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話說“田上秀才比驢多”傳說故事

導語:風陵渡田上村村南有一面坡,由南往北的行人每到坡前,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坡上的田上村。嘴裏唸叨起“上了田上坡,秀才比驢多”的典故來。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話說“田上秀才比驢多”傳說故事

這裏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田上村村東有一座魁星樓,這魁星樓活脫脫象一隻老虎臥在村旁,警惕地守護着村莊、田野和人羣。田上村村西有一條澗,澗裏流淌着一股小溪,溪水清亮,透澈見底。這條澗水從古流到今,父輩們常說它是一條青龍。傳說這左青龍,右白虎是田上村的風脈哩,人們言語之間也常常流露出一種神聖和自豪。

光緒十四年(1888年)任山陰縣令的常袖文回祖籍風陵渡服喪丁憂期間,在這青龍背上的西澗裏創辦了晉南第一書院,名曰“考磐書院”。開始先設準科一班,由其弟弟袖海主講,授《大學》、《論語》、《孟子》,書院裏的生員們允許參加鄉試。由於常袖文治學嚴謹,不到一年學生多達三百餘人,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秀才們都爭相進了“考磐書院”。仲春季節,書院周圍桃花紅、梨花白,柳絲飄絮,流水潺潺,生員們苦讀詩書,談文論道,切磋文章,進步不凡。第三年爲了評試學業,常袖文在村中擺桌設臺,讓書院的學生人人上臺,由先生命題出對,讓生員們書寫作鑑,百姓們圍觀評點,這樣從初一直到十五,男女老幼到村中觀看文人書生習文練字,漸漸成了習慣,一直延襲下來。每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當勞作一年的人們熱熱鬧鬧蜂涌似的去羈馬城看背花、鑼鼓匼河背冰的時候,這個村裏的老少爺們卻熱心於“賽秀才”,正月初一天剛亮,一陣鞭炮聲響過後,在最繁鬧的十字巷口,擺桌鋪紙,出題作對,揮筆潑墨,男女老少爭相登臺,媳婦閨女指指點點,煞是熱鬧。至今這“賽秀才”已有百年曆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無能,八國聯軍又打了進來。七月攻陷天津,八月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驚慌失措,慌亂之間帶領光緒皇帝和一幫親貴大臣逃離了京師,一路南下進雁門關,經娘子關,來到太原,所經之途官逃偱,吃喝無着,人心惶惶,一路之上風餐露宿,煞是辛苦。一到山西境內巡撫嶺春煊趕來護駕,方纔驚魂初定。八月二十四日行至永濟縣的.蒲州城,二十五日西太后一行駐足在首陽山的上坑頭村。此時飛馬已報到蕉蘆裏,常袖文知曉後,親率書院三百生員,到匼河鎮迎駕。二十六日中午,羈馬城下的匼河鎮河坡街及樓門巷,到處都是黃土填道,清水灑街,衆百姓在里正和常袖文帶領下跪道兩旁接太后鸞駕,並獻呈鮮苜蓿菜一道。

仲秋時節,天氣漸涼,但中午的日頭還是紅紅的,禁衛軍護衛着太后和光緒帝的鸞駕行至匼河鎮時,人困馬乏,停歇下來。這些轎車有二十多輛,都是王公大臣的乘坐,由於長途跋涉,行至永濟境內時,除了太后、光緒帝坐轎外,其餘轎子都是驢拉。只見光緒皇帝走下轎來行至一乘綠絲絨轎子前,垂首而立。侍衛們呈上生員們燒好的苜蓿湯,太后此時又飢又渴,喝了一口頓覺香甜可口,精神一振,心想:“這是何種菜餚,這樣好吃,宮內又不曾吃過。”轉頭詢問軍機大臣,大臣們如實奏曰:此菜名曰“苜蓿菜”,乃是考磐書院的生員們所採,因中條山的秀色,黃河水的靈氣所孕育,故而好吃。太后一時興致,喚常袖文駕前回話,詢問了風陵渡當地的民情風俗,渡口擺渡船只及書院情況。

午飯後急忙啓駕,出了樓門巷,要上裴家坡,過西陽壕。一來這裏地形複雜,二來爲表當地人們一片敬意,常文袖率三百生員,沿途一里二人,直到渡口,並協助禁衛軍勘定渡船,尋找船伕,把茲禧太后送上了渡船。船行止河心,總算長出了一口氣,太后知道這下子紅毛子洋人再快也尋我不得。面對太華之脈,祖國山河,連日來的心痠痛楚一齊涌上心來,此時一輪夕陽映在河面,黃河濁浪拍打船舷,滾滾東去。慈禧太后站在船倉,頓時感慨不已,她命人送上筆墨,飽沾筆端寫出了“黃河北來,太華南依,總水陸之形盛,壯山河之氣色。”這一前朝詩人的佳句來。

船靠對岸後,常袖文和生員們一直送駕到潼關東城門。此時陝西巡撫也帶隊迎侯,書院生員們跪道送太后啓程。太后掀簾下轎,雙目凝視着護駕有功的三百生員,深爲他們履職不懈高品亮節所感動。心想:古魏之地有衆多文治之才,皆是國家棟梁,一喜之間,並當即從腰間解下銀牌一面,當衆饋贈於常袖文,這面銀牌邊上刻着紋龍戲鳳,中央有“欽示”二字,雖至今歷時百年,現仍儲存在侯馬文史館內。

當時太后傳內閣擬旨宣常袖文爲皇清例授修職郎,賞賜已畢,西太后扭頭上轎之際,瞅了一眼西去關中的大道和轎車瘦驢,隨口說了一句:“田上秀才還真比咱皇家的驢還多哩!”便上了轎。

從此,田上的秀才比驢多的佳話便在黃河兩岸流傳開來,一直到了今天。

注:丁憂 祖制朝廷官員的父母親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

標籤:秀才 田上 比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