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春節的作文1200字三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200字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春節的作文1200字三篇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寧波的春節大概從臘月開始了。

臘月到年關到,這時要開始備年貨。而年貨的種類很多,殺豬、風雞、醬肉、灌臘腸、磨冬粉、曬冬粉……還不乏家家做年糕、鹽嗆蟹、疊豬油餡……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是要“撣塵”的。據傳這是從堯舜時代就有的習俗,一直保留至今。寧波人喜歡用諧音來討好彩頭,“塵”諧音“陳”,把舊的一年裏黴運、晦氣等等不好的東西都掃出門外,也寓意辭舊迎新。

每逢這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清洗門窗、窗簾;擦拭地板、櫥櫃;整理衣物棉被,絕對是大工程。那幾日,到處都洋溢着人們對新年對新生活的美好祈求。

到了臘月二十八,就要開始“謝年”。“謝年”又名“送年”或“送歲”,是一種祭祀活動,更是一年裏最重大的祭祀活動。 祭品比較多,有水果、酒、糕點、茶葉等。

寧波有句老話:“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撿黃道”。這所謂的“撿黃道”就是要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然後準備好桌凳以及祭祀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謝年”是用來祈求來年歲歲平安,闔家團圓,年年有餘。在過去,“謝年”是富裕人家和大戶人家纔會舉辦的,老百姓一般只是做年夜庚飯來祭祖,意是不忘本。爾後,到了民國時期,生活逐漸富裕,“謝年”這一習俗才真正流傳開來。

“謝年”有極爲嚴格的規矩,每一個環節都頗爲講究。放置貢品的祭盤一般是紅色的,人稱“紅盤”。祭祀由家裏的男主人主持,桌面上陳列的貢品,多多少少都跟六有聯繫。因爲六代表吉祥,如六杯酒、六碗茶、六盤菜、六盤糕點、六碗飯等,寓意“六六大順”。

第一排擺酒水,左右各六杯,象徵十二個月,如果本年是閏年,左邊就要加一杯酒。

第二排放六盤糕點,有金團、千層糕、發糕、糖果等,表示團團圓圓,甜甜美美。

第三排放的是水果,也是六盤。主要有: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寓意“節節高升”,金桔寓意“黃金滿屋”,壽桃寓意“壽比南山”。

第四排放七牲大盆:豬頭、切成條狀的肉、豬肚、鵝……擺放順序也有一定的講究,表示對祖宗的敬重。

第五排擺年糕、烤麩、黃糖、豆腐、長壽麪等。寧波話“豆腐”與“頭富”諧音,意爲“首富”;長壽麪則毫無疑問是長壽之意。

現在的“謝年”早已沒有了以前那麼多的講究和規矩,只是單純的擺幾樣祭品而已。但是,它仍舊作爲一種傳統一種文化成爲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祭祀結束後,便是年夜飯的環節。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稱“大年夜”,又名除夕。寧波有句老話:“會會七月七,吃吃年夜飯。”由此可見,寧波人有着很深的年夜飯情結。

寧波人的年夜飯,不管是冷菜還是熱菜,葷菜還是素菜,品種繁多,花樣百出。但總是缺不了傳統寧波菜。紅膏嗆蟹、薺菜春捲、風鰻幹、薰魚、拖黃魚、烤麩等,在每年的年夜飯裏似乎從不缺席。

在老寧波的規矩裏,年夜飯桌上的菜起碼要上十二道以上,因爲人們把“十二”視爲吉利的數字,象徵十二個月。無論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須是雙數。

每到年夜飯的時間點,空氣中的酒肉香味就會飄滿大街小巷,似乎是在吆喝過往行人回家。

吃完年夜飯,就是要守歲了。這時大家都會把家裏的燈開亮,一直亮到新的一年,家家燈火通明給靜寂的夜空平添了幾分熱鬧的年味。

不僅亮燈,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嬰兒,人們不過十二點是不能睡的。等到十二點,吃一碗香甜軟糯的豬油芝麻餡的寧波湯圓,放鞭炮開始了。絢爛的煙花在天際中綻放,煙花在空中交相輝映。劈啪聲中,送走的是繁華與喧囂,留下的是一抹返璞歸真。

過了除夕,就是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初一大家都會早起,寧波人常用豬油湯圓,桂圓蛋花湯之類的,作爲早點。先到自己家的宗祠去祭拜祖先,再向父母叩頭,拜年。再穿上新衣服,打扮齊整,去親戚長輩家拜年。小朋友一般都會在這一天收到壓歲錢,不過要給長輩叩頭才能拿的到。晚上睡覺的時候,把壓歲錢壓在枕頭底下,一覺醒來,邪祟統統被壓住了!

平時不易會面的親戚朋友,很多都能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見到。

春節的火熱氣氛一般等到元宵節過了,纔會漸漸淡下去。儘管許多風俗到現在都已經變了樣,但在寧波人的心中,永遠都會有一個情結——那就是寧波人的春節。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除夕之夜,我們的院子非常熱鬧。每個單元門口早就掛上了大紅燈籠,貼上了紅底金字的大幅對聯;院子裏擺滿了各種鮮花;家家戶戶的門窗裏都飄出年夜飯的香味;每家每戶的門上也都貼上了春聯,有的還掛上了大紅燈籠;小孩子們穿着新衣服,在院子裏盡情的追逐着、嬉鬧着,有的在放着各種各樣的禮花和鞭炮。

我們家的門上,也早早就掛上了爸爸買回來的大紅燈籠,貼上了我寫的春聯。我今年寫的春聯是:“春風春雨春色,新歲新年新景”。橫批是:“春意盎然”。

晚上,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客廳的茶几上放着鮮花、水果、點心、瓜子和糖果。在北京上大學的姐姐也回來了,我們全家團團圓圓。我們一邊吃着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等着看春節晚會。爸爸、媽媽今天顯得特別高興。爸爸端起酒杯,首先感謝媽媽一年的辛苦,讚揚姐姐去年考上了大學,祝賀我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又被評爲三好學生。姐姐也說了許多祝福爸爸、媽媽的話,表示了今後要更加努力學習的決心。我也端起杯子說:“祝爸爸、媽媽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生活得快快樂樂、踏踏實實”。我們全家都碰了杯,我和姐姐喝的是飲料,爸爸、媽媽都喝了酒。

吃完年夜飯,我們全家圍在一起看春節晚會。爸爸早就把春節晚會的節目單從網上下載打印出來了。我們一邊拿着節目單,一邊看着電視。今年的春節晚會可精彩了。有歌曲、戲曲、雜技、舞蹈、小品、相聲、魔術等40多個節目。尤其是趙本山的《心卜、黃宏的《足療》、馮鞏的《馬路情歌》,逗得我們都笑痛了肚子。整個晚會的節目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

到了晚上十二點,晚會的氣氛達到了,門外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們全家都來到樓下的院子裏看熱鬧。院子裏的人可多了,大人小孩都在放着鞭炮。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震得我和姐姐早就捂起了耳朵。一束束五顏六色的煙花直衝雲天,然後爆炸、散開,真是五彩繽紛,好看極了。院子裏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和一羣小朋友笑阿跳啊,手掌心都拍紅了也不知道。

那滿天的禮花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一直延續了好久好久。那幸福之花,既是對馬年的告別,又是對羊年的歡慶,它開在天上,開在地上,也開在大人和孩子們的.心中。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除夕之夜!

當迎新的鐘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麼美好啊!我興奮地在家中來回地跑着,抑制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當我跑到陽臺邊時,突然,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多美呀!今天是正月初一,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

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門前貼着春聯,陽臺掛着紅燈,親戚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舉杯敬酒祝福以後工作順利、學習進步、閤家歡樂!路上人們穿着節日的盛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向親朋好友拜年。我們也不例外!媽媽爸爸帶着我去奶奶家拜年,一進門,哇!都在呀!二叔、二嬸、三叔、三嬸、姑姑、姑丈,還有表姐、堂姐,連小妹這個“小不點兒”也來湊熱鬧呀!

大人們坐在沙發上聊天、看電視,我們小孩子一起手拉手來到房間,玩起“藏東西”的遊戲。堂姐鎮重其事地說:“我現在宣佈遊戲規則是:一個人將幾樣小東西藏起來,其他幾個人去找,全部找到的人就來藏東西。”我們經過抓鬮,最後決定由堂姐來藏3個可樂瓶蓋。堂姐將我們推出房間,於是自個兒藏東西……過了一會兒,堂姐笑盈盈地走出來說:“藏好了,保證你們找不着!”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我一直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是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呢?後來,想了很久,我終於想明白了,人們看重的是春節的這種氛圍,團圓的氛圍,熱鬧的氛圍,好玩的氛圍。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個團圓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談談工作,談談學習,談談家庭,小孩子穿上嶄新的衣服,去放鞭炮,點菸花,給長輩們拜年賺壓歲錢。傳說除夕夜有叫“年”的怪獸,許多人還會整夜不睡,這種習俗叫做守歲。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

過年固然是好,可是,春節又將至,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我卻發現,近年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似乎過年能讓我們高興高興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賺點壓歲錢了。春節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節日,成了給幼年的小孩子們樂一樂,玩一玩的日子。

過年領着5歲的表弟去玩,走在了街上,他東瞅瞅,西看看,好像什麼都是很新鮮的樣子,一會兒就要去買氫氣球,一會兒又要去遊樂場玩,還有廣場許多小吃也令小傢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買這買那。玩一次旋轉木馬能讓他高興很長時間,買一盒炮來放,能把他嚇得躲在我身後不敢露面。看到廣場有漂亮的花燈,拉着我的手就往廣場跑,要去看花燈。叔叔給了他二十元錢零花,他激動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給我錢了,我有錢了。我們去買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這個姐姐就顯然成了個陪玩人士。對我來說,氫氣球已經不再是我可以玩的東西,去遊樂場也只是高興一小會兒而已,廣場的小吃都吃的膩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轉木馬,看到都是一羣小孩子,似乎旋轉木馬也只是童年時代美好的夢了,去看花燈,花燈也只能圖個漂亮,去放炮,放炮不過是噼裏啪啦響幾聲罷了。至於表弟對二十元零花錢的熱情,我就更是沒有了,表弟才5歲,沒人一次性給過比這二十塊更多的零花錢了,可是對我來說,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歡的東西,對我都沒有了吸引力,而對於過年來說,我也沒有了從前的那股熱乎勁兒。

眼下也正是過年時,與以前的過年相比,雖然現在過年物質生活更加的豐富了,但是精神文化卻總是像缺少了些什麼,似乎那些年的過年更熱鬧,更開心一些,我們似乎更懷念以前的年味兒。以前過年時,總是盼着年關時候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貼對子貼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掃屋子,能架起年貨來準備點年貨,總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覺守歲,能放包餃子吃餃子,總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媽媽領壓歲錢花,能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煙花。那些年,身爲小孩子的我們聽到鞭炮聲會亂蹦亂跳,穿着新衣服在鏡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捨不得花,最後還是都給了老爸老媽,等到別人家放完炮就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剩餘的小炮再撿回來自己放,午飯時看着桌上許多好吃的,流着口水卻又捨不得吃,因爲一年也難得改善這麼幾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這些好吃的了,過年的時候爸媽總會領着我們一家到攝影館照許多相片,我總是擺出各種姿勢來顯擺,媽媽總說我愛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質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媽也會給買很多漂亮的衣服,親友也會給足夠的零花錢,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娛節目天天有,好吃的隨處可見,最不缺的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數碼照相機,想什麼時候拍照就什麼時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就把精神文化給忽略了,過年的程序刪減了一道又一道,過年的氛圍也少了一層又一層。

過年也是一種文化,在如今這種精神文化短缺的時候,或許,追求民俗,一家人圍在一個大火爐前講講各自的故事,參加參加各地的風俗活動,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覺……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何時能重新出現在年關呢,那份我懷念的年味兒,那種特殊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