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彙編十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彙編十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又是一年的中秋了中秋節。九月的天氣,卻還是秋老虎的熾暖。表妹依舊是來我家的,她名字裏帶“靈”字,我在這裏,便暫且喚她靈兒罷。

靈兒是纔出去表演完回來的,她的頭髮梳得很細緻,還別了粉色的蝴蝶結;臉上還有沒卸完的殘妝,一時間,竟覺得陌生了。我照例摟她入懷、同她逗笑,誇她綴了米珠的公主裙是怎樣的好看,抱抱她說又重了,然後取了拿出糖來給她吃,努力地要像個做出大姐姐的樣子纔好。她也一樣地玩,給我看她表演的錄像,然後趴在沙發上擺弄我的玩意兒。靈兒還是那個天真愛笑的靈兒,只是,她長大了。

靈兒7歲了,7歲的靈兒,雖說依舊是個孩子,卻不同了。靈兒是今年才上的了小學,她大了,不再是從前那個聽話的娃娃了。她說話的口氣也變了,成熟了,儼然是小大人一般。我欣慰於她的成長,心裏卻禁不住心裏有些泛酸。有人說,兒童孩子原是天使,長大以後,就成了凡人。從前的靈兒從前真真是個天使,如今,也要成凡人了。

大人若依然把她當小孩子一般,在她旁邊說着說那,她便會端着小臂,皺起眉,反駁說,“纔不是呢……”靈兒會抗議了,她大了,有想法了,會皺眉了,不會再一味的地順從長輩了。她也會在飯桌上,議論她們學校的班裏的人,“那個誰……她又說我了,還說我沒有送她禮物,然後她便不理我了……我也不理她了。”靈兒心裏開始有小九九了,她會察言觀色了,會和閨蜜鬧矛盾了,她偶爾也會摻和進大人們的談話裏來,“大伯,這個我也知道呢。”

吃罷晚飯,我們仍舊同往年一樣,去公園裏賞月。靈兒不再跟着大人們慢慢走了,她拖着我的手,在前頭跑得飛快。我說:“靈兒,這太快了,大人還在後頭呢,我們等等他們罷。”等大人們終於過來了,靈兒就得意地手舞足蹈起來,“瞧你們,那麼慢啊。”跳着舞,惹得路人頻頻側目。我不理他們,這纔是我從前的靈兒,那個單純無邪的靈兒。

一路上,靈兒都在很起勁地同我講她們表演的事。“我們怎麼怎麼做……”從前,她總仰着小臉可愛極了地喚我表哥,現在,她已會捏腔拿調地叫我,“老哥。”我仍然柔柔應下,“噯。”心裏卻五味雜陳了。也怨不得她,隨着年歲長了,心思自然就成熟了,就如同我亦一年年在變一般,難道一輩子不長大麼。

到了公園,人已經很多了。她沒有像以前一般,蹦蹦跳跳地沒一刻安分,只是極安靜的走着,淡然,安定,似有一種不合年歲的成熟。我們尋了個空地,鋪開墊子坐下,取了月餅來吃。靈兒依然纏了我和嬸嬸一同玩遊戲,我們到底還是把她當小孩子的,就一直哄着讓着,也不較真,就任她撒歡兒。若是玩什麼抓人的,她便會存下小心機了,會哼哼哈哈耍賴了,有時她已碰了那人了,也不喊我,白害得我被抓。有時喊停時她還是不住地跑,我們便叫她,“靈兒,可不能再跑了呀。”也不計較,畢竟是遊戲而已。

吃月餅時,靈兒也學會挑剔了,不是大人隨手拿一塊便是那塊了,也得自己挑出蛋黃來,這才罷了。給她吃雪糕,她也會自己拿捏,若吃不下了,也不理它是極貴的,便棄在一邊,由了大人去收拾。她也會撒嬌着喊叔叔買了熒光棒來,做成眼鏡給我戴上,或是彎成一個大圓,執了放在我身後,彷彿是佛光普照一般。她總自己想出些好創意來,然後用熒光棒做出來,再給我裝扮了,叫母親來拍下照來留念。

靈兒漸漸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她是大了,聽她很老道地說話,只在心裏嘆着,到底也是世俗了。

恍惚是過了中秋,至今已沒再見過靈兒了。今年中秋,月亮是格外的好,公園還是那樣熱鬧的景象,卻可謂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了。歲月到底是留痕的,即便是最純真的孩童也會被時光打磨得日漸世俗老成,滴水不漏。靈兒大了,我也大了。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裏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爲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爲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爲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爲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爲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爲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爲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爲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爲熱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每年中秋,節前總是忙於採購貨物,走親訪友,家人團聚時,卻又吃吃喝喝,洗洗涮涮,晚上回家牀上一倒,夜半醒來就對着冷冷的月光發呆……今年的中秋節是不是又似往年般的忙忙碌碌呢?

先爲公婆了結思鄉心----祭祖拜月,回老家過中秋。

今年之初吧,大半輩子都沒怎麼回過家的公公思鄉情結突然濃了起來,執意在老家蓋房子,前不久新房落成之後,更是天天孩子似的盼着回家,這個中秋節,不就是正是和家人、和鄉親們團聚的好日子嗎?

走吧!那就回老家團圓!

家裏還有一個叔叔和他們的孩子,大家聚到一起熱熱鬧鬧地做飯、擺桌,大人們在一起把酒言歡,孩子們卻匆匆填飽肚子,樓上樓下地跑着捉起了迷藏。

酒足飯後,婆婆到鄰家話家常,公公執意要帶孩子們去田野裏看看。秋天的莊稼很旺盛,不過由於最近雨水過多的緣故,有的玉米卻一片片地倒下了,實在讓人心疼。公公看着孩子們在田間地頭捉着螞蚱,攆着鴨子,緋紅的臉龐泛着笑意,想必老人家又開始緬懷過去了吧?

爲公婆送上的這份中秋大禮,是不是對他們來說特別有意義呢?

再爲孩子保留一份童心----吃好玩好,快快樂樂過佳節。

孩子們的快樂永遠都是這麼簡單,想想自己小時候,只要是感受到快樂的氣氛心裏就是快活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快樂的籌碼對我們來說或許加高了,對孩子呢?依然是如影相隨的!

抱着裝有螞蚱的罐頭瓶子滿載而歸,累得雙腿痠疼也感覺很是幸福,能夠有一天的時間跑在家鄉的小路上,沒有電視,沒有玩具,也沒有作業和練習,縱使累着,也是收穫着啊!

晚上,孩子們湊到一起嘀咕了半天,又有了新決定,要吃自助餐,這本身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是你再接着聽,孩子們要自己去吃自助餐,不要大人陪同,我的肚子我做主,想吃什麼吃什麼。

也好,那就放孩子們去樓上吃自助餐,我們大人就在樓下吃火鍋好了。

快樂中秋,孩子也是主角,願這個中秋能帶給孩子們更美的回憶。

送給愛人一份愛心----碎碎口角,也同樣見證幸福生活。

在老家酣醉的老公一再和鄉親們乾杯,和父親、兄弟們乾杯,和堂兄堂弟們乾杯……飄飄然回到家裏也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接着絮絮講起婚後瑣事種種,握起妻的手,念及妻的“賢良淑德”,不由得大發感慨,愧不能給孩子和妻提供最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工作中的不順心,生活中的不如意,扯東拉西地嘮嘮叨叨個沒完。如果說頭兩遍還有些感動在裏面,時間一長,就像那盤倒了幾十遍的錄音磁帶,感動得多了,也便只剩下不耐煩了。

於是在碎碎口角中,開始漸漸眉頭緊皺,人哪,就是奇怪,在外面付出的多了,回到家裏總想從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來索取。換個角度來說,傾聽對方的心聲哪怕是語無倫次的醉言,也是在無聲地表達着自己心中的愛吧?!

生活是什麼?油鹽醬醋茶!幸福是什麼?吵吵鬧鬧依舊恩愛甜蜜!----最簡單的生活,也就是最幸福的真諦!

留給自己的只有一份無法盡到的孝心----幽幽燭光,輕燃心底那份難言的思念。

是啊,去老家,是儘自己做媳婦的孝道,陪着孩子玩耍,是盡做母親的責任,聽老公的嘮叨,是盡做妻子的義務,可是,還有一個“女兒”的角色我還沒有做好……

起身下牀,翻出和母親去年做的一個小燈籠,我輕輕地在裏面放上一支蠟燭,點燃後掛到了院子裏的葡萄架上。小燈籠在黑暗中發出一抹暈黃的光,和清冷的月光遙相輝映,茫茫中,彷彿在爲誰指引着回家的路。

擡頭望望母親家的視窗,燈光依舊,可我知道,家裏的月兒並不圓,和老公一大家子熱熱鬧鬧的場景不同,失去父親十多年的母親正和她唯一的兒子、兒媳團聚。陽臺上的供桌早就擺上了吧?母親也早就喃喃地祭拜完畢了吧?----恍然間,我彷如看到滿頭銀髮的母親虔誠下拜的身影。

父親,今天是中秋節,您也早早回來了吧?雖然陰陽相隔,可仍要佳節共度啊!

愛滿中秋,情溢心頭,萬家燈火,月下聚首。中秋佳節之際,也同樣祝福我所有的朋友們----闔家幸福!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春風吹綠了大地,璀璨了五彩繽紛的花,喚醒了記憶深處那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往事。

夕陽·書

又一次回到了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小院,葡萄葉依然翠綠,石榴樹更加蔥蘢,一幢白牆紅磚青瓦的房子兀立在院中。推開門,書櫥上的書井井有條地陳列着,仔細一看,書櫥浮上了一層灰塵,好像要將那昔日的歡聲笑語塵封……

擡頭望見那本最最熟悉的書——《唐詩三百首》,我的眼眶溼潤了,淚水欲滴。一縷陽光斜射進來,是那樣的慘紅,我驚覺了,那是夕陽啊!夕陽在朦朧中勾畫出兩個輪廓,一大一小,手棒那本書,念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琴瑟半江紅……,忽而,那個大影子站了起來,撫摸着我的頭說:“蕾蕾,你要好好學習,多看書,多動腦,這些書都是你的……”

往事如昨,歷歷在目。但我親愛的爺爺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只留下一個迷人的小院,一本本書。

房子·書

5歲,進城,上幼兒園,識了字,常常纏着爸爸給我買書,家裏書多得放不下,便買了一個書櫥,立在牀頭。

父母忙,無暇照顧我,我整日面對着空蕩蕩的房子,白牆刺痛了我的眼,此時,與我相伴的,只有那滿滿一書櫥的啓蒙故事書。一開啟書,如飢似渴地讀着,忘了世界,忘了寂寞,忘了自我,讀書就像嚼口香糖一樣津津有味。在書中,我與白雪公主一起對抗惡毒的繼母,與“壞小子“一起關愛米蘭老師,與愛麗絲一起漫遊仙境……

但是,我更多的時間還是偷偷地跑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瘋玩!讀書,漸漸成了奢侈。

改變·書

爺爺與病魔抗爭的日子裏,手裏總是捧着一本書,認真地讀着,不知疲倦。我問爺爺爲什麼那麼喜歡讀書,爺爺笑呵呵地說書中有寶貝,書還可以治療病痛。自此,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又坐在書桌前,開始讀那本《唐詩三百首》,比賽背詩。然後,爺爺又一本本精挑細選他書櫥裏的書讓我來讀,並且絮絮叨叨地說那些書現在就能讀,那些書上幾年級後才能讀,這些話至今言猶在耳!

雖然爺爺病逝了,但是他熱愛讀書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伴我遠行。

愛上了讀書,萌發了要寫小說的念頭,想要投稿,甚至做着自己要成爲一名女作家的美夢。我懷疑以前那個瘋瘋癲癲的我爲何如今變得文靜起來了?爲何不再去探險了?

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爺爺生前的那些語重心長的話,還有他留給我的那些書默默地改變了我,讓我脫胎換骨,與之前判若兩人。是呀,讀書,的確能改變一個人,它不僅可以淨化心靈,還能開闊視野,從書上了解一個全新的世界。正所謂:給我一根網線,我可以看到全球,給我一本書,我可以瞭解全球,可以改變自我。

夥伴·書

手中捧着一本書,永遠比拿着遊戲機有用多了。對此,我深有體會!

從每天玩!玩!玩!玩到瘋!到時後來的看!看!看!看到晚!讀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羽毛使鳥美,知識使人美。

我愛書,是因爲在書的海洋裏,我感受到了爺爺的舔犢深情,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美感,學到了從未學過的知識,瞭解到了從未了解過的世界!我承認,一本好書,行遍天下。

我驕傲,我有一位好爺爺,讓我懂得與書爲伴,與書作友的道理,書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夢想·書

爺爺生前是一位教師,一位知識淵博的教師。他疼愛所有的孩子,他更疼愛自己的孫女,他想讓孩子們成爲有知識的人。從我呀呀學語開始就教我背古詩,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但我非常淘氣,玩的時間多,背詩的時間少。爺爺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教。我總是背會了又忘,忘了又背。

爺爺患病的日子裏,祖孫倆又重溫了呀呀學語時的那一幕,背詩,一首又一首地背詩;讀書,一本接一本地讀。在爺爺的薰陶下,我自然而然地喜歡詩,喜歡書,喜歡書裏那股淡淡的清雅的墨香,喜歡那些美妙的文字。

爺爺走了,沒留下一分錢,但留給我們可以享用一生的好東西——書。愛書,讀書,成爲一名有知識的人,是爺爺的遺願,也是我的夢!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爲中秋節,俗呼爲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爲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裏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爲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裏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爲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麼?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爲一種語言,描述着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爲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纔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爲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麼。給自己做吃的,爲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

一聽說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着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纔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着,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着門口,期待着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爲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臺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着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着,邊開心地聊着,氣氛非常溫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爲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裏咽,因爲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衆,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爲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爲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說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爲生活好了,大家肚裏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

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說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

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九月,涼風習習的季節;九月,秋風送爽的季節。九月,同時也送來了美麗的中秋節。可是,今年的中秋節有些調皮喲!

年九月十二日”我一邊翻着日曆一邊念着。期待已久的中秋終於來臨了。耳邊吹過的秋風在爲我慶祝。似乎慶祝地早了些。“但……謝謝啊!”我在心裏說。甜滋滋的笑容掩藏不住,兩顆兔牙亮在嘴上,甜蜜蜜的笑着,比蛋黃月餅還甜!媽媽看我這傻乎乎的`樣子笑得合不攏嘴,笑着對我說:“小傻瓜,還要等到夜晚九點才能賞月、燒烤呢!”我拍拍胸脯說:“沒問題,我是個很有耐心的好孩子,一定會老老實實地等到夜晚明月升起時的!”“那就好!”媽媽滿意地走開了。其實,媽媽是怕我這個小饞嘴偷吃了放在冰箱的雞翅。我望着冰箱,直流口水。一個個不安分躺着的雞翅似乎在誘惑我:“過來呀,我可好吃呢!”一隻雞翅說。“來呀,過來嘗一口。聞聞,我多香!”……我揉了揉雙眼,一看,它們並沒有動啊。再看看——“快過來啊,我可香甜了!”心裏一想:會不會是自己心理作怪?“恩,一定是!”一個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我躲過了雞翅的香甜誘惑計劃。當然也同讓能抵過其他食物的誘惑啦!於是,自己得意洋洋的笑了起來……

“咚、咚、咚…·”掛在牆上的老鐘敲了12下。我用着期待的目光望着它,反應有點遲鈍地說:“到九點啦,九點啦!”興奮地手舞足蹈的我大叫着:“媽媽媽媽,九點啦,賞月啦,燒烤啦!”東找找、西找找。一個人影都沒有……“喂,你還在下面幹嘛?”一個聲音從上面傳下來。我連忙趕到三樓。終於,看到了他們。望着天空,我陷入了一臉的呆滯,一陣冷風掠過——沒有月亮。“媽媽,媽媽!中秋怎麼會沒有月亮!”我驚呼。“不可能!只是未到時間而已罷了,再等等、再等等啊。”“哎,好吧,雖然這次的中秋沒有月亮。但是,沒有月亮的中秋並不就是不代表不是中秋節啊。”我開始自我安慰起來。與大家一起擺好燒烤的餐具後開始烤起了燒烤。我怒氣衝衝的拿起一把雞翅說:“哼,還不是吃掉你們了!”得意洋洋的烤起雞翅來……

“沒有月亮的中秋真是奇特啊!”爸爸在一旁感慨。“也是,這似乎是我見過第一次沒有月亮的中秋節,呵呵。”哥哥也說。“什麼嘛,好不容易等到今年盼望已久的中秋節,以爲可以一睹“圓盤”的魅力。”我在一旁抱怨。“別生氣啦,沒有月亮贈興,也有晚風送爽啊!”媽媽連忙安慰生氣的我。她還說給我講講中秋的各種傳說。從媽媽的口中我得知中秋並不只是人們熟悉的“嫦娥奔月”還有不怎麼流傳於世的“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和“玄宗漫遊月宮”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吳剛折桂”這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也曾在詩中寫下“欲斫月中桂,持爲寒者薪”。入了迷的我早就把烤雞翅的事拋到九霄雲外。一陣陣刺鼻的焦味把我從夢中拉了回來。我連忙把雞翅放到盤子上。再看看可憐的雞翅們——一個個漆黑的身段讓我不禁笑了起來。大家看到我這狼狽樣也個個都開懷大笑。只是心疼了我的肚子,要嚥下這黑漆漆的“雞翅”了。一個個烤焦了的雞翅也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麼難以下嚥,反而烤焦以後多了一番風味。讓我胃口大開。不久,一盤烤焦了的雞翅就被我一掃而光了。我挺着脹鼓鼓的肚子回到房間睡覺去了。心裏還想着那個好吃的烤焦雞翅。而且,也忘不了這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真特別!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爲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中秋節這一份思戀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着的時候。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爲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爲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最爲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着月精。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於是把他擁立爲王。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裏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祭。

說起中秋節,大家都會想到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衆人依時起義。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爲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

“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爲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爲皇宮裏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說。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皇宮朝廷專門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餘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 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

到如今,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爲中秋節,俗呼爲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爲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裏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爲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裏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爲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將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麼?

與其說玉斧是斧, 倒不如稱之爲一種語言,描述着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爲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捨的精神的精靈。於是由了它,藝術方纔出現。更於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爲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並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麼。給自己做吃的,爲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0

杜甫,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詩歌千古流傳,至今爲人民所喜愛,因而他曾居住很久的草堂,自然成爲舉世聞名的遊覽勝地。中秋重遊草堂,雖不如古人讚美草堂春色“一夕輕雷落萬絲,霧光浮瓦碧參差”那樣動人,卻也有令人留戀之處。

進得草堂,只見遊人寥寥,一派幽靜·肅穆的氣氛:古木參天,松柏森森,秀竹鬱郁,芳草青青。一片綠的世界,綠的海洋。桂花香氣四溢,使人沉醉。這綠的浪潮中,擁有一座古色天香的庭院建築,這便是“工部祠”。進得一重門,迎面就是一座大殿,莊重而雄偉。殿門上方的門匾上,工工整整書寫着三個篆字“工部祠”。門的左右有一副對聯:“錦江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曰我歸來。”進入祠內,就見堂中杜甫塑像身着錦衣,正襟危坐,雙眼炯炯有神,顯示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杜甫塑像左右,有黃庭堅和陸游的塑像陪襯。塑像兩旁各有一塊石碑,介紹杜甫的生平。工部祠外左右各有一個展覽室,陳列着各朝杜詩的版本及許多國外譯作。吟詠着這些杜甫名詩,感人肺腑。杜詩沉雄·雄渾,以真摯·深沉的感情,凝重·質樸的語言,反映了一個複雜而動盪的年代。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的再現了當時社會矛盾尖銳的真實情況。人民吧他的詩稱爲“詩史”,吧他稱作“詩聖”詩很有道理的。

出了“工部祠”,過了“梅園”。便可見一座草亭。硃紅的柱子,深黑的亭蓋,古樸·自然而雅緻。草亭中豎立着一塊大碑,上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剛勁有力,它不僅是一件歷史文物,更是一件難得的書法珍品。

離別草堂,回首眺望,令人無限遐想。杜甫草堂千百年來爲世人稱頌,遊人如織,並不僅僅在於它景色宜人,真正的原因在於人們對這位“詩聖”有無限崇敬之情。

人言月圓中秋。到了中秋,月可是真的圓?近乎圓,卻不圓。不然,就不會有不圓滿的家。

中秋,一個讓我的心沉甸甸的詞。臨近中秋,就常有同學問我,你爸爸媽媽都回家了嗎?我輕輕點頭,笑了。也許笑得有點悽苦。她們都不知道,我爸爸早就不在,談何回家。

媽媽在這一天,總會把事務辦得體體面面的,買大盒大盒的精裝月餅,買各種名產水果,特色餅乾,糖果,飲料,有的是送朋友,送親戚,有的則是留着自家用。這天晚餐後,她會教我和哥哥誠心誠意地拜月亮。接着捧出當地最好的煙花,招來鄰里的小孩子,把煙花一束一束分給他們,讓孩子們一起開心。看大家玩累了,再擺出水果等的讓大家分享。孩子們滿足的笑臉讓媽媽也微微地跟着笑了。我如何不知道,她微笑後面隱藏着一顆怎樣的心,她此時此刻的心情,我體會得到。她何嘗不想也融入這喜慶的氣氛。

我不愛熱鬧,所以沒有和大夥一起玩,只是靜靜地坐在媽媽身邊。這時候媽媽總會拿出月餅讓我先品嚐,而我最討厭吃的,就是月餅,常是讓媽 着吃,特別是裏面包蛋黃的,我'一定會把蛋黃挑掉。那圓圓的蛋黃讓人特別揪心。每年這一天,常有大人逗我叫他們乾爹,一個是當醫生的,一個是當老師的,一個是隔壁家的伯伯。我承認,在爸爸不在的這些年裏,他們對我的疼愛和關懷不亞於父愛,假如爸爸還在的話。但是,我心裏只駐進一個爸爸,所以我不會那麼稱呼他們。儘管我很渴望在我的日常生活裏可以叫到“爸爸”這個名詞。

我悄悄地躲入房間,在大家都沒注意到我的時候。窩上牀,睡。明天,請你快點兒來。

“你怎麼哭了,寶貝女兒?”

“爸!”我跑了過去,“我以爲您不來了”

“怎麼會,今晚的月這麼圓。中秋,爸當然要回來和你們一起。”

我閉着眼,想着小時候過中秋。那時的月,真的圓。

不願睜開眼。

我知道,眼睛一睜開,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