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實用】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4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4篇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俗成“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從除夕開始延續到十五的慶祝活動,將熱鬧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

正月是農曆的第一月,即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期待來年能交上好運,也是盼望新的一年幸福常駐。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照我國民族傳統,在這天夜晚,人們要點起萬盞彩燈,猜謎語、燃放絢麗焰火、吃元宵,一家人閤家團聚,興高采烈地共度良宵。元宵節也稱爲燈節,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時開始有燈謎。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的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100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一項重要活動項目,最早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既能啓迪智慧,又富有情趣,所以謎語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我國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團圓表示對離別親人的懷念。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期望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敲鑼打鼓等傳統民俗社火表演。這個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中華大地,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歷經不衰。每年元宵節,海外華人的聚居區都會出現規模宏大的社火表演,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敲鑼打鼓,是司空見慣的。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在我國的各朝各代是不同的,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連的元宵節,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頗爲壯觀。特別是絢麗的焰火,色彩斑斕的各式彩燈,加上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更把春節期間娛樂活動推向了高潮。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節古時稱爲上元節,中國民俗傳統,說的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節日夜晚,天高月懸,彩燈盞盞,老人孩子觀燈猜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夜幕降臨,燈市裏人流如潮,佳人執扇遮面,才子作畫賦詩。一路燈謎誰解,煙花誰讀,甚爲遐意。天公作美,連日來陰雨綿綿,可到今天,麗日普照,是夜定爲萬里無雲的好時光。

考史知,元宵節源於漢代,說是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惠帝劉盈死,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而後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爲漢文帝。因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爲重大節日。

而元宵的起源據民間相傳,春秋楚昭王在某個正月十五日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昭王請教孔子,孔子道“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令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是寄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浮萍果這一說法很有意思。

燃燈觀燈起源於中國三大教其一的道教“三元說”。其內容是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燃燈觀燈,漢時已有此事。到唐時,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爲一種風靡習俗。詩人盧照齡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何等壯觀啊。經歷朝歷代傳承,節日燈式漸漸繁多,燈的名目內容也目不暇接,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話,前些年上過央視的“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燈節更爲曠世。其採用各式材料製作各式精巧花燈並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再說說“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新增活動,首現於宋時。南宋臨安每至元宵節制迷,猜謎。初始爲把謎語寫於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着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天各一方的有情人會將思戀寫於紙箋折成船形,上着點燃的蠟燭,臨波放逐,寄託情愫。不少地方節慶時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上元節,吃“五穀飯”、喝“聰耳酒”,以期五穀豐登,耳聰目明。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伴有各種遊戲,過去有“火炬戰”,比火炬亮的時間長短;“車戰”,兩臺車相撞,比哪輛結實;“石戰”,兩夥人互相扔石頭,看誰能抵得住。搞這些活動時,全村男女齊出動,或參加比賽,或敲鼓助威,或吹簫鼓勁。晚上進行“迎月”、“踏橋”等娛樂活動。迎月,大家紛紛舉火炬上山。山高處迎圓月,據說誰先登山望見初升的圓月,誰當年就最有福。迎月之後,男女老少伴着歡快的歌舞,在月光下踏橋。傳說,在上元月光下來回踏橋,可以康寧無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國對家的概念非常講究,雖然新年才過,很多人已奔赴異鄉打拼,在這節日裏,都會遙望故鄉祝願親人安康如意。家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忙碌人世,爲的就是一個安穩和睦的家庭,老人孩子以及相伴終生的愛妻。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歡度春節”的紅幅,依舊掛在校園的大門口。相隔半個月後,元宵的來臨讓人們而好不容易爲了上班而修煉成的收心術瞬間失效了。

這幾日是不尋常的冷。下午的課程一結束,同學們就各種組團出校度元宵。我竟是懶得動,透過窗戶望着在我看來毫無春意的濛濛細雨,混雜着雨雪的倒春寒似的刺骨冷風,就是想透過全身麻木來適應它也實屬不易。但一旁的同學卻是“冬天裏的一把火”似的熱情,我原是不爲所動,但經不住她幾番說辭,竟也有幾分盤算,最後索性就下了決心。

經過數站,下了公交車,雨還在淅瀝的下。車內外的溫差效果讓我們的口頭禪都不約而同的硬是改成了“冷——啊——!!!”。大廈頂上的霓虹燈不斷閃爍,籠罩在一片煙雨迷濛中。我想着辛棄疾那《青玉案》裏的那句“寶馬雕車香滿路”,大概是這般熱鬧非凡的場面。這時,大批大批的行人開始移動,我們就不得不跟上那樣的節奏。

走進2號門,一股精麗繁華的氣息瞬間貫通全身,讓人煥發出旺盛的精力以及無以言表的興奮與熱情。這個時候的人流量不斷加大,我們也不出意料地預測到了三樓各個餐廳外的排隊人羣密度,火鍋之類的餐廳尤其早已佔滿。所幸還是有一些非熱門的,權衡之後,我們去日式餐廳的味千拉麪館。

吊燈的光柔和平靜,浮世繪的畫像呈現在牆面上,環境的渲染力讓我們有一句沒一句地敘說起了日本的美食和文化。早些時候就知,大阪有那獨具風味的章魚燒和什錦煎餅,京都有那聞名遐邇的紅葉和歌舞藝伎,神奈川有那令人流連的箱根縣的蘆之湖與溫泉,沖繩島有那春賞櫻和夏衝浪。這樣想想,還真有幾分意境。品嚐着日式美食,偶爾張望餐廳外那一片片人頭攢動。

在這樣的商場裏,就算是過了下班高峯點,算不上人聲鼎沸,也依舊是川流不息。單是看見的,就是一家庭一家庭人羣那輕鬆愉悅的交談。議論市井新聞也好,商貿經濟也罷,人們的臉上都洋溢出接續着春節的喜悅。看着他們,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人。這個時候,應該都一起團聚吃着熱騰騰的湯圓了,或是,正在搶着比中央臺的元宵晚會還讓人興趣得多的微信紅包吧。這番場景閃現腦中,我回頭看着人羣的背影,會心一笑。

在旁邊的無印良品裏逛了一圈後,終於走至大門口,我們十二萬分不情願地不得不再次接受溫差的刺激。雨下得算不上大,但這種時候,每一絲雨掛到面板,都會引發其劇烈的顫動,於是十分小心地走。

到了車站,已接近晚上9點。好不容易來了一班車,但車上的場景好像是,只要稍微開一下車門,就會迸發人羣的崩潰與爆炸。於是,我們這一大撥人又不得不退回站臺等。

此刻的我,卻開始有意無意地觀察一同等車的人們。人羣裏有同樣來逛街的幾對情侶,也有穿着工作服的加完晚班的職員,有出來購物的家庭成員,也有像我們這樣出來過元宵的學生。看着這樣的場景,我忽然覺得有一種步入成人社會的感覺。也許在充斥着學生的大學校園裏待久了,看到市區的各色人物,他們擁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想到不久的將來也像他們那樣,擁有這樣的生活軌跡,步入社會,更要學會適應社會。我想,工作後的生活也可以多姿多樣,真正的快樂是靠自己的心尋找而來。此刻,我覺得自身已與節日融爲一體,更與社會融爲一體,能夠感受到節日所釋放出的光鮮靚麗以及人文互動已經非常滿足。我喜歡融入這樣的氛圍,文化底蘊所展現的內涵及對它的關懷纔是更加令人認同的。正因如此,帶給我更多的則是商業氣息與文化氣息的一種不可言喻的共通,更是一種恰到好處且相輔相成的契合。等車的時間有點久,但在我看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元宵節,過完了;我的敘說也就要接近尾聲了。當我寫到這的時候,昨日的場景依舊曆歷在目。沒有湯圓,但是這一天過得非常充實;沒有湯圓,而讓我看到其演繹出的精妙氣質,也照樣,可以是完整而獨特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那年和秀才王去韓國,正趕上春節和元宵節期間,沒想到竟在異國他鄉吃到了“元宵”,甜蜜的異國元宵節。

原來,與青島近在咫尺的韓國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春節和元宵節也是比較大的傳統節日。韓國的元宵節雖然沒有國內熱鬧華麗的燈會和喧囂的煙花鞭炮,卻以傳統的民俗表演來演繹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農民們還在這一天祈禱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應韓國客人金老闆之邀,我們在一家江邊的小酒店小聚。

那天夜晚天上的月亮很圓很圓,潔白的月光灑在江面上,我眺望着江心的圓月出神,微風吹來,不經意將浮在不斷晃動的波光上的圓月亮吹碎了,不由,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若有所失中,一鍋土豆元宵端了上來。我吃着韓國的元宵想起那一年飛雪中逛元宵節的情景。

青島有個賣元宵的很出名,還被榮獲青島特色小吃和山東名小吃的稱號。這就是“元宵大老李”,青島人都知道。大老李湯圓的特點就是滑、軟、粘而不沾牙,爽、香,甜而不膩口,個小圓勻,皮薄餡大,開水下鍋,一漂就熟。在餡料的品種上,除了人們熟悉喜愛的黑芝麻、花生,黃豆,豆沙,棗泥,桂花。玫瑰,水果、八寶餡外,還有無糖系列的'芝麻、花生、黃豆、豆沙餡,更結合青島的特色開發出海鮮、鮮肉、香菇油菜、藥膳型的雞腿蘑菇等,讓糖尿病者和肥胖者在元宵節都可以吃上這寓意吉祥的美味佳餚。所以,一般青島人逛元宵節都要品嚐大老李的元宵。

紛紛揚揚的小雪飄着,我和愛人走在有些冷清的元宵山會裏。一對戀人正巧在我倆的一旁邊走邊爭吵。

“你不能不走嗎?”是男的聲音。

“啊,我出去也不是不理你了,留完學就回來。”女的說。

“那誰知道呀?在青島邊工作邊考研,不是一樣嗎?”男的勸道,元宵節短信《甜蜜的異國元宵節》。

“啊、啊……”女的不說話了。

這顯然是剛大學畢業的兩個年輕人,正爲女的要出國留學在拌嘴呢。

“瞧,前面就是大老李元宵了。”愛人提醒我。

只見大老李的元宵大棚前仍有不少人在排隊。兩個戀人走在了我倆前面排在隊尾,我和愛人也走過去排在了他倆後面。大棚旁的高大松柏上落滿了潔白的雪花,寒風吹來,松柏的樹梢搖曳着,飄下一層淡淡的白雪落進煮元宵的那口大鍋裏。

兩個戀人還在前面嘀咕着,只是聲音顯然放小了。

大鍋上冒着濃濃的蒸汽,升騰的蒸汽裊裊上升,愈來愈淡薄,遇到冷空氣後便化爲烏有。

快排到兩個戀人了,正好煮熟的元宵買完了,只見大師傅又將一些雪白的元宵放進大鍋裏。一個個滾圓的元宵紛紛爭着跳進滾燙的沸水裏,慢悠悠沉到鍋底雪藏了,剛纔還滾動着的熱水此時偃旗息鼓平靜下來。爐火很旺,不一會兒工夫,熱水微瀾的水面又“咕嘟咕嘟”沸騰起來。那些被雪藏的白精靈一個個奮勇爭先地冒出來,一個、兩個、三個,越來越多,轉眼間幾乎佈滿整個鍋面了。那一個個白色的元宵,在不斷滾動的沸水裏變換着隊形,像是在排兵佈陣等待着檢閱。

“熟嘍,來,要多少?”大師傅問兩個戀人。

兩個戀人開始坐在大棚裏的飯桌上吃元宵。我和愛人也坐在他倆旁的桌前吃起來。

“你先吃!”男的用小勺小心翼翼盛了一個雪白的元宵,放在嘴邊吹吹,然後才放在了女朋友前面的小碟裏,並關照道:“先涼一下再吃,別燙着。”

“好……”女的顯得有些激動。

“啊,你如果真要去,可要經常給我打電話,越洋過海的,我在家鄉吃元宵時,一定想着你,替你多吃幾個。”男的說的很動情。

“噢……”女的眼圈有些溼潤了,她輕輕咬了一口芝麻元宵,一股甜香的暖流溢入口中,頓時一種難以言表的濃郁鄉情涌上心頭,“噢,誰說一定要出國啦,到那裏我上哪兒吃這大老李元宵呢。”女的嘴裏一邊嚼着元宵一邊說,臉上帶着微笑。

“啊,真的?太好了!”男的說罷,一口吃進一個大大的元宵,興奮之情躍然面龐。

棚外,雪花仍在飄着,棚內,熱氣騰騰,多情的元宵傳遞着濃郁鄉情。

“喔,又出一鍋!”大師傅吆喝着。

我看見,一旁的那兩個戀人已經在竊竊私語了,青春的臉上盪漾着幸福與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