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900字作文

高中高考之外創新作文900字

  高考之外,是人生的別樣道路,綻放了無窮的可能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之外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高中高考之外創新作文900字

【高考之外_作文1】

五年前,24歲的林森浩以研究生的身份躊躇滿志地邁進復旦大學醫學院閃光的大門時,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站在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

我當初聽聞復旦投毒案的時候,只有氣無力地擡了頭,便再度埋進書與題的沙海中,假裝聽不見覆旦那座醫學生誓言碑氣若游絲的啜泣。

彷彿我在這個學業的佼佼者身上,什麼也見不到。我像是呆在一個颱風眼裏。我同萬千學子一樣,周圍僅是旋轉、呼嘯的風和雨。這號颱風,名爲“高考”。它無時無刻不影響着外面的世界,只苦了風眼中最關鍵的我們,除了這樣令人疲憊的光景以外一無所見。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執行死刑。

這才真的讓我停下了手中的筆。我不由地去思考,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只想當個在高考中脫穎而出的高材生。而他只是例外嗎,隱匿在高材生潮流中的林森浩還會有幾多?我便倏地從他的身上,見到了一些駭人的、未來的影子。嫉妒、懷恨、殘忍……這些不經意流露的點滴,莫非就是一個被鎖在臺風中的學術巨人的末路?不論是非與否,它們像是在我心底種下了最惡毒的詛咒,叫我懷疑起手中的筆。

走向高考之外是必需的。我第一次如此迫切地想要往高考之外望去。

如今的高考更像是一種神祕的儀式,一項被神化的磨難,一道出息與不肖間明晃晃的分水嶺。果真如此麼?最首要的,必是先從高考之外看高考。高考固然是一條路,而不寬的路面上擠滿了流汗流淚的人。總算熬到盡頭的,若一跤絆倒下去,便再不能原地爬起來了。他們大都騰挪回起始的路口,頭破血流地再擠一遍。若將目光挑高些,就能隱約看見許多大路,它們與高考通向了同一個成功的終點。

明確了這一點之後,我的思緒自然迫不及待地要向高考之外走去。我先問自己:

“如果高考再不是必經之路,你想做些什麼?”

霎時間,像是彩虹色的碎屑噴涌而出,腦內便被無數美好的幻與夢填滿了。我可以是名作家,當個舞者,成爲一雙巧手滿園春的園藝師,或像個吟遊詩人那樣抱着我的魯特琴,到荒漠與草原迷人的交織處去惆悵……只是有些緊跟而來的不諧之音:“別畫畫了,你成不了畫家……”“就憑你,再彈下去也玩不好音樂……” 就這樣,我們的夢想被一張張刺眼的標籤所綁架,冷落了自己寶貴的才能。

吉莉安•萊尼可謂是現代最優秀而富有的女性之一。這個人名遠遠不如百老匯的傳世經典《貓》與《歌劇魅影》叫起來響亮,而她,則是這兩部藝術鉅作的編舞師。她學生時代的老師曾多次聯繫她的父母,稱她有學習障礙症:坐不安生,也沒法集中注意力。母親甚至帶她去看醫生,醫生經過觀察,說小吉莉安是名舞蹈天才,她不該坐在教室裏學那些枯燥的文字。於是吉莉安被送去舞蹈學校,她如入蓬萊仙境,在發現才能的莫大喜悅中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爲了發掘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我們需要走向高考之外——一個天賦不會淪爲“學習障礙”的地方。那裏有數不盡的伯樂,一個鳥語花香的仙境般的起點和一條閃光的長風破浪之路。除此之外,那裏還深埋了斑斕的旅途、友誼的魔法、靈魂的烏托邦…………

只是,這還不夠。我又一次想到復旦投毒案,腦海內警鐘長鳴不息。

高考之外,更必要的應是培育一顆赤誠紅亮的愛心,修剪自己道德的雜草,使人性美髮出更耀眼的華光。若做不到這點,一個復旦投毒案過去了,難道就不會站起來千萬個天才音樂人縱火案、世界級舞蹈家弒父焚屍案了?

事實上不論高考內外,我們的初衷都是想一個美滿的生活和成功的未來,而這是一個道德敗壞、人性淪喪的人永遠無法企及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在不經意間被畸形化甚至消失。像是記者看到人要跌進火車的鐵轆下了,第一反應是拍照而非救人;置身於高考內的學子也本能似的,看到摔倒的老人便是極好的議論素材,腦內連珠炮般抨擊着社會的冷漠,一路文思泉涌走過了,老人卻還躺在地上。

由此可見高考內外對品行的要求都是高的,這也是可喜的,正說明了高考內外的道路是相通之處的。因此走在高考之路上的人們,不妨拐到小岔口上去轉轉,摘幾朵興趣和思想的花葉裝點在路邊。這條崎嶇的路便能因此變得明亮,昔日的荊棘將會開滿野花,我們站在上面,彷彿伸手就能夠到天邊的雲。人們甚至能驚喜地發現,在這裏得到的快樂與高考之外並無二致。

高考之外,是人生的別樣道路,綻放了無窮的可能性。

而不論道路如何,都應堅守初衷與本性的善和快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高考之外_作文2】

看漁人三辯而置呼救於不顧,說實話,這樣的情節並沒有給我的心絃以重擊;雖然他們的理由牽強晦澀,但亦可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然而,在故事最後出現的“不安”,讓我知道,至少良心還在撕扯他們的靈魂。我把“不安”歸爲良心未泯,這說不上褒貶,只是對於這種“不安”想到了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會泥潭,想到人們所戴面具下的善惡紛爭,想到媒體、網絡的世風日下,想到自己那微小但撓人的良心質問:我是否堅信良知未泯?人應該向善的理論是否會在這個時代崩塌?也許這會是一篇沒有引用、沒有題記的文字,因爲我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國家或時期來比擬,也不會再有名人的至理之言讓我借用並一語中的,只因爲這僅是生活於當下的我所經歷的。

其實路過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資訊。

小悅悅慘死車下無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爲媒體諷刺人心不古的佐證,圖片、視頻輪流展出,再伴有尖銳極端的評論,這都顯得咄咄逼人,輿論就這樣用正義之劍挑開公衆關於良知那還未痊癒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媒體仗義執言的事實,但與此同時,我卻覺得媒體在帶領大衆掩藏下一個路人的不安,於是我質疑那些義憤填膺卻空洞無比的聲討是否會喚醒人們的良知。路人過往而不問固然應受譴責,但其身後更大的一羣人卻是變相的漁人。

由此我看到了範圍更廣的不安正在泛濫,以及一種儼然成性的態度侵蝕。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良知缺失逐漸演化爲責任推脫,甚至轉化爲語言正義包裹下的原形畢露。直接表露不安還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駐,而有些言論隱匿的不安卻令人生畏,其實他們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小悅悅身邊走過。

其實他收到了車輪下女人呼救的資訊。

藥家鑫案徹底突破了公衆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線,相比小悅悅身邊路人的冷漠麻木,藥家鑫將關於良知盡喪,人性徹底泯滅。至於鏡頭裏希望減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強加於良知,從良知漏洞,到良知缺乏,直至良知泯滅,藥家鑫還有什麼理由要求寬恕?

類似於此類的毫無良知可言的痛處時時發作,除了對罪人的口誅筆伐,真正不安的是我們。惱人性泯滅,怒社會不爭,還有一種難以擺脫突圍的不安全感。社會中某些作爲基石的東西一再被顛覆,原先視若真理的東西卻被懸於風口浪尖遭人非議,總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殃及的池魚。換而言之,這些隱晦但穩固的不安成爲了良知泯滅的副作用,在一點一點地動搖着現代化的大廈。

以上提到的事件僅是關於良知的多面鏡中的一個反射而已,但這刺眼的光芒卻讓人無法直視。被強光瞬間掃過後的眩暈使我們眼前發黑,而我們也該撇開情理,想想:良知到底是什麼?它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是否只是被視爲美德而封存了百年?良知漏洞是人心有鬼還是社會作祟?面對日益嚴峻的道德危機,我們是冷酷地作壁上觀,還是矯正過往地唾棄?眩暈只是片刻,思考仍應繼續。

其實良知的出處來源已久,可以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說是孔聖主仁的演變。若是妄想對其進行精確的定義,最後只會得出片面主觀的結論。這裏不妨以文化相近的日本作爲比較對象。日本文化中無善惡的清晰分別,也沒有對良知的推崇,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情理的強調和克己復禮的制約。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是因爲傳統要求使然,即我之所以做是因爲外在情理的要求。這樣我們並不會將同是爲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並論,因爲我們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情理一方面使良知更顯高尚尊榮,同時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與隨機性。我無法妄自揣度有無約束的優劣好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良知的自身屬性爲日後可能出現的良知缺失埋下了伏筆。

文化修養不會直接作用於現代化大廈的一塊磚瓦之上,但是它對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良知亦然。社會中法制建設固然約束繁多,但良知的心理暗示和自覺服從纔是一切制度規範行之有效的根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抑或撕裂,制度便會失去作用,人的主觀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產生,使人暴露於強光之下任其灼燒,之後的社會會變成怎樣也可預見。

良知隨歷史的發展而綿延傳承,又作用於社會發展的穩固,卻在我們這個時代卻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語言刻薄的評論家便認爲這是現代化發展使然。其實應該說是物質的極大豐富使留戀於超炫科技的人們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實,物質勝於精神的觀念便在人們的大腦中根深蒂固。這種短暫的眩暈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個生產力爆發的時代都會出現,是必然也不可怕,因爲良知是天性,而貪婪和佔有慾亦然。所以暫且熄了對現代化的怒火,我們應當關注的是之後人們怎樣應對和媒體如何引導。顯然我們的應對既倉促無力又蠻橫粗魯,一味地譴責而大揚正義風帆,無理地擔憂而無望於民衆精神文化復興,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語言僞裝也掩不了內心的譴責。

雖然道德大壩現蟻穴,但大可不必毀大壩以覆蟻穴。我們需要的是理性與客觀,不煽動不滿情緒的同時多問自己而非質問他人。我們的生活雖平淡無奇,但卻是自我道德檢驗的考場,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機,更是爲社會良知奠基的一抔抔硬土。而媒體人所說的不應僅是傳統儒學中的三綱五常,更應是作爲社會責任人的真言、直言,以自己的切身實感和無畏箴言告誡民衆,這樣纔可以使傳媒爲良知社會的構建添磚加瓦。

動筆之前本想用“良知泯滅”爲題,但長久考慮之後還是決定以“未泯”爲題眼,因爲我還會做社會建設下一個十年的見證者,雖然懷疑疊加、質疑叢生,但是隻有寄希望纔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