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霧霾天氣過後的反思

霧霾天氣的形成,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發的。它是由我國各種污染氣體、污染顆粒物的長期積澱和疊加而成,積重難返,一旦氣候條件因素形成就會暴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霧霾天氣引發的思考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霧霾天氣過後的反思

霧霾天氣近日持續在我國東北、華北、黃淮、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等大範圍地區彌散,嚴重影響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面對霧霾,我們當有哪些反思?

今年X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連續發生了多次中度、重度、極重度霧霾天氣。這一階段的霧霾天氣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污染濃度重、受影響人羣多。

霧霾污染物的成分及形成機理複雜,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有工業污染、交通運輸污染、建築行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光化學與低溼度霧氣複合污染等。

霧霾天氣的形成,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發的。它是由我國各種污染氣體、污染顆粒物的長期積澱和疊加而成,積重難返,一旦氣候條件因素形成就會暴發。有的城市和地區的霧霾形成有地形、地勢、地貌的原因,如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等;有的是氣候原因,如溼度大、氣壓低、流速慢等,使污染物滯留。但究其根本,還是新老污染物疊加。污染物長期累積加上氣候因素,便形成了積澱型暴發污染,並呈現結構型、複合型和壓縮型的特點。

如何以此次霧霾污染事件爲契機,解決中國現實的環境污染問題?筆者認爲,突破中國經濟要發展、環境要改善的瓶頸,必須實行創新改革。

改變發展模式擺正發展與環保關係

必須以環境質量和環境標準、環境總量和容量、生態保護和百姓環境健康等爲前提、爲條件、爲依據確定發展項目的定位、內容及規模等。

我國要走向富裕之路,又要走向綠色發展之路,兩者都是關係國家民生、國家強大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因此必須擺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發展關係。

回顧歷史,建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後,我國更是大力發展經濟,GDP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長。在進出口貿易上實行“兩頭在外”的發展,進出口貿易上去了,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如今,我國經濟建設已取得輝煌成就,GDP總量已居世界第2位,成爲世界經濟強國。但在重經濟輕環保發展的背後留下的隱患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銳減、人民健康受損,社會難以承載。雖然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但並未從根本上扭轉人們長期形成的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認識。

透過這次嚴重霧霾,我們應深刻反思,應該覺悟,環境保護爲經濟發展讓路的後果不是“雙贏”而是“雙損”。

因此,要轉變觀念,昇華認識。調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和科學關係。必須以環境質量和環境標準、環境總量和容量、生態保護和百姓環境健康等爲前提、爲條件、爲依據確定發展項目的定位、內容及規模等。只有這樣才能約束、逼迫和推動各類企業必須實行轉型發展,由粗放式發展轉化爲集約式發展,以科學技術爲支撐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行創新發展。

這種發展才能稱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產生的GDP纔是綠色的,是真實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要以環境優化經濟發展,這種發展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贏發展。環境保護才能還清老賬,不欠新賬,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才能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低谷,才能避免霧霾天氣的'發生和曼延,才能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

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着眼於防立足於治

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立足於治、着眼於防、治防結合、綜合治理。

目前,我國一直執行“預防爲主、防治結合”,全防全控、羣防羣控的方針。但有些環境污染已經非常嚴重,必須重點治理。如“三河三湖”中的遼河,在20世紀前污染最嚴重,水質爲劣Ⅴ類。這幾年透過各種治理措施,現在的水質上升到Ⅳ類。

因此,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立足於治、着眼於防、治防結合、綜合治理。

治防結合也是完全符合20XX年10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對“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污染防治在整個《意見》中佔有重要的分量和比重,並對突出的環境問題直接提出“治理”和“防治”的要求。檔案完全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環境國情、實情,符合民衆心願和訴求。

因此,我國“十三五”環境保護工作要立足於治、着眼於防、治防結合、綜合治理。

加快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實行垂直管理

從環保隊伍組織機構的性質而言,環保部門應該履行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監督管理的職權和職責,環保系統的管理體制必須改革。

我國從環境保護總局到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有進步、有發展、有成效,但與國家和人民羣衆的期望仍有距離。

現行管理體制除了省市區環保廳局一把手實行以地方政府爲主的雙重管理體制外,其餘全部實行地方政府管理。各級地方環保局長的管理關係全部在地方,一切行動都要聽從地方黨政領導的指令。

從環保隊伍組織機構的性質而言,環保部門應該履行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監督管理的職權和職責。但由於目前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觀念尚未改變,當經濟與環境發生矛盾和衝突時,環境保護往往還要爲經濟發展讓路。

由於環保體制是屬地管理,地方環保幹部和領導還要幫助地方政府爲發展經濟落實“三跑任務”,即爲政府跑環評項目,獲得批准;跑環境總量,得到增加;跑關係,得到疏通。爲了解決環保工作費用,還有收取排污費的任務。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環保工作人員從事這項工作,主要精力並沒有放在環境污染執法監管方面。

因此,筆者建議,環保系統的管理體制必須改革,由地方政府管理調整爲環境保護部直屬管理。環境保護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區環保廳局,省市區環保廳局垂直管理到地市級環保局,縣區級環保局由地市環保局派出機構,3~5年輪換。這樣既能有效地防止地方保護主義,又能全面有效地加大環保執法監管力度,推進企業全面有效地治理污染,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只有實行垂直管理才能對企業實行有效執法監管,防止各種保護主義對企業污染的包庇袒護,防止各類消極腐敗的孳生和蔓延。

提升法治力度走依法環保道路

要有司法的參與與介入,才能更有效地打擊環境污染行爲,懲治環境違法犯罪。

環境保護單靠環保行政執法是不夠的。要有司法的參與與介入,纔能有效處理和解決重大環境污染問題。有效打擊環境污染行爲,懲治環境違法犯罪,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對“污染環境罪”、“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環境監管失職罪”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一些嚴重的環境污染犯罪和環境違法行爲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應有的法律處罰。這就助長了一些企業不依規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違法排污、偷排漏排各種污染物。“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使得一些企業不願意實行技術升級、發展高新技術、轉變發展方式。企業沒有由粗放式發展轉向集約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有些企業甚至透過排污處罰,由非法排污變成了合法排污。

因此,筆者建議,各級司法機關和部門應該積極參與環境污染的違法犯罪案件的調查和處理,對於危害國家安全、損害人民利益的各類環境犯罪實行有效的打擊和制裁,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總結昆明、貴陽、無錫等地方法院建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環保合議庭等生態保護司法實踐的成功經驗做法。總結應用司法手段處理和解決重大環境問題以及環境的重點、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保護公衆環境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的經驗做法。總結開展環境公益訴訟,維護國家和民衆環境公共利益的經驗和做法。透過總結宣傳,提升環保司法在解決重大環境問題和維護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推動我國的環保法制建設,完善環境法制的訴訟制度、審判制度和執行制度。實行依法環保的基本方略、基本國策,使環境保護執行在法制(治)軌道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嚴懲環境違法犯罪,實現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嚴格環保目標責任考覈制

要實行GDP增長、環境總量、環境質量及民生環境健康“四位一體”的經濟環境目標責任制。

解決環境保護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是各級領導幹部。政治路線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要着力解決3個問題。

一是從國家層面提升各級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對環境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擺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正確關係。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政治高度來認識,並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責任制既能把當地經濟發展起來,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提升,實行經濟與環境雙贏。要實行GDP增長、環境總量、環境質量及民生環境健康“四位一體”的經濟環境目標責任制。

三是嚴格考覈,不留情面,一票否決。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不能講情面。環境保護關係到美麗中國建設,關係到中華民族發展和人民羣衆健康的重大問題,講情面就是不講政治。

發揮環保社團組織作用實行社會監督

要依靠社會力量,依靠公衆的力量以及環保社團的力量,實行大環境、大聯合、大發展。

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大事,也是民衆自身的事。環境是公共資源,也是公共財富,人人有責任、有義務保護環境。所以要依靠社會力量,依靠公衆的力量以及環保社團的力量,實行大環境、大聯合、大發展。

建議各級政府要轉變認識,解放思想,關心和支援環保社團的建設和發展。支援他們開展環境公益活動,推動環境公益的社會化。支援和幫助他們開展環境宣傳和教育活動。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與發展離不開民衆的參與和支援,所以要組織民衆、動員民衆,提升民衆對環境的參與和支援力度,號召民衆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自身的環境權益。要定期實行環保資訊公開,聽取民衆訴求和呼聲。要鼓勵民衆對污染企業的監督和投訴,對民衆的投訴做到件件落實。

標籤: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