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商鞅變法的歷史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爲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商鞅變法的歷史故事,希望有所幫助!

戰國初期,7個諸侯國中,秦國是比較落後的。有一天,在秦國京城的南門外,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豎立着,周圍站滿了人。擔任左庶長(秦國官名,相當於中原各國的卿)的商鞅當衆宣佈,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就賞他10金(秦以一鎰爲一金,一鎰合24兩)。人們聽了,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有這樣的便宜事,誰也沒去動它。商鞅又下令說,誰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賞他50金。這時,一個男子從人羣中走出來,說“我來扛”就不費力氣地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叫人賞他50金。圍觀的人都驚呆了,不由自主地說:“左庶長說話是算數的。”

商鞅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得從頭講起。商勒(約公元前390~前338年),衛國人,原名公列鞅,後因他在秦國變法有功,封於商地(今陝西商縣),後人叫他商鞅。當時的秦國,因遠在西方,與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相比,比較落後,經常受到強國的欺負。比如秦國河西地區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國強佔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爲使秦國強盛起來,便下令求賢,廣聚“有能出奇計強秦者”。這時在魏國懷才不遇、有志難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這個消息後就來到秦國。他三次晉見秦孝公,對他說,“要使秦國富強起來,必須實行變法,一方面要獎勵英勇善戰的將士,同時還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辦事,賞罰分明”。秦孝公很贊成商鞅的主張。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卻竭力反對。甘龍說:“聖人不改變民俗就可以統治,智者不變更制度就可以治國。”商鞅駁斥他說:“治國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必須因時因事而異。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沒有恪守古制,卻能使國家強盛;夏桀、殷紂倒是死守古法,沒有變革,卻滅國了。可見,反古法者,無可非議;因循守舊的`人卻不值得讚揚。”他勸說秦孝公不要猶豫,要下定決心,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必遵守舊習慣和老規矩。秦孝公很快頒佈了新法。新法令規定: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戰功的大小爲標準,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老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懶惰而貧窮的應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實行後,效果十分顯著,農業生產發展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秦國很快摘掉了落後帽子,並打敗了曾欺負過它的魏國。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爲大良造(相當於相兼將軍)。兩年後,商鞅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井田,獎勵墾荒;健全地方行政機構,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規定刑無等級,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是違法者,一律依法治罪。並建議遷都咸陽,以便向東發展。

商秧實行新法觸犯了王公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他們不敢公開抵制,便由太子駟的兩個師傅唆使太子故意違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權勢,堅決維護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頓,又給兩個教唆犯治了重罪。這樣,其他王公貴族再也不敢觸犯新法了。

標籤:變法 歷史 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