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有關過年貼“福”字的典故

導語:“福”字斗方能夠在中國民間長期傳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緣於“福”字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每當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牆壁上、傢俱上貼“福”字。

那筆劃粗獷、字型敦實的“福”字,寫在一張張大紅色的斗方紙上,有的旁邊還印有云錦紋、雙龍、壽桃、萬年青、牡丹花等吉祥圖案,看着是那麼喜慶、那麼有“年味”。

爲什麼過春節要貼“福”字呢?有什麼樣的典故?

宋代吳自牧所撰《夢粱錄》卷六中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裏說的“春牌”,有人認爲就是“宜春貼”,因爲春節在民國之前都只稱元旦,元旦時張貼的東西不應稱爲“春牌”,“春牌”之稱很可能就是從立春時的宜春貼移用而來。

春牌上寫什麼內容?南宋周必大的《玉堂雜記》爲我們透露了一些資訊:“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於堂軒楣枋貼福祿壽、一財二喜等字。”可見,南宋時可能就已經出現了題寫福、祿、壽、財、喜的斗方了。

“福”字斗方能夠在中國民間長期傳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緣於“福”字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兩手捧酒澆於祭臺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人祭祀活動的寫照。在先秦時期,“福”特指祭祀用的供品,如《周禮·天官·膳夫》中有“凡祭祀之致福者”語,這裏的“福”指的是“胙”(zuò),是祭祀之後衆人分享的一種肉。

隨着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實物層面上的“福”逐漸朝着抽象意義上的“福”演變,產生了兩方面的`引申義:

其一是引申爲“庇廕佑護”的意思。以豐富的福物祭供神靈和祖先,原本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食物,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又逐漸地產生了祈求神靈庇佑的願望,“致福”成爲人們希望得到神靈保護的行爲。

其二是引申爲“幸福”的意思。這也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福”。《禮記·祭統》中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意思是福就是事事順利,所需要的全部能達到。《韓非子》卷六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我們常說的“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也在《尚書·洪範》中被提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壽”即長壽,“富”即富貴、富足,“康寧”指健康安逸,“攸好德”意爲從善如流、修具好的品德,“考終命”指善終,古人認爲只有行善好施的人才能善終。中國人所指的“福”的內容——個人的健康長壽、事業有成、平安順利,家庭的和睦、生活富裕、人丁興旺,社會的安定——大致便都包括在這五福的範圍之中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