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400字作文

壯族作文400字8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壯族作文400字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壯族作文400字8篇

壯族作文400字 篇1

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愛長髮,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髮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髮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髮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髮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製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繡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紮調節鬆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繡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揹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繡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繡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揹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揹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揹帶身刺繡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

壯族作文400字 篇2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來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興了。

晚上,媽媽就開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準備。首先媽媽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媽媽就用手co着紅蘭,不過多久,紅蘭便冒着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媽媽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蒸。聽了媽媽說明天蒸,我焦急了。但是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爲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然後,媽媽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牀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於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媽媽見了我說: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jin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jin裏乘着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媽媽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於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媽媽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朋友還結了一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裏放着個紅通通的雞蛋(那時**)。我們還拿着雞蛋,與別的同學鬥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爲什麼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願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

壯族作文400字 篇3

吃立節

“吃立節”是龍州、憑祥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據說中法戰爭時,當地壯族因忙於抗擊外國侵略者而顧不上過春節,直到正月三十才而歸。爲了慶祝勝利,補過春節,當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個節日來過,此後相沿成習。

婆節(墟)

壯族的婆節一般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它是壯族地區傳統性的羣衆活動。壯語稱“窩埠坡”或“窩坡”。屆時,青年男女從各地彙集在固定地點,每次一天或數天不等,一般有數百乃至數千人蔘加。各三五成羣互相對唱,這一組同那一組問唱,那一對同這一對唱答,並多是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據文獻所記,“墟”始於宋代,明代的“墟”已與今接近。

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的壯族每年4月屬兔的那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48條魚,到婭拜山上祭奠壯族傳說中的婦女婭拜,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百姓與他們的官兵打仗,失敗後被。衆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定名婭拜山。每年到她遇難那一天,壯家人都要祭奠她,表達懷念之情。

壯族作文400字 篇4

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家掃墓的節日。

我的家鄉在廣西扶綏縣,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媽媽回岜盆老家去掃墓。一大清早,爺爺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飯。紅色,是用紅藍草染成的;黃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楓葉染成的;紫色,是用紫葉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鈑香噴噴、亮晶晶,一聞到那股清甜的香味,總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團放到嘴裏。

農曆三月三是登高看風景的日子。掃完墓,大人們就帶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圍的風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學的逐羊景區和游泳山泉銀泉山莊,還可隱約望見遠處的縣城,風光美極了。

農曆三月三也是我們壯族唱山歌的節日。青年男女成羣結隊來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壯族節日盛裝的大伯大嬸們也聚集在這裏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喲尼羅……你來看羅!左江兩岸好風光哩……”錄相播放到市裏的電視上,她們還得過市裏的獎狀呢!

我愛家鄉,我愛家鄉的'農曆三月三。

壯族作文400字 篇5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爲歌圩。以農曆三月初三最爲隆重。大的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被譽爲歌仙的劉三姐是壯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繡球、碰蛋等娛樂活動 ,吃五色糯米飯、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等,預祝五穀豐登。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廣西寧明、龍州等地的斷崖陡壁上留下了壯族先民繪製的衆多崖壁畫。鑄造和使用銅鼓在壯族已有20xx多年曆史。壯錦是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部分地區居民住二層幹欄,樓上住人,樓下養畜堆物。近年來已有改變,實行人、畜分居。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還有許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飾特點,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裝。衣料過去多爲自織的土布。過去有文身習俗,現已改變。飲食方面,喜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爲佳餚。主食大米和玉米。年節時,用大米制成各種壯族婦女粉、糕。婦女有嚼檳榔的習俗。結婚送聘禮時,必贈檳榔。除祭祀祖先外,還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近代有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天主教教堂,但影響不大。

壯族作文400字 篇6

我的家鄉在漂亮的壯鄉武鳴,這是一個壯民族風俗濃厚的地區。說起家鄉的“三月三”那是十分有趣的。

農曆三月三是壯鄉的傳統歌節,這一天,勤勞的壯族人民家家戶戶都做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殺雞宰鴨,備上豐盛的壯家宴招待親朋好友。

當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來到縣城趕歌圩。縣城到處是張燈結綵,鮮花盛開,彩旗飄揚,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擠滿了縣城的大街小巷,共同歡度“三月三”歌圩。

歌圩的活動豐富多彩,有千人竹竿舞、拋繡球、搶花炮、唱山歌,還有鬥雞、鬥鳥、鬥牛等,其中千人竹竿舞是歌圩活動人氣最旺的節目。千人竹竿舞分爲好多個方塊進行表演,姑娘和小夥子們身着鮮豔的服飾,舞動着手中的道具靈巧地跳着。展現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勇敢,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讚不絕口。

當夜幕降臨,狂歡了一天的人們都漸漸散去。但江濱公園的歌臺依舊熱鬧非凡,山歌對唱還連綿不斷。聽說每年的歌圩山歌唱上三天三夜都唱不完,好比壯家人的幸福生活紅紅火火,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壯族作文400字 篇7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一直以來盼望到來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就別提多高興了。 晚上,媽媽就開始開始爲三月三的食品準備。首先媽媽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媽媽就用手弄着紅蘭,過不了多久,紅蘭便冒着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真的香透了。沒多久,媽媽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再蒸。聽媽媽說明天才蒸,我就焦急了。但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爲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

然後,媽媽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牀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於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媽媽見了我說:“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jin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jin裏乘着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媽媽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

於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媽媽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朋友還結了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裏放着個紅通通的雞蛋(那時**)。我們還拿着雞蛋,和別的同學鬥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爲什麼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願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

壯族作文400字 篇8

春節是壯族最降重的節日。每年的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後,人們便圍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來,是爲守歲;子時一到,所有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糉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着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

大年初一,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爲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裏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裏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竈裏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

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透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裏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

從初二起直至被七,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

標籤: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