是凡童。

不久,燕王朱棣來到昆明,聽到後大奇,便把鄭和叫來詢問。鄭和不敢對王爺隱瞞,照實說了,燕王稱讚他聰明有智,並把他帶回宮中,讓他做了一名貼身小太監,對他十分信任。

後來,燕王即位後,派他率船隊下西洋,名義上是溝通西洋和明朝的聯繫,實際上是燕王懷疑他的侄兒明惠帝在他焚宮時並未被燒死,而是逃往海外去了,讓鄭和去尋找蹤跡,以便斬草除根,鞏固他那個篡來的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