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自然作文 > 春天作文

精選立春作文錦集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立春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立春作文錦集5篇

立春作文 篇1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爲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爲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爲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爲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臨穎縣誌把立春祭祀稱爲"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爲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爲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爲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爲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爲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儲存下來,但改在春天,

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爲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作文 篇2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着冬去春歸來。

雖然帶着殘餘的冬寒,但是天氣已經開始慢慢變暖。立春,是轉折,也是一個新舊交替的象徵,標誌着春天的開始,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立春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它的到來,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意思就是一年的收成在於春天的種植,不然秋天就不可能有收穫;一天的領悟在於早晨的用功晨讀,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學習到的知識。把握住一日之晨,你就真正擁有了完整的一天,牽得住一年之春,你也就算是擁有了完美的一年。

立春,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它是一枝枯枝,在那隆隆的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之後,又生長出它的綠葉,伸展它的四肢,它絲毫沒有懼怕殘餘的冬寒。它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它告訴我們柳枝上抽出了嫩綠的新芽,燕子飛回來了,農民伯伯該耕種了。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在經歷磨難考驗之時好比枯枝在冬天經歷寒冷的磨難時,它沒有退縮,沒有放棄,而是經過一番沐浴之後,精神振奮。但是就是會有許多人在這緊要關頭放棄了。可枯枝並不在意別人的做法,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堅持。

立春又到了,在這天,讓我們忘記過去的一切不高興,讓它們在這天化作塵埃,讓它們隨風飄逝。讓我們用一個嶄新的面孔來迎接這嶄新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春季吧!

立春作文 篇3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立春”。顧名思義,立春就是從今天開始就是春天了。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春季是一年的開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對於農民伯伯來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春天不冷不熱,是我們好好學習的好時候。

春天,柳樹的枝頭上長出了嫩芽,湖面上結的冰融化了;燕子飛回來了;青蛙出洞了;小朋友在草地上跑來跑去;公園裏的迎春花都開了。花兒張開了鮮豔的笑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草兒伸出了綠綠的小手。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天真美啊!

立春作文 篇4

“曾見青旂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催。”——《立春》

楊柳依依弱扶風,溪畔青山岸,雜青色的細草與嬌柔的嫩花混在一處兒,漫山皆是。雨峙突驟,惹得路上行人紛紛離去,半晌,又撐起素傘,翩翩而歸。縱是雨滴沾溼了髮梢,也要緩緩品賞這立春風光,疏稀時光漫漫,閒庭信步,也不虛妄了這踏青一行。

和風散落一地,暖了新燕,暖了清泉,若問何以暖心,西去幾裏,流連青色撲朔入迷,半盞濁茶微火小煮,碧綠的葉片於水中沉沉浮浮,返轉不定,時而似佳人輕甩水袖,舒捲柔情,時而似紅嫁鳳釵,曲繞旋去。幾曲笙歌后,淡淡茶香自裏溢出,無驚心動魄的濃烈張狂,徒留一絲若隱若現的清雅恬靜,平了人心,彷彿掠盡了這立春之意。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即是春季的頭端。俗語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立春本就是個鳥語花香的日子,若不及時下耕忙活。豈不就辜負了這暖春給予的`恩賞?插秧,耕種,尋常之事,尋常之人,但放於立春這一好時節,便顯得其樂融融,彎腰似流水般順暢,拂手似落雨般有力而又不失輕柔,好一幅《春耕圖》!

迎春盛放於立春時日,金黃色的小花朵燦爛的光輝籠罩了一片土地,幾朵花聚攏在一塊兒,一簇接着一簇,遠看如星辰落入凡間,美不勝收,往近一探,還能嗅到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不僅花色端莊秀麗,還氣質非凡,何人不嘆兮?

蝶囈輕喃,冰微解,露出生機,偶爾遇花叢處,還能望着淺黃色的蜜蜂躍入其間,飛舞紛紛。此時尚留餘一絲兒寒氣,本應多點貼身暖物,可人兒卻都放開了,不過及膝的半身裙,流沙輕瀉,裙角微微掀起,掠起一陣香意。素腕潔似梨盛雪,輕觸花蕊,灑開一地的花粉,引來少女銀鈴般的笑聲。

枝末誰人送冷瑟?離了少傾,負了韶華,餘有一葉春,半腐半生,可是黎明之聲?但,盼得到麼?心中唯有一點兒憧憬,何用罷,不過林寒鳥驚飛。

清寒無人願醉酒,一曲衰啼何時休?

春立又露融塵意,又是舞落名驚鴻。

暮辭寒去,春又生,盆遮銀光,卻遮不了這月色,化做水中淡暈,如眼中的希翼,落了光,卻又明瞭燈,不纏不休,至臨尾,怕也是一意孤行,無處訴,又無處落身,置於人間,醉於紅塵煙雨,歲月催人老,誰可記?

立春,一計尚開頭。暮辭,不厭春臨就。

立春作文 篇5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擡擡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後來他看到一箇中年人,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擡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道人閤眼祈告着,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着:“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着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着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