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自然作文 > 秋風作文

【精華】秋風作文三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秋風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秋風作文三篇

秋風作文 篇1

現在正是秋天。秋天,它帶給我們的是那涼爽的秋風。

秋風,把果實給了我們。風一吹,葡萄成熟了,晶瑩剔透,猶如紫檀色的寶石上還閃着銀白色的光呢!蘋果結在枝頭,紅彤彤的,就像一盞盞紅燈籠似的,點亮自己,照耀別人;黃黃的梨子宛如一個個金燦燦的葫蘆;青綠的香瓜也逐漸在人們的口中傳遞着,棕褐色的籽、甜津津的水讓人們讚不絕口;海南蕉也隨着人們的喜愛上到了樹上,等待人們採摘……秋風的魔力可真大啊!

秋風,把食物送給了我們。風一撲,稻田立刻金燦燦的。遠遠望去,如果穀子泛動了幾下,那就像金色的海洋裏有幾絲波紋;大豆忍不住了,它需要空氣,於是它就從悶熱的豆莢裏蹦了出來,落到帶有芳香的泥土上,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辣椒有意見了,它的腳又尖又短,哪能支撐得住這又胖又肥的身子?……秋天的動力還真不差呦!

秋風,把涼爽的風帶給了我們。風一來,葉子就在迎風擺動,有時風力一大,還可以望到漫天飛舞的灰塵與樹葉。如果風力較小,就可以搬來一把板凳坐在板凳下,和別人一邊喝茶一邊談話一起享受這美好的時光;在家裏勤奮學習的人不想搬板凳支外面,於是就到陽臺上,邊學習邊吹風,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

秋風,它把食物、歡樂帶給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它,珍惜它。

秋風的力量可真不小!

秋風作文 篇2

我,漫步在秋風中,感受着這金色的風。遠遠望去,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那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再看看農民伯伯那古銅色的臉上,盪漾着豐收的喜悅。

我,漫步在秋風中,感受着這五顏六色的風。低頭看看,路邊一朵朵五顏六色的野菊花,紅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像霞……它們用它們的美麗,讚美着這美好的秋。

我,漫步在秋風中,感受着這棕色的風。擡頭看看大樹上的樹葉,它們離開了大樹的懷抱,落到了地上,被人踏進了泥濘裏,但它們沒有一點怨恨,也不感到一點悲哀,因爲它們深深懂得,雖然自己化成泥土,但會換來更美好的春光。

我,漫步在秋風中,感受着這充滿歡樂的`風,看一看大樹下的人們,吹着這涼爽的秋風,有說有笑的,這充滿歡樂的風,飄得很遠很遠……

秋風作文 篇3

那是一間再簡陋不過的茅草屋,當時只不過是主人避戰亂暫棲身的地方。這種茅屋大約是連許多僻遠的小山村都不常有的了。誰能想象,那裏曾居住過一位被喻爲“詩聖”的大文豪呢?這倒是值得現在那些總嫌房子小的人深思:這茅屋的主人在那麼簡陋的地方照樣可以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房子小點又有什麼呢?

茅屋究竟有多簡陋,我也很難想象得出,畢竟真正的茅草屋我也沒見過。不過在我的腦海中,那屋子大約就是間用那些乾枯發黃的茅草堆起來的搖搖欲墜的“危房”吧!果然,秋風蕭瑟,房頂上的茅草就被層層捲走了,掛在樹梢,飄入池塘,還有些沒被風颳遠的,就被那些頑童們公然搶走了—那雖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畢竟拿回去還能修自家的房子呢!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陰雨”,茅屋頂部的茅草被風捲走了,偏偏又下起了大雨。忘了是在哪個相聲裏聽過這樣一段:“外面下小雨,我家就是中雨;外面下中雨,我家大雨;外面大雨,我就暴雨。每次一下雨,我們就全家到街上避雨去。”想必這茅屋裏亦是這樣的慘況。雨不停的下,小孩兒不諳世事早睡着了,大人卻在這冰涼如鐵的布衾中無法入眠,家裏處處都是溼的,處處都被淋着,這樣的慘狀怎能捱到天亮?淋過雨的人都知道被淋之後那種徹骨的冷,何況是在這樣一個陰冷潮溼的屋中。這便是茅屋遭秋風秋雨侵襲之後的“慘況”……

這裏代敘一下,現如今那間“茅屋”,因爲這裏的主人名聲實在太旺,也就成了一處名勝古蹟,自然也就不能稱它“茅屋”了,要叫它“草堂”。草堂聽起來比茅屋氣派些,歷史上也有不少人以它命名自己的居室,比如清代著名才子紀曉嵐,他的居室便命名爲“閱微草堂”,不過紀曉嵐好歹是乾隆盛世的一品大臣,他的府第自然不會差,取名草堂只是一種自謙的說法與清正廉潔的決心。而咱們文中的“茅屋”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草堂”—恐怕連“堂”也算不上吧。現在,這草堂已被修得煥然一新了,砌得十分整齊,用的是水泥、木頭,只有房頂蓋了點茅草,雖看上去很簡樸,卻早已不簡陋了。有人憤然曰“太假了”,不過這也不能怪重建草堂的人們,畢竟,要真的按原來的樣子,只堆一堆枯草,風吹雨淋的,加上游人那麼多,估計不出半年就要徹底重建了!

說完草堂,再來說說哪位名垂千古的草堂主人—唐代大詩人杜甫。一提起他,我們就總想起“憂國憂民”這四個字,看他的詩篇,很少寫個人情感的,而大多數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看到城破家亡,他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悲痛;聽到官軍收復失地,他會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振奮;戰火紛飛,看到政府徵兵益急,他會寫下“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爲魚”;看到無數家庭妻離子散,他會寫下“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民生疾苦他時刻掛念心腸,而在那間漏雨的茅屋中,淋着雨,那樣悽慘的境況下,他會想起什麼?—如何纔能有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掩護這些貧寒的士人啊!那麼,讓我自己凍死也無怨無悔。

推己及人,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何況是在自己遭受苦難的情況下還心繫天下寒士呢!就好比我們淋雨時,是否會想到他人還沒法避雨?飢餓時,是否會想到他人還沒有食物?痛苦時,是否會想起他人的傷心苦悶?是的,杜甫在這篇文章中並未表達自己想得到一間寬敞的大屋,不再忍受風吹雨打,而是在想,天下如我一般飽受寒冷折磨的貧苦人士若有朝一日皆能有溫暖的居室,我寧願一個人凍死在這破茅屋中!只要天下人皆寢食無憂,安居樂業,我一人受凍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份身處茅屋的濟世情懷,不得不令人感嘆。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他在寫“古仁人”之時有沒有想到杜甫,想到他在破舊寒冷的茅屋中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嘆。總之我認爲,他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典範。

一間漏雨的茅草屋,一個心繫天下的偉大詩人,一篇流傳千古的長詩,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們所傳達出的某種品質非但沒有被時間沖淡,反而越發顯得彌足珍貴,也許,當今社會越來越缺少這種品質,因此它越來越珍貴了。心繫蒼生,憂樂天下,可能於我們而言太寬泛,太遙遠,那麼,推己及人,爲他人着想也是這品質的一部分。在讚歎古仁人爲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後,我們是否也應該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