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作文大自然的啓示

導語: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我們要認識自然之道,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大自然的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作文大自然的啓示

【篇一:大自然的啓示】

大自然的很多生物都有奇特的本領,很多科學家從動植物身上得到啓發,發明了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飛機是根據蜻蜓發明的;流狀形的輪船是仿造海底的鯨發明的。

一次,我看到書上講了鬚鯨可以用吸吃的方法來吃食物,這次,我又從書上知道了白蟻是吃樹木的,我心想:如果能發明一種專滅白蟻的機器,大樹就可以健康成長了。

這時,我想起了能吸吃的鬚鯨,能用吸的'方法把白蟻吸進機器裏,這個機器的身子是長方形的,有兩個按鈕,一個是紅色的,是控制掃描器是的,掃描器上有投射光,可以看到下方有沒有白蟻。另一個按鈕是綠色的,按一下,就會出來一個轉頭,可以把白蟻洞挖開,再按一下轉頭就會縮回去,長按,就可以把白蟻吸出來殺掉,在吸蟲,挖洞時會有一個攝像頭記錄並傳出裏面的情況,而長方形機身上的顯示屏,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裏面的情形和清除白蟻的程度。

這就是我想發明的東西,這件滅蟲器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發而想出的,我希望有一天滅蟲器能真正發明運用上,讓大樹穿上更好看的綠裝!

【篇二:大自然的啓示】

大自然的啓示看了動物世界這本書,我從書中瞭解到啄木鳥、食蟻獸的生活特性和特異能,從它們身上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同時也得到一個啓發:

在農村果園裏,我們常常發現害蟲鑽進樹幹、成熟的果子裏,爲了保護果林,農民們只得不斷地大量噴農藥,這樣的結果呢?不但成本高,而且人們在食用時,超標的農藥讓人們望而生畏,如果滅蟲不及時,人們也只得把那些“無藥可救”的果樹心痛地砍掉。在現代化的農村裏,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啄木鳥來幫果樹們看病。

大自然給人們有許多的啓示,飛機是根據蜻蜓發明的、流狀形的輪船是仿照海底的鯨發明的,那麼我在想:我們何不仿照啄木鳥的.嘴和食蟻獸的舌頭來製造一種輕便的滅蟲機呢?在這種滅蟲機裏,我們可以裝一塊電腦芯片,這樣,它就可以準確無誤探測到病樹,然後,我們可以按一下手柄上的一個紅鍵,從那裏面就會彈出一個類似啄木鳥的嘴一樣的又尖又帶勾的鋼管,它可以準確無誤地在有害蟲的樹上打一個極小的洞,然後用帶勾的鋼管嘴將它勾出。要是白蟻呢?大家不要慌,我們可以先將鋼管嘴收進去,然後,再按綠色的健,一條仿食蟻獸的舌頭就會從裏面彈來,那富有粘性的長舌,一“鑽”進洞裏,那白蟻便會輕而易舉地全部被消滅。

從啄木鳥和食蟻獸覓食中,我們得到了一個啓發,從而也從中得到了一個創新。

【篇三:大自然的啓示作文

大自然中有許多的啓示,比如說自然中的電魚,他就給了科學家的啓發,發明出了伏特電池。

18世紀末,經過科學家們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官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鮎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面板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19世紀初,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爲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特電池。因爲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啓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大自然給人們很多啓示,只要你細心觀察,一定能創造出對人們有益的東西。

【篇四:大自然的啓示】

魯班看見孩子玩荷葉,發明了雨傘;牛頓被蘋果砸到,知道了地球的引力;科學家看到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我們從蝴蝶身上得到啓示,發明了迷彩服……從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魯班造傘了。

我知道這個故事:一天,魯班看到幾個孩子拿着荷葉在玩。魯班想:如果有一樣東西能夠像荷葉一樣能遮風擋雨,該多好啊!魯班回去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於是,魯班用一塊羊皮蒙在做好的架子上,固定好就是一把簡單的傘了。但是,妻子問他,怎樣才能讓傘收起來。魯班經過反反覆覆的`試驗,終於發明了能收縮的傘。你看,魯班從大自然中得到了啓示,這一點,足夠說明大自然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我們要認識自然之道,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例如,花朵靠蜜蜂傳遞花粉;鳥兒靠吃害蟲生活;人類靠食物生活。所以,我們要了解自然,順應自然,遵守自然,才能辦好事情。

現在地球的生態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們大量砍伐樹木,使森林面積減少;工廠大量排放污水,使長江等河流受到嚴重污染……我們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也讓我們受到懲罰如1998年中國發生大洪災、2005年印度洋發生的海嘯等。因此,我們要保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家園,維持生態平衡。

大自然給了我們許多的啓示,我們要多觀察探索身邊的事物,多瞭解自然之道,這樣纔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