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800字作文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彙總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00字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彙總10篇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後來,屈原因政治鬥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他投江時,正是農曆5月5日,其後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糉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於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爲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於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於今,或憑弔,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風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爲,屈大夫都是咱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遊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蹟,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歎爲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着糉子,想着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爲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開啟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每當糉子的清香開始在小村莊裏瀰漫時,兒時的我就知道端午節快要到了。

如今,有關端午點點滴滴的記憶,時常涌現在我的腦海,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那時,鄉下特別重視端午節,當時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兒時腦海中雖然有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而所謂的伍子胥的忌辰、孝女曹娥等傳說,我卻一無所知。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曆五月初一早上,趁着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

一進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乾的蘆葦葉放在水裏浸透做棕葉,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

端午前一天,媽媽和姐姐就一起動手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爲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數落了多次。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有關端午節的記憶,充滿了我的童年,雖然清貧卻讓我回味。

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那種幸福開心的感覺好像離我很遠很遠,也許是好多年沒有那麼開心隨意地在家過節的緣故吧!

而現在遠離家鄉的我,每逢端午會依然早起,雖然尋不到艾蒿的蹤影,卻只能觸摸一下桃枝,行走在街道上,用心感覺一下端午的氛圍。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洗刷完畢,媽媽的幫助下認真的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着手腕、腳腕花花綠綠的花繩,是弄着胸前各式各樣的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的小公主。帶着無比幸福的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着他與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與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的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有吃糉子,划龍舟等習俗。剛好聽說今天爸爸公司在大梅沙的一個樓盤有活動,於是我們就和爸爸的同學他們一家浩浩蕩蕩的向大梅沙出發了。

來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色讓我眼前一亮,這個小區像個小鎮一樣,等我走前了一點兒,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着:西班牙風情小鎮。此時我才知道,這個小區實際上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鎮,但這個小鎮跟其他小鎮不同的是:這個小鎮是模仿西班牙建築風格建造的。

當我走進售樓處的時候,看到一個阿姨正在包糉子,我情不自禁的走了過去,跟着阿姨學了起來,我果然非常的聰明,一下子就學會了。媽媽說我包的要比她好,我包的比她包的要緊,這樣煮出來就非常的好吃。讓我來告訴你們怎麼包糉子吧,這樣明年端午節你就可以自己包糉子吃了。

1、首先拿出一片較大的糉葉。

2、把糉葉兩頭的角用剪刀修剪一下。

3、把糉葉兩頭交叉,形成一個漏斗的形狀。

4、放進你想要的餡。

5、用筷子把餡戳到底部,使下面的那個角填滿餡。

6、用手指或者湯勺把餡填滿。

7、再把兩邊的糉葉向中間對摺。

8、把上面的糉葉蓋下來。

9、再順着形狀把糉葉折過去。

10、用繩子把糉子綁住,打一個結。

11、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做好了。

接下來就到了我們品嚐的時間了,糉子的餡有很多種,有紅棗的,有花生的,有肉的,還有鹼水糉……等很多美味的餡。這次我吃的是花生糉。糉葉裏的花生脆脆的,糯米軟軟的,特別的好吃,讓我百吃不厭,吃了一個還想吃。

聽說這裏還有划龍舟的活動,我們到了活動地點,看到湖邊擺着好幾條小船,我們知道,這應該就是他們所說的龍舟了,我和妞妞姐姐穿上了救生衣,由於我沒有劃過船,所以還是有一點害怕,所以我要求要跟妞妞姐姐坐一條船,我們的船是黃色的,船槳也是黃色的,你們知道怎麼划船嗎?我想你們應該都知道吧。就是手要握住船槳中間的地方,讓船槳上面的字對着我們自己,左邊劃一下右邊劃一下,船就可以直走了,如果你要左轉的話就劃右手,相反,如果你要右轉的話就劃左手。

我們出發了,坐在小船上,一邊慢慢的划着船槳,一邊欣賞一路上的風景,一邊跟妞妞姐姐聊天,可爽了。可時間過得那麼快,光陰似箭,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得上岸了,由於我們還是新手,所以折騰了好久才靠岸,等我們上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滿頭大汗了。

很快就到下午了,我們就要離開這個美麗的小鎮了,大家都有點戀戀不捨,以後一定要多來這個美麗的地方。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超市裏琳琅滿目的糉子讓我看得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味道一應俱全,有綠茶味的,臘肉味的,紅棗味的,甚至還有鮑魚味的、燕窩味的,連包裝袋也是五顏六色的,我突然想起,原來今天是端午節。

記憶的河,慢慢開始春潮涌動……

六年前,奶奶來到我們家小住了幾個星期。她準備要回肇慶老家時,正值端午節,媽媽執意留她過完端午節再走。奶奶說她從小就會包糉子,是跟她的媽媽學的。肇慶的.裹蒸糉特別有名,奶奶說在她回老家之前一定要親自包一回糉子給我們吃。

奶奶在距離端午節還有三天時就開始準備材料了。她買了很大的艾葉,告訴我,裹蒸糉比一般的糉子大,所以要用大的糉葉來包。她還準備了糯米、黃豆、豬肉、鹹蛋。

“糯米要泡一天一夜,包好煮後纔好吃,細而滑,不會有夾生的感覺。”奶奶告訴我,我還記得她把黃豆也泡了很長的時間,然後再用開水煮一遍,晾晾,這樣就好去皮。先把豬肉切成小塊,然後用奶奶自制的蜜汁澆上去,醃上一天。

我問奶奶:“包糉子這麼麻煩,爲什麼不上超市買幾個回來吃呢?“奶奶神祕地笑了笑,也不告訴我爲什麼。

終於要包糉子了,奶奶忙啊忙,也不讓我幫忙。後來包好了,奶奶就舉着她包好的又大又方的糉子看着我笑:“小饞鬼,煮好就能吃了!

”過了兩三個小時,香噴噴的糉子就端了上來,奶奶把糉子分給我和爸爸媽媽,一人一個,放在一個盤子裏,神祕地對我們說:“我把一塊玉如意放在了糉子裏, 誰吃到了就能一生如意平安,事事順利,快快樂樂!”

我和爸爸媽媽互相看了幾眼,都想看的看那塊如意的樣子,於是迫不及待切開了自己的那個糉子。爸爸媽媽的糉子裏都只有豬肉和鹹蛋,他們的目光便齊刷刷地望向了我。毫無疑問,玉如意在我的糉子裏。我把它拿出來,哇,一塊淡綠色的玉,晶瑩剔透,真漂亮!

我開心地蹦了起來,覺得這一生便會事事如意、順利了!

這時,我看見奶奶用她那慈祥的目光看着我,滿臉愛意,她笑開了花,臉上細細的皺紋幸福地盪漾開來。

奶奶終於還是回老家了。玉如意從此掛在我胸前,爸爸告訴我,那玉如意是奶奶故意給我的。原來,奶奶在糉子葉上做了個記號,只有她才知道哪個糉子放了玉如意,奶奶是希望我快樂,事事如意呀!

現在我才懂得,那小小的糉子裏寄託了奶奶對我全部的愛。細滑的糯米,鹹香的蛋黃,細膩的豬肉,還有那淡綠的玉如意,便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時間過得真快,立夏一過,天氣馬上熱起來了,而今年的端午節也踏着舞步輕快地來了。

走過鄉村,每家每戶忙碌着,歡聲笑語。一陣水汽從鍋裏漫開,那種醇醇的香味兒撲鼻而來。嗯,清香、誘人,那是糉香,濃濃的糯米味裹着淡淡的糉葉兒的清香。

來到城鎮,蓄滿水的河道上,有節奏的哨聲、鼓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十幾條龍舟盪漾在碧波里。龍舟上,十幾個青壯漢子,揮舞着手中的漿,喊着號聲,奮力向前進發。

衆所皆知,端午的由來,起源於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xx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爲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爲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着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糉香,又見龍舟,又祭屈原。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8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_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後來,屈原因政治鬥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他投江時,正是農曆5月5日,其後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糉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於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爲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於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於今,或憑弔,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爲,屈大夫都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遊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蹟,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歎爲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着糉子,想着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9

在我的記憶裏,端午節是一個有味道的節日。它帶着淡淡的草藥味,飄着清甜的糉子香。

當外婆把新鮮的菖蒲、艾草掛在大門上時,我就知道,哦,原來是端午節到了呀!我問外婆:“爲什麼要掛這些呢?”外婆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把這些草藥掛在門上,可以驅蟲避邪,乞求平安的。”

每當端午時節,重慶大街小巷的集市都格外熱鬧。賣草藥的攤子一家挨着一家。竹筐裏的草藥堆得又高又滿,渾身上下透出一股子新鮮勁。它們帶着泥土的氣息,發出淡淡的清香,綠得彷彿能擰出汁來。外婆說,在露水沒幹,太陽還沒出來之前採摘的草藥是最靈驗的。用來熬水洗澡的話,小孩子不生病,不長痱子。農民們說,今天的百草皆是藥,好得很呢。這一天,人們都拎着各色的草藥回家,空氣中都飄着淡淡的草藥香。

城市裏的孩子看什麼都是新奇的,這些草藥對我來說,就像寶貝一般。我特別喜歡其中的一種草,長着爬山虎般的葉子,有着細細彎彎的觸角,上面還掛着一串串青色的小花椒,彷彿一串串的小鈴鐺。我一開始的時候並不認識,總是說:“外婆,這個花椒給我玩吧?”外婆笑着說:“哪裏是花椒呢?這叫“貓抓刺”。藤上有很多小刺,可要小心,不然會扎到手。”草藥熬好的水是淡黃的。用草藥水洗澡之後,面板感覺有點滑滑的,很舒服。每次洗的時候我都特別高興,也很虔誠,因爲我相信它會讓我不生病,免去了打針、吃藥的煩惱。

端午節的另一個味兒是糉子香。每一個糉子都是一個脆綠的小蓮蓬。剝開綠色的外衣,雪白的糯米露了出來,清新的香味飄了出來。蘸一點白糖放到嘴裏,美味瞬間在舌尖蔓延開來,又清又甜。

端午的時候,小區前擺了一個糉子攤,做新鮮的糉子。每天放學經過時,我都要看上半天。翠綠的糉子葉,雪白的圓糥米,金黃的鹹蛋黃,紫紅的大棗。包糉子時,他們先取二、三片葉子捲成一個蛋卷的模樣,再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放個蛋黃,或是夾幾個棗,或是什麼都不放。最後用棉線麻利地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每次我都會看得入迷,總是忍不住吞幾口口水,想着煮好了的糉子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呀!

很可惜,都市裏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少了幾分熱鬧。我一直想嚐嚐雄黃酒,從來都沒有機會。大人們也沒有在我的額頭上點過“王”字。因此,端午節的草藥和糉子就成了我記憶裏最美的味道,清清的、淡淡的、甜甜的、久久的味道。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0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數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聽老師講其實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爲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有的認爲是爲了紀念孝女曹娥,有的認爲是古越民族的圖騰祭,有的認爲是龍的節日,有的認爲是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個惡日,人們爲了去惡毒,辟邪免災而形成的節日,還有的認爲與夏至有關。

端午節對於我們小孩來說是吃糉子,看大人們划龍舟。記得每年的端午節前,奶奶總忙着去池塘邊採摘一些新鮮的蘆葦葉,然後用開水燙一燙,浸泡在水中。奶奶從櫃子中的罈罈罐罐裏倒出紅豆、紅棗、花生、蠶豆等把它們也浸泡在水中,然後把上好的糯米淘洗乾淨就開始包糉子。奶奶的手真巧,能包各種花樣的棕子,只見蘆葦葉在她的指尖間翻舞,不一會兒就包好一個有棱有角、漂漂亮亮的糉子,有時我也跟奶奶學包棕子,蘆葦葉在我的手中就是不聽使喚,包着包着棕葉就散開了,奶奶就手把手教我,經過幾次嘗試,我也能包好一個糉子,但跟奶奶的相比就是一個大草把,一點也不像個糉子。

端午節這天除了吃棕子,家家門前還要掛上菖蒲、艾草,吃“五紅”,用艾葉洗澡,如有癢瘡這類面板病,早晨就早早起來採集一些花草上的露水塗在患處,據說很靈驗。中午人們早早吃完中飯,聚到河邊看划龍舟比賽,當時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掌聲、“加油”聲響成一片。

端午節的到來,意味着盛夏的來臨,對於農村的人們來說就是“三夏”大忙的來臨,過去爺爺、奶奶要頂着烈日割麥子、插秧,現在好了,收割麥子有收割機,插秧有插秧機,村子裏裏組織了農業合作社,農民賣糧、賣棉、賣菜等不用愁,同樣端午節過得很開心。

令我最難忘的是去年的端午節,爺爺生病了,奶奶既要照顧爺爺又要幹農活,忙裏忙外,端午節就不打算包棕子,讓我去超市買一些糉子回來,但我想我已經長大了,應該爲奶奶分憂,趁放端午節假我忙着採棕葉,包棕子,煮棕子,雖然沒有奶奶包的棕子好,但吃着自己親手包的棕子心中美滋滋的。鄰居家小剛,他爸爸、媽媽離婚後,媽媽遠嫁他鄉,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他奶奶過世後,他就與爺爺相依爲命,端午節時他爺爺不會包棕子,只能眼巴巴望人家吃糉子。“小麗,送些糉子給隔壁的小剛家。”我端着自己包的糉子飛快地朝小剛家走去。

端午節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快樂,今年的端午節快要到了,我要和我的家人一起歡度這個佳節。

標籤:端午節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