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經典《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一起來看看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經典《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信仰,每個人的信仰都不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感悟經典《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的內容,歡迎大家檢視。

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 ——題記

慢慢地翻過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情早已是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鹹樣樣全。二十八年!魯濱孫在一個連人都沒有的荒島上呆了二十八年!我不禁想到,若是我也被流落荒島,我會怎樣。

《魯濱孫漂流記》透過17世紀一個航海冒險家的自述,以一種生動風趣的筆調,講述了主人公魯濱孫運用人類的智慧,透過辛勤的勞動和不斷探索創造,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孤島上頑強度過了一段漫長而又艱難的歲月的故事。故事裏充滿驚險和傳奇,展示了人與自然的鬥爭,表現了勇敢、堅強、不屈不撓的人性以及人類智慧的巨大創造力。

人是羣居動物,魯濱孫也是人,但他卻獨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好朋友“星期五”的到來。大部分人遇到這麼不順的事情,不自殺也會瘋。但魯濱孫卻不是呆坐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來,而是感謝上帝令他絕處逢生。他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對他有什麼好處。他認爲,在船上所有人中,只有他一個倖免是不幸中的萬幸。至少他還活着。

生命是人最寶貴的財富,人都怕死。魯濱孫在荒島上害怕自己得之不易的生命消逝,第一步就是找隱祕的住所。他沒有助手,沒有工具,就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製作了籬笆。若魯濱孫沒有智慧,就算有雙手也沒有什麼用。這讓我領悟到了“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並且讓我感嘆到了生命的偉大。金錢並不是在所有環境下都是有用的,至少在那個荒島它是一無所用,除了佔位置還會發黴。在荒島上,所有的財富都得靠自己一點一點地創造出來。魯濱孫在荒島上所進行的種種努力和嘗試,作者都把細節交代得非常清楚。比如,寫魯濱遜如何做籬笆,“我插了兩排結實的木樁,兩排木樁之間的距離不到六英寸;木樁打入泥土,彷彿像木橛子,大頭朝下,高約五尺半,頂上都削得尖尖的”,一步步描寫地非常詳實,甚至連木樁的具體尺寸都描繪出來了。這啓示我要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魯濱孫是一個不爲現實束縛的人。他本可以在父親安排下的平靜的中產階級生活,做一個平安健康的人。這是當時社會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啊!但他卻把遨遊四海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儘管出海遇到了那麼多的挫折,但他仍不畏艱險,大膽地追求理想和自由,以致後來自己獨自在荒島生活的事件發生。但他的這種敢於追求自由和冒險、不隨波逐流、不安於現狀、敢於奮鬥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魯濱孫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爲,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的。

每個人都有信仰,每個人的信仰都不同。身爲一個處在荒島沒有人同自己交談的情況下,魯濱孫更是有了信仰。魯濱孫原本是不相信上帝的,但他所經歷的事情卻讓他信仰上帝。在沒有同伴的日子裏,魯濱孫經常思考自己的一生,他同上帝交談,他不抱怨,感謝上帝賦予他的一切,並明白一切都是因果。這種積極樂觀的精神真是使人佩服。二十多年的荒島生活磨平了當年稚嫩的臉龐。魯濱孫已經不再是那個整天只想着要出去外面闖蕩的孩子,他在經歷過豐富人生歷練後對之前種種思想和行爲的反思,讓我同他一起經歷這些心理的變化,陪伴他一起成長。

我不禁反省自己:若是我被留在了荒島,無人傾訴,即使有比魯濱孫當時還要好的生活條件,估計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觀察地勢都不會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肯定會瘋掉的!可見魯濱孫是多麼聰明啊!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會輕易放棄生的希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2

我喜歡讀《魯濱孫漂流記》,並不是因爲我愛讀書,也不是因爲裏面驚險刺激的冒險,而是因爲魯濱孫那種困境之中誓不言棄生活下去的勇氣打動了我。

魯濱孫流落荒島,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尋找食物,努力地生存下來。他這二十多年的荒島生涯,他沒有白過。在剛讀《魯濱孫漂流記》時,一句話令我感受很深:“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當時,我是這麼想的:他在荒島上孤獨地過了二十六年,直至救下“星期五”,但他在島上生存了下來,他有了足夠的食物,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他在島上沒有可能重見天日的希望,可他活了下來,沒有和同伴們一起葬身大海……

這讓我想到,在《真實事件》中,所看到的人。他有一條比腰還粗的腿,時不時還流出液體,冬天,鞋穿不下,只能讓那隻腳挨凍,他還爲此放棄了他的學業。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好象被人揪了一下,可是他仍然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他在採訪過程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哭着過是一天,笑着過也是一天,那還不如笑着過呢。”也許,我很容易被感動,但當時,我真的很傷心,眼淚也跟着流了下來。

正是他們這種面對困難不畏縮的勇氣,令他們在危險中不放棄,笑對人生。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3

我讀過這樣一本書,它讓我知道一個人的'信念多麼可貴;我讀過這樣一本書,它讓我知道寂寞的可怕;我讀過這樣一本書,它讓我知道勇氣與智慧的力量。

《魯濱孫漂流記》、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已無法將它放下、書中的魯濱孫是幸運的,卻也是不辛的。正如笛福所說“在最不辛的環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魯濱孫把荒島上的好處、壞處進行對比,讓他又了活下去的勇氣,於是他開始耕種糧食、顯然他並不會,可是文中寫出了他試驗的方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雖然他掌握不了耕種的時間,不過他靠自己的實驗瞭解到季節的變化,後來他竟對播種的節候摸的很準。這讓我聯想到、部隊訓練戰士們的野外生存能力,把他們送到荒島考驗、如果沒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根本無法活下去。魯濱孫具有這樣的能力,從而讓我認識能力的重要。

總的來說,我認爲魯濱孫是了不起的,在荒島生活的二十八年裏,他接受了很大的考驗,有心理上的、有身體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在二十八年中他沒有和一個人說過話,自己似乎已經封鎖了與人談話的渴望。

他已經沉浸在現今的生活中,已不曾想過回到祖國,最後他與船長一起回國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生存能力的重要,只有學會生存纔會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