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有關曹操的歷史典故「精選」

曹操,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曹操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有關曹操的歷史典故「精選」

有關曹操的歷史典故

1、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sì火拼時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後繼續追拿漢獻帝,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就是說雖然曹操是來護駕的,但是正因爲曹操及時護駕,卻從此實現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陰謀,是比李郭二人更險惡的devil。所以這句話有時候可以帶有貶義。”

2、“望梅止渴”:

典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ju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繞過這個山丘),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可以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3、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比喻在解決矛盾衝突的過程中,一個充當 正面角色,另一個充當反面角色。在中國傳統戲劇中,同臺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關羽和曹操,以臉譜化作比喻形容兩個對立的.人或處事方式。

4、“老驥伏櫪”:

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先後消滅董卓、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地方勢力,控制北方領土。袁紹的兒子投奔北方的烏桓[wū huán],53歲的曹操親率大軍徹底征服20萬烏桓人,凱旋後作《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後以此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5、挾天子而令諸侯:

《後漢書·袁紹傳》:“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挾:挾制,用強力逼迫就範。諸侯:古代帝王統治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後也指割據稱雄的軍閥。挾制皇帝,借其名義號令諸侯。比喻借重權威者的名義,發號施令,掌握主動權。

6、割發代首:

曹操出征張繡途中,爲安撫民心,便諭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軍“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

巧的是曹操正在騎馬行軍途中,忽田中驚起一鳩,曹操坐騎躥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議罪,主簿十分爲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如果不處罰,怎能服衆呢?” 這時謀士郭嘉引用《春秋》爲其開脫,此時曹操便順水推舟,說:“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以劍割下自己一束頭髮,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

7、曹操獻刀

統帥二十萬西涼大軍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亂進軍洛陽,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爲獻帝,自封爲相國。他欺主弄權,殘暴兇狠;朝中正直的大臣們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謀並早有殺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寶刀一口,藏刀來到相府。他走到小閣,見董卓坐在牀上,義子呂布侍立於側。董卓問曹操爲何來遲,曹操說:"馬走不快,所以遲了。"董卓聽後,命呂布選一匹西涼好馬送給曹操,呂布答應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賊該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沒敢妄動,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機會。董卓身體肥胖,不能久坐,不一會,即側身而臥。曹操見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鏡內看見了曹操的動作,轉身急問:"你要幹什麼?"這時呂布也牽馬回來。曹操急中生智說:"我得一口寶刀,欲獻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長有盈尺,鋒利無比,果然是一口寶刀。董卓引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謝道:"願借馬一試。"然後快馬加鞭往東南疾去。呂布對董卓說:"曹操有行刺之舉。 "董卓說:"我也懷疑。"於是派人去追。此時曹操已飛馬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了。

標籤:曹操 精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