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導語:指鹿爲馬、老馬識途、王亥馴馬等等關於馬的成語,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相關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1、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着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透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2、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爲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爲有理,就拜郭隗爲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爲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現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一個金臺陳村。據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築黃金臺的地方。

3、按圖索驥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着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4、秦瓊賣馬

[釋義]秦瓊:人名。比喻英雄末路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秦瓊,字叔寶,山東人。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曾參加河南的瓦崗軍起義,是李密驃騎親將。瓦崗軍覆滅後,秦叔寶又被李世民所羅致,逐步成爲進階將領。

秦叔寶這個人,在民間的聲望很大,原因有兩部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都特別強調秦叔寶。在《隋唐演義》和《說唐》裏,都有秦瓊賣馬的故事,說的是秦瓊在潞州落了難,窮得連飯店錢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隨身的兵器金雙鐗,後來逼得連自己的坐騎黃驃馬也賣了。可是人在倒黴的時候,樣樣不遂心,連馬也沒人要。幸而遇見了一位賣柴的老者,動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寶說:“這西門15裏外,有個二賢莊,莊上主人姓單號雄信,排行第二,人稱爲二員外,要買好馬送朋友。”秦瓊久聞潞州單雄信的大名,就由這位老者介紹到二賢莊,與單二員外見面。秦瓊羞於說出真名實姓,只稱姓王,拿了馬價而去,後來單雄信從別人口中,獲知賣馬的人,就是山東濟南府的秦瓊,便立刻追趕,捧着秦瓊的臉說:“叔寶哥哥,你端的想殺了單通也。”

5、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悽悽數羣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管仲說:“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衝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管仲說:“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6、九方皋相馬

這個故事來自列子《說符》,講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哲理,對於現在年輕人很有現實意義,大家千萬不要錯過了。故事不長,您再忙,也要看下去,記住:它將影響您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伯樂善於相馬,現代人把善於發現人才的人稱之爲伯樂。這個故事說的是伯樂年紀大了,需要退休了,秦穆公找他,說您老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去相馬,我現在需要一匹千里馬,您子孫中有沒有可以堪當此任者?伯樂回答說:天下之馬,有良馬和千里馬之別,良馬者,可憑外表體型和筋骨來鑑別,但千里馬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它的精氣神在若有若無,似明似滅之間,這樣的馬,才能風馳電掣,足不沾塵土,車不留轍印。我的子孫都是一般人才,可以給您識別良馬,但識別不了千里馬。伯樂沒有像一般人那樣藉機舉薦自己的兒女,而是說他們不行,這話至誠而可信。

見秦穆公犯愁,伯樂又說:能相千里馬的人也不是沒有,有一個平時和我一起擔柴種菜的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請陛下見見他。

穆公大喜,接見了這個人,並命他去尋找千里馬。三個月以後,九方皋風塵僕僕地回來,報告說:“已發現一匹千里馬,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大喜,急忙問:“那馬什麼模樣?”他回答:“一匹黃色的母馬。”待派人去看,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就不高興了。

他召見伯樂,跟他說:“出錯了,你介紹的人連馬是黃是黑、是公是母都搞錯了,又怎能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九方皋竟然達到了這種境界?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倍萬倍之處啊!”

面對詫異的穆公,他接着說:“九方皋所能看到的,可以說是天機。他能深入到馬的內在精粹而忽略其細枝末節,洞察到馬的實質而忘記其表面現象。他只看他應當看到的,而不去看細枝末節;只注意他應當注意的本質之處,而遺棄那些表面現象。”激動不已的伯樂,最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像九方皋這樣高明的相馬術,其寶貴之處,絕不僅僅在於相馬!”

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千里馬。

九方皋相馬的故事,使我想到在生活中,往往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小聰明,小智慧,“大缸灑油,滿地找芝麻”。世事紛紜,我們總要面臨諸多問題,應當從九方皋那裏學到大智慧,學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抓大放小,學會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附原文: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列子·說符》

 7、《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處於困境。唐李白《天馬歌》:“鹽車上峻阪,倒行逆施長日晚。”另參見地理部•土石“鹽阪”、動物部•走獸“鹽車駿”、人事部•貧賤“驥服鹽車”。意思是人不能盡其才。

有一匹千里馬老了,被人用來拉腳。主人讓它拖着沉重的鹽車在太行山道上攀登。

老馬低頭負重,一步一步在坎坷的山道上挪移。它被烈日曬得汗水淋淋,四條瘦腿戰戰兢兢,一個打滑,就倒了下去。它使盡全力,剛掙扎着站立起來,又一個前失,趴到地上,摔得蹄潰膝爛,尾巴無力地搭拉着,鮮血混着汗水一滴一滴灑在山路上。來到一道陡坡前,老馬跌着滾着,怎麼也拉不上去了,趕車人的皮鞭象雨點一樣落在它瘦骨嶙峋的背上。

這時候,相馬專家伯樂乘車迎面而來。他仔細地看了看老馬,連忙跳下車來,撫摸着傷痕累累的馬背大哭起來。他解下身上的麻布袍子披到老馬的背上。老馬淚水汪汪地看着伯樂,忽然打了一個響鼻,仰天長嘯起來。那嘯聲既蒼勁又悲涼,在山谷中久久迴響。它是在告訴人們,伯樂纔是千里馬的知己啊!

8、王亥馴馬的故事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着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爲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着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開啟,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餵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餵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着越跑越遠的馬,心裏十分着急,以爲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着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裏,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隻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隻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