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合集八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合集八篇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1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爲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爲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爲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爲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爲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爲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爲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爲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爲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爲“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爲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爲,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爲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纔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爲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2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大年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大年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大年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大年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爲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爲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爲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爲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爲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爲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爲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爲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爲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爲“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爲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爲,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爲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纔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爲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大年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大年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大年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大年月初五開市。俗以大年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3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末休息調整,辭舊迎新,歲歲年年,周而復始。百姓們的生活如此,已經形成了慣例,紫禁城裏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也是一種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爲“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麼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裏。宋代時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爲“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着特殊的意義,多爲吉慶祥和的象徵。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爲“子孫餑餑”,意在祝願福壽綿綿、子孫滿堂。結婚.入洞房後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

清代,餃子作爲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作爲國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牀,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麪。”這裏面所說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於”,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爲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後再開始吃餃子。

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但是,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臺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嘉慶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皇帝吃完餃子後,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初一,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4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武昌以正月初四爲“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爲“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但節令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一致,卻也獨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爲“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餈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爲止。

這裏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爲初一聽到狗羣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爲“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臺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遊同樂,唱各種彩詞。採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鬥、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孝感當地還流傳着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爲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佔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裏喧鬧。婦女要在牀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佔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僕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慄、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幹。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說這樣做新的一年裏就會果實滿枝頭。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5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爲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裏,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着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裏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着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着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着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着“春牛”,簇擁着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着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着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爲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着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爲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着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打扁擔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樑,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裏,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爲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嫺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鬆完成。

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羣衆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羣中,你可以發現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着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彙,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耕勞作密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6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爲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爲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爲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爲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爲他生日,祭曬迎接,頗爲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爲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爲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爲財神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爲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爲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爲古五祀中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爲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爲“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爲財神,是因商業發展,財貨流通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爲,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爲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纔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爲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爲“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爲“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爲財神聖日,認爲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7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就是關於春節來歷最通俗的解釋之一,光是這一個故事就接連描述了四個春節習俗: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俗,如:掃塵、逛廟會、觀社火、貼門神、祭竈神、倒貼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這些習俗都是經過了千百年延續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樣的,每年歡聚一堂。古今的春節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那些高科技產品,春節和現代的春節相比,即不免有些無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詩就足以證明: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但是隨着娛樂項目的增多,好多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好像春節只不過是一個比周末更長的假期,供人們娛樂、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現代人看來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人們有個藉口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看一會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令人悲哀的,我們中國人怎麼了?怎麼會由原來那精神無比高尚的種族變成這樣了?是在現代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墮落了?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迷茫了?是在地球變暖的環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麼說,中國人現在是沒有以前的那種精神了。

時代在進步,而我們中國的精神卻是在退步:我們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貪婪、墮落、慾望、自私、血腥、殘忍、瘋狂、嫉妒……就像是無數個太陽,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釋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國人的精神被瘋狂的摧毀。我相信如果中國人不再覺醒的話,這座凍結了千百年的雪山也會被陽光曬到坍塌,化爲無數的雪水,再逐漸變成水汽,我不希望這樣的假設成爲事實。

春節習俗的作文1200字 篇8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裏的春節有着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裏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着父母吵着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裏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衚衕裏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着,什麼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着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着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着是多麼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菸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裏逛着,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裏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着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纔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裏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閒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着那種興奮的心情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蹟……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溫馨洋溢的屋子裏,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飯菜,看着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着新衣服,邁着輕鬆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爲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裏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孃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擡杆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爲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着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雲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