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春節的作文1500字錦集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春節的作文1500字錦集6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些什麼。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悅。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爲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菸嫋嫋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說,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爲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爲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裏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裏裝着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裏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裏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爲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囉!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裏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二:盼啊!盼啊,眼看春節就快到了,想到這,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在春節前,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個個精神飽滿。逛街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在買年畫,有的在買年貨,有的坐着火箱圍着火爐看電視,還有的人在打麻將打撲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繽紛,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貨物都齊全,琳琅滿目,人們恐怕想買什麼都難選擇!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別具一格,各有各的個性。他們把買來的年貨放得滿地都地。買來的年畫怎麼貼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風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貼,有的倒着貼,還有的歪着貼,各有千秋。人們把買來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節一到,就可一飽口福了。家家備有鞭炮,人們穿上新衣服,準備迎新年,在春節前,人們一出門,如果遇上了好朋友,總是口中不忘說一句:“上街啊!”

人們殺豬宰羊,忙碌地準備着春節大吃大喝一番。

春節到了,小朋友們便早早起牀,來到爸爸媽媽的房間,開始了傳統的拜年儀式了。小朋友們對父母說着一些吉祥話兒,爸媽就拿出壓歲錢,讓小孩子們高高興興。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夠吉祥如意,招財進寶。

一些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品嚐着美酒佳餚,談着一些開心的話兒。而最高興的則是我們,可以大把大把地攢取壓歲錢,然後就歡天喜地跑到街上去買很多好玩的東西,如小汽車、四驅車、玩具槍、足球等,而我們只要嘴巴甜一點,多說些祝福的話兒,那可就大賺一筆了!

人們一直玩到深夜,嘴裏啃着美味水果,手裏燃放鞭炮煙花……大人小孩們載歌載舞,忘情地玩個痛快!

三:春節即將來臨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歡過春節。因爲大家可以貼春聯、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訪友……

記得去年春節快來臨時,我在家裏學寫對聯,我站在一旁看大人們寫對聯,只見他們手拿一支毛筆,在墨水裏蘸了蘸,然後就在紅紙上寫了幾個大字。具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那一幅對聯寫得非常工整,我見了就對伯父說:“能教我寫對聯嗎?”我清楚地記得伯父問:“你會用毛筆嗎?你知道應該怎樣寫對聯嗎?”我搖了搖頭說:“不會。”於是他又說:“你今年又長大了一歲,居然連毛筆都還不會使用,趁着這個機會,我就教你幾招吧。”聽了伯父的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伯父告訴我,寫字時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後又詳細地告訴我應該怎樣使用毛筆。聽了伯父的一番話,我終於學會了使用毛筆的一些最爲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讓我寫了幾個字給他看看。我寫了五個字:“我最愛中國”。寫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剛使用毛筆吧!伯父見了笑了笑:“字倒是寫得不錯,就是筆畫不直。”

於是伯父又教導我:“寫每個字時並不是要用同樣的力量,在寫每個字時,用的力量要有輕重變化,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更有變化,看起來也更美觀。伯父說完還示範地寫了幾個字讓我模仿。看着伯父寫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樣子試着寫了幾個字,還真有進步,比剛纔寫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開心極了。

伯父還告訴我,寫字要經常訓練,多去模仿名貼。寫得多了,字就越寫越好看。

在這個春節,我初步學了點寫毛筆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作爲一個牛逼而低調、大氣而含蓄的岳陽寧,這句土話你應該曉得:細伢崽盼過年,代寧(大人)望種田。

因爲在20年前,那時候小朋友們只有過年滴時候纔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還有壓歲錢,平常幾乎沒有新衣服,零食也很難吃到,基本沒有零花錢,所以小朋友都盼望過年。大人們只有種田了纔有收入,所以就盼望種田。

當我們漸漸長大,過年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每過一年,心底難免會哀嘆:歲月真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

特別是近幾年,年味越來越淡,我們越來越懷念曾近的過年……

1、殺年豬

過大年,吃字當先。在二十年前的岳陽,殺年豬當然是過大年的重頭戲。那時候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要殺年豬。記得鄰居大伯家的豬圈門口有對聯一副,曰:人人要讀書,戶戶要養豬!那時候的豬肉,沒有瘦肉精,沒有催肥飼料,大都是紅薯蘿蔔大米穀糠喂大的,吃起來就是香!

2、打餈粑

臘月間,家家打餈粑。小夥伴們,說起打餈粑(又稱粑子、叫仔),你是否隱約中透過手機屏幕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糯米香味?

二十年前的岳陽,一般十幾戶人家都共同置辦了一個石槽,也就是打餈粑的工具,岳陽土話叫做“蒂臼”。蒸熟的香噴噴的糯米倒進“蒂臼”,幾個壯年執“粑錘”——也就是茶杯粗的木棍,將糯米飯碾成泥狀。媽媽們將其做成圓圓的粑粑,象徵幸福和團圓。

3、燙粉皮裏

二十年前在岳陽農村過大年,家家戶戶都會燙綠豆粉皮,剛出爐的熱乎乎的粉皮裏面包上一些大蒜、剁辣椒吃起來格外滴香,一個屋場只要哪家燙了粉皮就會送給左鄰右舍,一起恰,今天你家燙了送給他家吃,明天他家燙了又送給你家吃,O(∩_∩)O哈哈~好一幅和樂的畫面!

餘下大部分粉皮就曬乾之後等正月親戚來滴時候一起享用。也會送一部分給城裏的親戚。

4、乾魚塘

二十年前在岳陽過大年,雞魚肉是餐桌上的主菜。過年前,自然要幹塘抓魚吃。那時候,岳陽似乎還沒有有着柴油味的魚賣。農村幹塘的時候,一般壯實的男人都會下水忙活,婦女們則在岸上幫忙,小孩子們當然少不了湊熱鬧,幾十個人圍着池塘,吆喝聲、笑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幹完魚塘還揀好多蚌殼回來吃蚌肉,那鮮美~~是不是要流口水了?那時候爸爸破蚌殼的時候,小鬼總蹲在旁邊看,心裏是想着會不會出現一顆珍珠?

5、薰臘肉

看着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覺得熟悉又陌生?年豬殺完,肉醃好再曬半乾後就開始薰了,小時候老家基本都是這樣的:上面掛着臘肉,下面大人們邊燒柴火邊聊天,每次去了有這樣柴火爐子的親戚家,都要拿幾個紅薯烤來吃!格外香!不過這個對火候掌握要求比較高,一不小心就全部燒焦了。

還記得小鬼小時候家裏的臘肉放在陽臺上薰,經常就跟哥哥偷偷拿着小刀割一小坨臘肉下來,用錫紙包着,再用火燒一下,吃起來格外香!現在很難再吃出那種帶着童趣的味道咯!

6、打年貨

那時候打年貨,應該是小朋友們除了收紅包外最開心的事情了!小時候可不像現在這樣,家裏零食不斷,天天跟過年似的。對於那時候,一坨放鹽罐子裏的生薑都能當零食,美美的啃上半天的我們來說,打年貨是一年裏能夠一次性買最多零食的時候了,小吃貨們能不開心嘛!

7、壓歲錢

二十年前的農村小孩,一年到頭難得有多少零花錢。三十夜裏收壓歲錢,那可是一條冠冕堂皇的生財之道。再吝嗇的父母,在這個晚上也得對孩子表示表示。10塊或是50塊,能拿到100塊那得是家境比較富裕的親戚給的!嘿!你可別瞧不起那幾十塊錢,那時候,買本連環畫圖書才幾毛塊把錢。

不過我小時候的壓歲錢也不敢亂花,家裏拮据,知道爸媽掙錢不易,最重要我知道我的壓歲錢最多在我身上放3天就要被爸媽收回去……如果他們心情好或許會給你留個5塊、10塊。

8、拜大年

“嗲嗲,幫恩哪噶拜年哦~”、“伯伯,恭賀(夫)嗯哪噶過噠膩鬧年哦!”。作爲80後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們,應該有過挨家挨戶拜年的經歷。

初一一黑早,就開始拜年了,挨家挨戶,一家不漏,整個屋場都是孩子們喊拜年滴聲音,我們小時候喊的討包西,遇到有些大人還會捉弄我們,說拜年一定要跪着拜~哈哈,我竟信以爲真!

大人們則遲些出門相互拜年,那場面再配上冰雪美景和滿地的炸開的紅鞭炮,過年的氣氛是相當濃厚滴!那時候物資不豐富,拜年可以討得一大袋糖果或是花生非常開心。回家把所有滴收穫往牀上一倒,一樣樣數跟哥哥比看誰的糖果更多!

9、玩獅子

獅子進噠門,恭賀嗯哪噶過噠膩鬧年,北是粑子就是錢!

沒錯,玩獅子的上門拜年來了!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十二,每天都有玩獅子滴來拜年,還有玩龍滴。舉着燈籠,敲着鑼鼓,先是獅子進堂屋拜年,然後是武術表演,刀槍劍棍,南拳北腿。表演完畢後由一些讀了古書的老者開始“鍛燈”,應該就是說吉利話,開場白我還記得:鼓莫敲啊,鑼暫停啊,幾句粗言表深情……“鍛燈”的每說一句,底下一干人等都高聲應和:是哦!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春節高潮已過漸入尾聲,大年初六下起了小雨氣溫驟降,冷的讓人發顫,再一次踏上開往遠方的`大巴,在一路顛簸了二十幾個小時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到了房間放下東西,長處一口氣,這個累啊!雖然這樣卻還是每到春節將至,不管有多遠還是樂此不疲的就往家跑。

越是長大越是覺得春節好像和小時候比較缺少了點什麼?反正就是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感覺了!春節前幾天我們還在一起商議這次該買些什麼東西了?記得應該還是上小學的時候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我家還缺啥》時間太久我忘記作者是誰了,這氣氛感覺和那個略有幾分相似,和家人一起聊天一起討論,我和妹也時常提點建議,還是家裏感覺溫馨!

春節那天和往年一樣我們還是一大早就起來,母親起來的更早,早上我們去貼春聯,母親和阿姨忙着準備團年飯,現在貼春聯不像以前了,以前每扇門上面還會有 一張門畫,而現在都已用兩張大大的“福”代替了,記得小時候一大早奶奶還得用鍋做一些漿糊,因爲以前的門邊都是木製的,不好用膠帶貼,所以你還得去找一把小刷子,把漿糊用刷子刷在門沿上面,再貼上紅紅的春聯,現在步驟都省略好多了,一圈小小的透明膠帶便全都搞定,還有以前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每到春節將至,每家每戶都會購買一張張又大又紅的紙,還有一隻毛筆,一瓶墨水,到有時間的時候就來寫,先將紙按照各個門的不同,裁成大小合適的長條狀,一般來說大門比其他門所用的紙都略微寬大一點,而後就是爺爺的拿手好戲,寫對聯,有時候他會自己作出一副對聯來,然後念出來在問我們覺得怎麼樣,如果我們也覺得不錯他就會寫下來,實在想不出比較好的就拿出那個紅色《農曆》小本看,估計現在那種小本都沒得賣的了,看到覺得可以的便提起毛筆在沾上墨汁,用毛筆在倒入墨汁的碗邊刮幾下,然後在再紙上寫起來,那略帶嚴峻神色,至今記憶猶新,而那時的我比這桌子高不了多少,因爲對聯都是比較長的,不可能全部都擺到桌子上面,我的工作就是拉住對聯的頂端,每寫完一個字我往後退一下,還不能放手,因爲墨水還沒有乾透,墨水乾了之後就捲成卷收起來等到春節那天在拿出來貼,放到地上弄髒了就不好看了,因爲以前我們去拜年,總是會比較誰家寫的公正寫的好看,爲此往往非要爭論一會兒才肯罷休,等到最後一個字寫完了之後纔可以放到另一邊,好讓墨水乾透,這時候我已經離桌子已有一段距離了,然後由奶奶拿着另一邊拉扯着慢慢的拿到邊上放好,他在接着寫下聯然後是橫批,那個時候最喜歡看爺爺寫字,在我眼裏他就是一個大書法家,也許他是深的太爺的真傳,太爺也就是爺爺的父親,聽爺爺講述此老人家還是這一帶有名教授私塾的一位老先生,怪不得字寫的這麼好,到了我父親這一代,他們弟兄三人每一個人願意學習這個,後來爺爺又教我學,也許是天生都不是這塊料或者說是有多動症,不喜歡每天練習,有時候字寫到一半,外面有同齡小孩一叫我立馬就扔掉毛筆就跑出去玩了弄的到處都是墨汁,奶奶又過來收拾殘局。

記得以前 還有人家裏沒有人會寫的,便到家裏來請他,老爺子他到也是很樂意,每次寫完之後總是會被人很客氣的留下來吃飯然後好酒好菜的招待,到臨走的時候還感謝了又感謝,然而隨着發展越來快,印刷出來的對聯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美觀,用現在的話講叫“高端大氣上檔次”,價格也不貴又省事,以前那透着墨水香味的對聯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更多的是一種用金黃色顏料印刷出來的字在紅色的紙上,陽光一照都感到有些略微刺眼,由金黃色漸漸取代了黑色,雖然也有一些黑色字型的對聯,但是在這些對聯之上我再也嗅不到那哪怕是一丁點墨汁的香味,你反而會將自己的鼻子蹭上一鼻子金黃色的粉末,如今就是真的想自己在寫一副對聯,但是你在也買不到那樣大的紅彤彤的對聯紙了,真的過去了,現在真是有點懷戀啦,如今再也沒有人請老爺子寫字了,老爺子也漸漸失業了。

社會的發展雖然快同時也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也沖淡了很多東西,如今有多少人多久沒有回家看過一次?有多少父母還在家眺望有沒有人從通往你家的岔路上往這邊走來?他真的只是想看你一眼,就這麼簡單而已,你都做不到嗎?寫此文,不只是爲了兒時難以忘卻的記憶,還爲了那些爲了生活在外拼搏的人們,獻給自己,獻給所有在他鄉的遊子,春節回家!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春節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象徵着新春的開始,代表着團圓,是中國人最重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我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春節味很濃。但隨着歲月的消逝,春節味道似乎越來越淡了。

記得小時候,只要快過年了,家裏大人們就開始忙活了。甚至從臘八開始,只要吃過臘八粥,大人們就要爲過年做準備了。淘麥子,打面(即把麥子磨成麪粉)爲蒸饅頭做準備。買菜如:大蔥、蘿蔔、白菜、粉條、等等。最主要的是每家都要買上幾十斤的豬肉,因爲平常人們是不捨得吃肉的,所以過年了要過過肉癮。總之,不管在忙什麼大人們就是沒停過,而且每次逢集必去。每次去必要買東西,稱之爲“辦年貨”。 差不多臘月二十以後,人們就開始蒸饅頭、炸丸子等爲過年準備了。小時候,鄰居之間都會互相幫忙,也有幾家和在一起蒸饅頭、炸東西的。因爲每家都要蒸好多饅頭、炸好幾樣吃食,所以鄰里之間幫來幫去直到臘月二十九才能忙完。我最喜歡家裏蒸饅頭的時候了。奶奶、嬸嬸及鄰居在我家要忙碌一整天。早上她們要和麪,以保證面能發酵。看着好幾盆的麪糰由小變大、由瘦變肥,真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悅。中午她們還要再翻動一下面,以利於發酵。午飯過後她們就要開始做饅頭了。她們有人分麪糰、有人整形、有人包餡??忙的不亦樂乎。而我們小孩子就在旁邊搗亂,爭着要麪糰,有時還會挨訓的。看着一個個飽滿的包子被整齊的放在篦子上、一個個圓圓的饅頭像一排排士兵筆直的站立在案板上。還有棗饃、口袋饃、油燈饃、大饃??不過我最喜歡的是油燈饃,蒸熟後,在裏面倒入一些香油,用一根棉線,用火就可以點着了,就像油燈一樣閃着耀眼的紅光。等香油熬完燈滅了,就可以吃香噴噴的油燈饃了。我們小孩子會比誰的“油燈”亮的最久,誰的最香、最好吃。那是我們過年常玩的遊戲,也是蒸饅頭時我們最期待出鍋的饃。婦女們忙着做各種饃,男人們要一直待在廚房燒鍋,蒸熟一籠籠的饅頭。小孩們則各人手拿一個饃,一邊玩耍一邊吃。我記得那時我們打賭看誰吃得最多,結果我吃了六個包子加饅頭、堂弟竟然吃了七個,小妹也吃了五個,鄰居家的小男孩也吃了七個。我們是從中午吃到晚上且一邊玩一邊吃所以才能吃那麼多的。直到晚上各種饅頭纔算蒸完。大人們也都累了一整天。

接下來就是炸各種東西了,有:饊子、丸子、油果子、油條、麻葉??這也要幾家人的幫忙,也要忙活一整天。我們小孩子只可以吃,是不準待在廚房的。因爲大人們怕小孩子亂說話,如說“少了”,大人就認爲說“油”了很多,認爲是不吉利的。諸如此類的話是最忌諱的。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不讓小孩子待在廚房。

貼春聯也是很受人們重視的。那時候還沒有賣印刷的春聯的,所以每家每戶貼的多是自家手寫的,也有找寫字好的代替的。那時我家的春聯都是爸爸寫。儘管我爸只上過小學,但他寫的字還是很好看的。大概是怕字太難看貼出去被人笑話,才刻意練習的吧。我當時看爸爸寫,就想我也要好好練字,等我大了我就可以寫春聯了。可以讓來拜年的人都看看我的“好字”,那時我會聽到父母說那時誰誰寫的,然後鄰居們誇獎一番,而

我躲在一邊偷偷的樂。一般,都是二十九寫春聯,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吃過午飯是不允許再貼的,因爲只有家裏有人去世了纔在下午貼一種純色的紙,有紫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等。好像每年貼的不一樣,要貼滿三年,即親人去世後三年,才能換上大紅的春聯,這個我不太懂。

年初一,人們會起得很早。小孩子也是興奮的睡不着,外面還是一片漆黑呢,小孩就到處跑着拜年了。拜年,那可是真真實實的磕頭。有的大人會逗小孩子說:磕得不響不算。於是童真的孩子們牟足了勁磕一個響響的頭,大人這時又會心疼了。慌忙拉起孩子往他們兜裏裝瓜子、花生糖果等好吃的,最主要的是壓歲錢。孩子們會一家家的拜年,摸着漸漸鼓起來的口袋,數着兜裏漸漸加厚的錢,甭提多高興了。

而現如今呢?春節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有時都過完年了還感覺年還沒過呢。饅頭不蒸了、饊子不炸了、春聯不寫了??若要問這怎麼過年呢,一個字“賣”。錢多了,人懶了。年初一,也不起早了,拜年也不磕頭了,問爲什麼會這樣呢,說那已經out了。春節味淡了,人情味也漸漸淡了。

我還是喜歡小時候的春節,忙碌的春節,充滿節日味道的春節。我記憶中的春節還是那麼美、那麼吸引我。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在位於北緯30.36°、東經117.28°的秋浦仙境大王洞的西南面,有一個神奇的小鎮,叫牌樓鎮;這個神奇的小鎮,孕育了一個靈秀的村莊——濟公村。每到春節,這裏都會上演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戲。

好戲一:山粉圓子

大年三十慶團圓。這第一道菜,必得圓圓滿滿。所以,農家主婦們喜歡將年 夜 飯的第一道菜定爲山粉圓子。這不僅是因爲它圓滿,還因爲它美味。這道菜說簡單也簡單,製作起來,總共只有那麼幾道工序;說難也難,新手做山粉圓子,不是做成了一鍋糊,就是做成了一個硬邦邦的球,球裏面滿是白色的山粉粒子。

我的大姨是山粉圓子製作的高手。首先,她會做出一碗紅燒肉,燒紅燒肉的時候她將肥肉裏面的油儘量熬出,然後,加入瘦肉、醬瓣和姜蒜。這時,鍋裏的肉油汪汪的,亮晶晶的,還不時做出“呼吸運動”,鼓出一些小泡泡,散發出豬肉的濃香,讓人垂涎欲滴。大姨利用燒肉的間隙,和起了山粉。她把山粉倒在盆子裏,邊倒入現開的水,邊用筷子攪拌,讓水和山粉充分融合。這可是一道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序。如果開水多了,山粉少了,做出來的山粉圓子就會像一鍋粥,夾不起,吃不上;如果開水少了,山粉多了,做出來的山粉圓子就會像個硬硬的石頭,嚼不爛,咽不下。但是,我的大姨總是恰到好處地掌握了水和粉的比例,做出的山粉軟硬適中,呈現一種半透明的琥珀色,讓人心曠神怡。這時,合成工序開始了。大姨用湯匙將和好的山粉舀入“咕嘟嘟”冒着氣泡的紅燒肉中,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煮上十分鐘,好讓山粉圓子入味,起鍋時,會再撒些小蔥蒜,味道便更上一層樓了。等一大盤子紅燒山粉圓子上桌,吃一口,嚼勁綿軟,滑爽異常;咂咂嘴,豬肉的濃香和山粉的清香匯合成的鮮香,充溢了你的口腔和鼻腔。這時,

你就會感受到做一個牌樓人是多麼的幸福。

好戲二:薺菜

薺菜,俗名地兒菜,長在鄉間的小路邊、菜地旁,每到春節,我們家都會去挖些薺菜。迎着並不寒冷的風兒,頭頂和煦的冬陽,踏着輕快的腳步,哼着也許不成調的小曲,我們出發了。大家先去尋找一塊長有薺菜的地塊。爸爸用他的火眼金睛尋找着薺菜,妹妹負責提籃子,我和媽媽手拿菜刀、剪刀挖薺菜。薺菜的莖和葉一般緊緊地貼在地面,我掀起它的莖和葉,找到它的根,輕輕地一剪,一棵完整的薺菜便收入到了妹妹的籃子裏。一棵,兩棵,一把,兩把,籃子裏的薺菜不斷地增多,而我的手也開始發酸,腿也開始發麻。爸爸說:“你確實需要這樣的‘勞動改造’,要不然,你就不知道勞動的滋味。”終於,小籃子滿了。妹妹拎着籃子驕傲地走在前面,我們拎着工具暢快地走在後面,渾身輕鬆。

回到家,外婆把薺菜仔細地洗淨。這時的薺菜早已不像剛纔那樣灰頭土臉,變得青絲秀美。然後,大家迫不及待地備好一鍋肉湯,把一大把薺菜丟入鍋中,讓它們在鍋中愜意地翻滾。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原先褐色的菜葉變成了碧綠色,原先碧綠的菜葉變成了翠綠色。這是一種多麼神奇的變化呀!夾起一筷子燙熟的薺菜放入嘴巴,嘴裏立刻好像有一支名爲“清香”的爆竹被點燃了,薺菜的鮮香在口中游走,齒縫、上顎、舌根,無處不留下了它走過的痕跡。再輕輕地咬一口,薺菜的汁水盡數地噴涌出來,讓人感到口舌生津。把薺菜嚥到肚子裏,從舌尖到喉嚨以至腸胃,全都唱着響亮的歌。

用薺菜包餃子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咬一口,薺菜汁水馬上流到你的嘴裏,那是何等的美味啊。如果再佐以老醋和蒜泥,那更是錦上添花,妙不可言了。

好戲三:風味醃菜

說起醃菜,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飯店裏上米飯的時候,就會附送上一點醃蘿蔔什麼的。可是一碟小小的醃蘿蔔也是有學問的。大姨說:“醃醃菜的人,手上的汗毛不能太多,汗毛太多,說明汗腺發達,醃出來的菜會發酸。”看來,“萬事皆學問”這句話真是不錯啊!

醃菜的種類很多,有醃豆角、醃黃瓜、醃蒜子、醃刀豆、醃蘿蔔、醃辣椒、醃白菜、醃洋生薑,還有醃雪裏蕻,甚至還有醃蒜苗,各有風味,各有特色。白嫩嫩的醃蘿蔔清脆可口,非常下飯;褐色的醃蒜子酸中帶甜,清熱下火;火紅的醃辣椒,刺激味蕾,提神醒腦。每次過年,大姨都會做出一瓶瓶的醃菜送給我們品嚐。吃下的是小菜,感受的是風味,收穫的是快感,品味的是生活!

有網友說,過年就是胡吃海睡。可我不同意,品嚐人們透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美味能叫胡吃嗎?辛勤勞動後的小憩又怎麼叫海睡呢?

在皖南的池州貴池區牌樓鎮的濟公村,有着一羣勤勞的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演繹出了一幕幕舌尖上的好戲。對此,我銘記在心,終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