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自然作文 > 秋風作文

【精選】中秋風俗的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風俗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中秋風俗的作文四篇

中秋風俗的作文 篇1

看我吃完,母親提着籃子要走。臨走說,“已經這樣了,得想辦法掙錢,買包衛生紙都是需要錢的!”我的心被震撼了,一個女人,連一包衛生紙的錢都要用來賒欠,簡直太無能太丟人了……

我們老家,中秋節的風俗是“看閨女”。孃家人拿上幾包月餅,買上一些水果,頭晌就到了。要趕上農忙,也是耽誤不得的,否則,會讓婆家人笑話或看不起。

可是今年,我知道母親鐵定了不會來的。因爲,我讓母親生氣了,並且失望透頂,傷心欲絕。我的婚姻,母親是反對的,我愛人的家境平平,而以我的條件本可以找個更好的。母親認定我跟着他會吃苦,所以堅決反對。但我最終不顧母親的感受,義無反顧的結了婚,併爲他辭去了令人羨慕的正式工作。這下,母親更是發狠和我斷絕母女關係,沒有我這樣的女兒。

其實,這一切的初衷本來是好的,想着只要努力打拼,就會幹一番事業,就會贏得母親的諒解。可事與願違,我們失敗了,敗得很慘。說了你也許不相信,一日三餐幾乎都成了問題,所有的同學朋友,這家一百,那家二百,幾乎都借遍了,只是爲了用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我幾乎要崩潰了,昏昏然不知我的道路在何方,不知以後的路該怎麼走。一天到晚的,除了昏昏欲睡打發時間,暫時忘卻煩惱,沒什麼可做的了。所以,中秋節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母親是斷然不會來的,這樣的女兒不要也罷。

可是,母親來了。我揉了揉雙眼,幾乎不相信這是真的。母親手裏提個籃子,籃子裏裝滿了東西,上面蓋一塊紅布。我又揉了揉眼睛,因爲我的眼裏噙滿了淚水,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母親也不說話,從籃子裏依次拿出了月餅,雞蛋和蘋果

你能想象出那月餅有多麼的美味,我就在母親面前吃着,紅的絲綠的絲。小時候只能每人分半塊月餅的時候,也沒這時的美味。

看我吃完,母親提着籃子要走。臨走說,“已經這樣了,得想辦法掙錢,買包衛生紙都是需要錢的!”我的心被震撼了,一個女人,連一包衛生紙的錢都要用來賒欠,簡直太無能太丟人了。

母親提着空空的籃子走了,後來母親說,在回村的路上摘了些野菜放在籃子裏裝回了家,因爲,沒有誰會把所有的禮品都留下。

第二天,也就是農曆的八月十六,我就整裝一新出去找工作了,並很快找到了一份,也由此度過了我最困難的時期。

如今,我身在外地,可母親依然每年的中秋節都要到我婆家去,提着籃子,籃子裏裝着月餅。我知道母親的心,她是告訴我的婆家人,無論什麼時候,我閨女是有人疼的,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

中秋風俗的作文 篇2

中秋福建風俗是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爲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爲祭禮。

中秋夜燒塔在廣東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爲壯觀。

江南一帶的風俗和美食有關。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爲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爲樂。

天府之國的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爲“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爲“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爲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爲“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爲中秋雨爲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爲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中秋風俗的作文 篇3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 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裏面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衆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 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爲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爲: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 了,便趁着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裏。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 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爲“剝鬼皮”。

中秋風俗的作文 篇4

吃月餅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衆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爲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峯。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着宮裏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着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竈'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裏搗藥),插在香壇裏。香壇是一個方鬥,晉北的鬥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鬥,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鬥全是方的了。鬥裏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着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裏用涼水衝一下。就這樣,由皇后帶着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着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

換着來磕的頭。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爲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爲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爲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爲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稱之爲賞月,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綵樓,貪者多寄圩酒樓,好遊者則或登于山、或泛於水,而又必備核餚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除了貴族和民間玩月的情況,此外還有賞遊型的玩月。唐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詩:大堤花裏錦江前,詩酒同遊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當天。這是登山玩月的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遊人操舟集湖橋望月。這是泛舟玩月的佐證。當然,古人玩月,並不僅僅是隻玩賞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連帶在一起觀賞,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玩月的絕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