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精選14篇)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精選14篇)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又將學習新的知識,有新的感受,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精選1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

爲使初一新生更好的適應初中美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發展健康個性,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全面地發展。

二、學情分析

初一共有四個班,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較高,但美術基本技能掌握較低,有一種盲目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美術特長,有待於進一步發掘提高。

三、基本內容分析

本冊劃分爲五個單元,共16課時,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走進美術世界》:主要透過欣賞活動,讓學生對美術的定義、功能與分類有基本的認識,能夠積極表達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懂得美術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第二單元《多彩的校園生活》:透過對人物面部五官比例和表情特徵、人體全身比例和動態、人物活動場景的構圖安排以及服裝設計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解,基本掌握其相關的步驟方法,並能進行簡單的人物活動場景速寫和學生裝的設計練習。讓學生在共同的繪畫設計練習和創作展示活動中,感受合作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第三單元《傳遞我們的心聲》:透過對平面設計領域中版面設計和美術組創意設計和板報編排設計的實踐練習,瞭解和運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來,認識設計的審美功能和應用價值,感受設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參與校園文化生活的熱情。

第四單元《美麗的校園》:透過對校園環境寫生、想象中未來校園規劃設計等方面的教學,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加深學生對校園的瞭解,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和發現美、創造美的願望。

第五單元《物以致用求藝尚美》:透過對幾類生活日用品的欣賞和評述活動,使學生認識設計的任務、價值和目標,啓發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初步瞭解現代生活用品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

四、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2課時第二單元:約4課時第三單元:約4課時第四單元:約4課時第五單元:約2課時

五、具體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鑽研教材,把握課改理念,因材施教,改革教學方法。

2、認真備課、上課,注意蒐集相關的美術資料服務於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好班班通,努力讓美術教學多彩多姿,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收穫。

3、積極發揮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培養高素質有特長的人才。

4、加強特長生培養,成立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更好地培養其藝術才能。

5、經常組織相關的美術活動,互助互學,共同提高。

6、注意聯繫生活,聯繫實際,到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7、教學活動中注重德育滲透,努力做好教書育人,培養行爲美、心靈美的高素質人才。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2

爲使初一新生更好地適應初中美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發展健康個性,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全面地發展。

二、教學任務與目標

本冊劃分爲五個單元,共17課時,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主要透過對錶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二單元:透過對校園環境、人物以及校園內各種活動的繪畫表現,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生活的情感,並瞭解對相關環境、人物活動的最基本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方法。

第三單元:透過教室壁報的編排設計練習,加深對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的熱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團結、密切合作的人際關係,體驗和分享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

第四單元:透過對學生裝、校園環境藝術品的設計與模擬製作活動和校園規劃模型的設計製作活動,創設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情景,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願望,同時在活動中提高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技能的能力。

第五單元:透過對幾組常見的生活用品的欣賞和評述活動,啓發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設想與措施。

1.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結合具體實際運用,採用競賽、多媒體等,形象、直觀、大容量,紮紮實實上好美術課

2.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經驗,生活世界和社會、科學世界緊密聯繫。將學習美術富有時代生活氣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不斷吸納先進的美術教學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文字,藉助資料分析教材,駕馭教材,對文章把握有自己獨到見解,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實,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

4.欣賞課部分,主要採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注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自覺的去感知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技能技法課部分,本學期將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將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製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美術基礎知識方面差異較大,學生對美術的認識較膚淺,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缺乏,但大部分學生對美術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爲四大塊

1、造型表現

有意識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適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設計應用

瞭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3、欣賞評述

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鑑賞能力,初步瞭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4、綜合探索

調查、瞭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係,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製作;透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三、任務和目標

1、美育

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重點是讓學生感覺、體味、把玩世界傳統文化的內涵,以提高學生現在和今後的生存質量。

2、智育

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形象記憶、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鼓勵學生思考聯想。促使他們創造才能的發展。

3、技能

不是美術教育的重點,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達思想。

四、具體措施

1、讓學生確立新的行爲意識和加強主動實踐探索的自覺性,讓學生學會思考,培植獨立實踐的勇氣和意識。

2、因材施教,杜絕人云亦云或千人一面的美術教育模式。

3、完善評價方式

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4、組織學生培訓活動。(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組織相應的興趣小組、競賽小組。)

5、繼續在校園內的玻璃櫥窗展示學生作品,繪畫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6、美術教師充分認識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集體教研的基礎上個人認真備課,批改美術作業,輔導學生,促使學生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動手能力,促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五、教學進度安排(略)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4

爲使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透過對本冊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特作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透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有一定的色彩基礎,對美術也有着濃厚的興趣,但還缺乏想象力和創造精神。根據上學年級執教時對他們的瞭解,優秀生約佔5%,差生約佔3%,其餘學生均爲一般水平。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授本冊教材所面臨的困難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況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透過美術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爲宗旨,培養學生的美術基本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業類型主要分爲造型表現課、設計應用課、欣賞評述課和綜合探索課四大類。

1、欣賞優秀美術作品,能對自己喜愛的作品進行簡單的評價。

2、透過啓發聯想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

3、學習簡單立體物的表現方法,學習色彩表現方法,進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設計與製作。

4、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周圍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發學生美術表現和美術創造的慾望。

(三)、教學總體目標:

從學生身邊環境熟悉的事物中發現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透過觀察、記憶、想象表現生活中有特色的環境,體驗生活的情趣,提高繪畫表現技能,學會裝飾,美化生活,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設計、想象、創造的能力。

要求:實際是基礎,想象是延伸,教師要用正確、健康的審美觀來引導和影響學生,培養文明、樸素的觀念,讓學生沿着一個健康、文明的審美軌道創新、開拓,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四大領域:造型·表現領域,設計·應用領域,欣賞·評述領域,綜合·探索領域。四類中仍以“造型·表現領域”爲主要教學內容,約佔總教學量的三分之二。

(四)、教學措施:

課堂上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開闊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擇的功能,推行發展性評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課堂教學中注意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學習,在玩中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5

第一單元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

單元總目標:

1、透過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使學生了解藝術家以及人類對生命活力的嚮往、熱愛和藝術表現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肯定。

2、透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與研究,使學生了解物種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3、透過對作品的研討與解釋,使學生初步懂得,對自然的欣賞與表現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和諧交融。

4、透過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價,使學生對美術作品涵育美感與陶冶情操的功能與價值有初步的體驗和認識。

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人教版)七年級,這一單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述,使學生了解藝術家對生命的嚮往與熱愛,感受到藝術表

現的是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肯定,懂得藝術家對自然的欣賞與表現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與大自然的和諧交融。

學生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勝心強,初步接觸過一些中外美術作品,對美術欣賞普遍感興趣,能夠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單的欣賞與陳述,基本具備了一些欣賞知識。具體地說,他們對作品的表現形式諸如油畫、中國畫等的認識不會感到困難,但對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夠透過美術作品的表面現象抓住美術作品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在瞭解作品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藝術作品的內涵美,啓發學生在課外主動地去關注藝術。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圍繞欣賞評述的問題,自主欣賞美術作品,記下欣賞的體會或疑惑,從網上查找有關資料,深化學生對“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進行質疑解惑,充分體驗藝術作品的美感與真諦,讓學生髮揮小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問題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如圍繞“藝術是什麼”、“美術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麼”等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分析。除了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中對生命與自然的感情外,還應讓學生對作品的形式、內容、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與傳聞軼事進行綜合探索,在此基礎上聯繫其他學科(音樂、文學、影視等)進行綜合探討,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基本內涵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會運用這一理論去欣賞美術作品。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本里的美術作品,創設氣氛,觸發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感。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要欣賞的是一些中外美術作品,這些作品的風格豐富多樣,記錄着人類文明的足跡,凝聚着人類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對美的追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師板書課題: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

二、新課學習。

師:藝術是否包括美術?在自然界裏,是先有藝術,還是先有生命?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否有生命?

啓發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要了解藝術是否有生命,就得從遠古時代的藝術作品去欣賞。在人類最早的藝術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萬多年前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教師展示課件《野牛》,讓學生欣賞作品中的形象。)

教師以故事的形式講解這幅作品的創作年代及發現過程,然後讓學生對作品的情節進行描述。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原始人爲什麼要在牆壁上畫一頭健壯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學生進行討論,發表不同的見解,透過討論明確:健壯的野牛富於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進行藝術活動有着更爲嚴肅的目的,這種活動是一種祈求狩獵串收的“儀式”,他們相信畫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會變成活的獵獲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獵的時候會取得成功。

教師展示課件《稷神崇拜圖》,讓學生對作品中的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然後提出問題:爲什麼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師接着展示課件——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創造亞當》,透過交代其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這幅作品。教師簡要介紹中世紀美術的基本特徵和藝術精神,再讓學生描述作品的內容,討論作者描繪的

“亞當”是人還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透過教師的引導,最後理解作者是藉助於對基督教傳說的題材——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亞當”的描繪,表現出畫家對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讚美以及對人獲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師又用課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請學生談談作品表現的內容,理解維納斯的象徵性,即維納斯同樣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來,讓學生比較原始社會和中世紀的美術作品在表現對象和思想內涵上的區別,教師用課件展示:

原始社會美術—表現對象:動物植物—思想內涵:對動、植物的信仰。

中世紀的美術—表現對象:人的生命—思想內涵:對生命價值的讚美。

教師小結: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不論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還是傳說與神話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形象,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義。

三、發展階段。

師: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藝術活動能否離開自然而單獨存在?

生:不可以,離開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師: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生命與自然有什麼關係?

透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依次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紅蓼白鵝圖》、《溪山行旅圖》、《擒兔圖》,教師圍繞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現形式、方法、內容、特色、意境進行描述。

再用課件,讓學生依次欣賞外國繪畫作品《孟特方丹的回憶》、《神奈竄川浪圖》、《運草》,同時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對風景畫中的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

讓學生比較各種藝術形式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課本所舉的美術作品中,哪些形象屬於有生命的物種形象?

2.哪些形象是與生命有關的自然形象?

3.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裏?

4.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哪裏?

5.物種的生命與自然條件有什麼關係?

教師展示課件:

有生命的物種形象——動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與自然的關係——相互依存。

藝術形象來源於——客觀自然。

教師小結:自然與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沒有自然就沒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類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慰藉。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同時,自然又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四、深化階段。

師:動物、植物和人類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應該是和諧相融的。那麼生命與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讓我們透過欣賞美術作品來體會。

1、展示課件,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山水畫《煉丹臺》,先介紹作者的生平,然後讓學生思考:這幅作品採用什麼形式表現?作者登上黃山煉丹臺有什麼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麼意思?

透過欣賞和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畫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這也是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意境。

2、展示課件,欣賞風景畫《岩石的靜觀》,從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即把頑強的生命力、堅毅的性格與岩石聯繫在一起。

3、展示課件,欣賞外國風景畫《金黃色的莊稼和柏樹》,請學生思考並討論:作品描繪的內容是什麼?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與自然景物有什麼區別?體現出畫家的什麼情趣?風景畫與山水畫在表現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特點上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山水畫——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風景畫——藉助色彩揭示主觀世界。

4、展示課件,依次欣賞中國花鳥畫《玉蘭黃鸝》、《羣蝦》、《雨點》,看看作者如何透過花鳥畫作品,把生命與自然融合起來。教師簡單介紹花鳥畫和“工筆”、“寫意”兩種繪畫形式。

讓學生以小組或同桌爲單位討論:花鳥畫表現的對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爲什麼?花鳥畫的特點是什麼?畫家透過什麼方法使自然與生命和諧交融?

5、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美術家的藝術創作是不是一種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命活動?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是豐富自身審美經驗和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6、學生透過討論明確:畫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與自然聯繫起來,就會使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融。

教師小結:透過以上作品的欣賞,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也是人的審美對象,生命與自然透過審美創造和欣賞達到和諧統一。生命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是藝術家永恆關注的主題。

五、課後拓展。

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認識,從網上查找資料,談談如何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如何保護生命?爲什麼說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是藝術家普遍關注的主題?

教學反思

本課需要教師在理論上的引導和講解比較多,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教師把知識點進行高度的概括,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解。爲了能讓學生很快地接受這些複雜的理論,我首先以多媒體課件播放世界名畫,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接着以人類童年時代和中世紀的藝術作品進入新課,使學生明確原始人從事藝術活動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學生對原始藝術的好奇心,讓學生對原始藝術表現的對象進行審美體驗。中世紀的藝術是借神話題材讚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濃烈的人文主義精神,必須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在講解生命與自然的關係時,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主探究,深入討論,從而明白生命與自然相互依存,進行藝術創作也離不開自然的道理。讓學生體驗感悟生命與自然在美術作品裏是怎樣和諧相融的,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透過比較的方法,圍繞課本中提出的問題主動思考、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領悟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注意聯繫生活實際,使書本的知識和生活世界溝通起來,拓展教學的內容。例如,讓學生關注環保問題,提出如何保護自然與生命的問題。同時,力爭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探索,拓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評論者,積極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發現和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6

新的學期,面對美術學科在社會發展,教育改革中的實際狀況,結合生活中的藝術,我將繼續以課堂教學研究爲基本點,狠抓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現制定出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進一步貫徹和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和理念,並運用新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使我校的美術教學工作有一個新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本學期將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針對於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情況,透過美術課教學,將欣賞、繪畫、工藝融合貫通在一起,以多種有趣的吸引學生的教學手段來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使學生掌握繪畫技法,繼續接受色彩和國畫的傳統教學,設計和手工繼續深入學習,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擴大美術的知識面,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並在教學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讓學生能夠脫離開書本教材,自己獨立的,大膽的去完成學習任務。

三、具體工作:

1、繼續加強美術新課程標準和業務培訓,深化教學觀念和理念。

本學期繼續加強自身的業務培訓,利用一切時間,多學,多練,多找自身的不足,多以課堂教學研討爲主要研究活動,加強自己對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認識新課程到走進新課程。

2、課堂教學活動。

加強課堂教學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開展把“美術作爲一種文化學習,作爲一種文化傳承的教學研究。”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精神,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教材內容,運用新理念,嘗試新教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針對於初中學生在心理上漸漸成熟的特點,針對於對知識高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研究的心理,我在課堂上將討論交流,分工合作,資料調查,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欣賞等教學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有主,使學生開闊眼界,擴展學習的興趣和技能。

四、教材的特殊處理:

1、新課程改革中雖然不提倡教師板演,但是我覺得適當的示範,也能促進課程的學習。

2、一些手工課需要涉及一些現成的實物,而課本中的平面實物圖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爲克服這一不足,我在教學將準備一些實物,使教學更直觀,提高教學質量。

3、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我將有些課題進行刪減或增加其它的內容,從而更利於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本校美術課的特色教學。

4、要求學生作好材料的準備工作要做到:課前佈置,課時檢查,課後整理。材料的準備寧可充足有餘,不可臨時不足,影響教學進程。

五、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課堂秩序,防止意外發生。因爲美術課在操作過程中比較活躍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響教學秩序,影響其他班級上課。

2、自調顏料比較難把握,應該注意課室衛生,用品的清洗。

總之,美術教學活動在遵循基礎課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以課程標準爲準繩,以學生興趣、經驗、知識的發展爲目地,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以及紮實的美術基礎知識,學會簡單的美術技能和美術創造意識爲教學的目標,提高美術教學工作的質量。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在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教導處的領導下,以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的執行機制爲重點。加強素質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學生美術技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期擔任初一三個班的美術教學。透過初步摸底,七年級學生美術基礎較好,對於美術學習的興趣較高,這是學好美術的前提。

三、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擬定19課時的課程,分爲六個單元教學:

第一單元《世界遺產之旅》,屬於欣賞與評述,欣賞、鑑賞、討論、評述課。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點、線、面》是學習點、線構成的知識。第三單元《源於自然的啓示》,介紹的設計方面的知識,以大自然的花卉爲設計元素的平面構成。

第四單元《靜物畫構圖與色彩》學習運用三角形構圖的知識,進行靜物畫構圖練習。

第五單元《我心中的大海》用紙版畫的製作方法進行海洋題材的創作。

第六單元《發現與創造》探究、感知生活中的美術門類及其特徵。

四、教學總目標

1、認識和了解祖國優秀文化的情感,開闊學生視野,瞭解世界的美術文化;進一步學習色彩和構圖知識。

2、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和基礎造型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

3、透過學習素描、構圖、製作等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並用美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對大自然主生熱愛之情。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新課程,走進新課程。

2、我認真地分析初中美術教材的編寫特色及體系,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

3、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

4、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5、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8

一、學生概況

初一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並具有必須的繪畫基礎和對各種材料綜合運用潛力,其中對繪畫材料的運用潛力一般,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表現平面形象,並能大膽地發揮想象,作品資料豐富,富有生活情趣。

二、教學目的、要求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羣衆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潛力,構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體的效果,透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學習比較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彩造型遊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資料,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及重點

1.透過對印象派作品的賞析,分析比較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異同。

2.透過臨摹和寫生,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潛力和用線造型的表現潛力。樹立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觀念和意識。

3.初步掌握漫畫的基本表現方法,認識漫畫的本質。

4.感受和體驗卡通形象的造型特點,激發對美術的興趣以及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5.讓學生把個人創新和羣衆合作相結合,發揮個性,學會合作,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潛力和探究發現潛力。

6.瞭解線的韻律和線造型的基本方法,學會用線的多種表現技法表達思想情感。

7.學習和掌握重複構成方法,並進行有創意的創作。

8.瞭解立線裝飾的概念和基本表現方法並進行創作。

四、教學措施

1.應將學習資料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繫起來,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忙學生美術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2.應利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寬容和尊重。

3.採用多種辦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以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潛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意識轉化爲具體成果的潛力。透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解決問題的潛力。

4.教師的評價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潛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

歲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回顧這學期所從事的初一美術教學工作,基本上是比較順利地完成任務。當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穫喜悅,也在工作中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我所享有的收穫我會用於下個學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問題我要認真反思改善。現作一番總結,以便擇優汰劣,取長補短以待以後的教學水平更上層樓。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9

一、指導思想

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重要精神,提高美術學科的教學質量,以達到全面提中學生的藝術素質和人文素養的目的。透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初步的審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二五”遊藝課堂模式》爲行動指南,構建於有利於學生自己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本學期教學工作目標

1、重視學生創新能力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

2、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善於參與、思考、創新,使之培養學生的個性。

3、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各知識點相互滲透,相互聯繫。

4、堅決落實好教改教研工作,把教改真正落實到常規教學課堂中。

5、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配合做好宣傳展示工作。

6、注重特長生的培養,建立特長生成長檔案。

三、學生情況分析

今秋本校初一有10個班。作爲剛剛步入新學習環境的新生,由於是初一學生,因此他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很高,積極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較好,但是學生年齡小、知識少,因此學生的視野狹窄,對美術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學生的審美意識較淺,沒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在教學銜接上,困難比較大,所以教學定位寧低勿高,色彩常識、造型能力等邊教邊補。要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四、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擬定十六課時的課程。立足於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爲基本點出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在繼承美術傳統的基礎上,充分體現社會的近步與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時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結構上,以美術形式語言集中劃分單元,淡化不同課業之間的區別,在傳授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習得兩方面的需求。

五、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涉及到繪畫和設計的內容,包括人物速寫、繪畫的色彩知識應用等,包括壁報,字型,日常用品工藝設計等設計知識。難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和能力,例如學生的繪畫技能、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到自主欣賞和自主創作。

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和了解繪畫藝術,開闊學生視野,瞭解人物基本比例;進一步學習色彩知識和構圖知識。

(2)智力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和基礎造型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

(3)思想品德目標:透過學習色彩、構圖、製作等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開闊,並用美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對生活產生熱愛之情。

七、教法教研改革

1、認真鑽研新教材,吃透教材,以《美術課程標準》爲依據,重思維素質創新的培養,以學生應用能力爲重點。

2、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

3、以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構建自己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使課堂形成一種無拘束、平等融洽的教學氣氛。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爲主體的實踐活動,多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勇於探索。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

八、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新課程,走進新課程。

2、認真地分析初中美術教材的編寫特色及體系,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

3、認真備課、上課、聽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

4、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5、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

九、教學計劃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什麼是美術,第1課富於創造力的造型藝術1

第2課美術是個大家族1

第二單元多彩的學校生活

第1課小夥伴3

第2課在校園中健康成長3

第3課我們的風采2

第三單元傳遞我們的心聲

第1課有創意的字2

第2課精美的報刊2

第四單元美麗的校園

第1課描繪我們的校園2

第2課設計我們的校園2

第五單元實用又美觀的日用產品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在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教導處的領導下,以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實施素質教育的執行機制爲重點。加強素質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學生美術技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基本情況

本期擔任初一兩個班的美術教學,該年級共有學生88人,每班44人。透過初步摸底,該年級學生雖然美術基礎較差,但對於美術學習的興趣較高,這是學好美術的前提。

三、方法措施

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注意美術科的特點,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透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七年級上冊),由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本冊教材共有課文8篇。

五、教學進度預估

周次課序教學內容課時

1—2一你、我、他2

3—4二我的故事2

5—6三向日葵2

7—8四梅竹的精神2

9—10五花圃2

11—12六和平鴿2

13—14七燈與光2

15—16八門2

17—18美術欣賞

考試2

說明:按照部頒教學計劃,七年級美術每週安排1

課時,每學期有效授課時間爲16周,餘下2周爲美術欣賞課和期末考試時間。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1

作爲一名美術老師,有責任培養同學們去觀察,認識和發掘我們生活中的美,並且把這種認識上升爲一種自覺的美育過程和途徑,讓同學們在美術的學科中得到美的薰陶。讓他們知道學好美術不只是學習畫冊,圖片中的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去發掘平凡生活中的美,現實生活中的美,這纔是最主要的目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他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去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去包容生活中的缺點,而改變氣質,變化性情,做一個愛美能在生活中發現美並且去創造美,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在此我把我的美術教學計劃羅列如下:

一,指導思想

爲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國家輸送合格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進一步貫徹和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和理念,全面實施以“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培養”爲核心的素質教育,並運用新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使我校的美術教學工作有一個新的突破。

二,教學目標

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情況,透過美術課教學,將欣賞、繪畫、手工融合貫通在一起。以多樣性、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來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擴大美術的知識面。並在教學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一)總目標

1,培養創新能力

在美術活動中,敢於創新,獨立思考,透過各種不同的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創作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對於生活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讓學生能夠脫離開書本教材,自己獨立的,大膽的去完成學習任務。逐步養成想像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綜合思維水平。

2,培養實踐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動手自己繪畫創作,操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現在畫面上,形成繪畫作品。能初步將學到的美術知識及技能運用到社會生活實際中,使美術與生活學習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積極參加美術課外活動,在生活中積累,來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各學習領域目標

1,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激發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慾望。

2,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瞭解一些簡易的創作意圖和手工製作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

3,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點,表達自己的感受。

4,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教材分析

湘版美術教材緊緊把握住了新課程改革的特點,力求符合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結構、全新的內容和全新的呈現方式,得到了人們充分注意和重視。

教材中,各課都有一個有趣的課題,課本中展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並對所有的的作品進行簡單的分析講解,使學生們一目瞭然,獲得更多的知識。教材主體部分提供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資料,用作學生的參考。教材中,不僅要求學生欣賞,瞭解美術知識,而且還在多方面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繪畫,工藝製作等領域)。使美術知識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活動一,二,三”的設計能過幫助學生開展課堂活動的練習,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評價建議”一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使其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己創作過程中的不足,並及時的更正。教師也可以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進行靈活的指導。

“資料庫”中對課本知識的補充,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拖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爲課堂學習引入新的教學資源。

“學習大空間”是美術與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嘗試結合本課的內容進行創作,讓學生們自己動手來完成一幅作品。

四,教學措施

1,研究教材,在教學中要夯實基礎知識,又要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努力提高教學技巧,加強學法指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的豐富自己。以課堂教學研討爲主要研究活動,加強自己對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認識新課程到走進新課程。

3,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加強課堂教學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發揮自己的創造精神,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教材內容,運用新理念,嘗試新的教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使課堂的活動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以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擴展學習的興趣和技能。

4,在課堂中,不僅要講解課本中的知識,而且要利用畫冊、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名作,分別介紹和講解一些中外古代及其近現代的優秀的大師及其代表作品,比如大師的生平簡介,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等,使學生對作品進行全面的瞭解,拓寬同學們的知識面和視野,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5,上課應儘量生動有趣,讓同學們在輕鬆的心情和環境中認識生活中的美和優秀藝術作品中的美,帶他們暢遊藝術和美的世界,並且鼓勵和肯定同學們的創造能力,以達到一個積極的美育效果。做一個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五,教學進度

周次、進度:

第一週第一課《過去的日子》第一課時

第二週第一課《過去的日子》第二課時

第三週第二課《橋》第一課時

第四周第二課《橋》第二課時

第五週第三課《綠洲》第一課時

第六週第三課《綠洲》第二課時

第七週第四課《中國結》第一課時

第八週第四課《中國結》第二課時

第九周第五課《遠古的呼喚》第一課時

第十週第五課《遠古的呼喚》第二課時

第十一週第六課《星空》第一課時

第十二週第六課《星空》第一課時

第十三週第七課《運動》第二課時

第十四周第七課《運動》第一課時

第十五週第八課《我們的奧運》第二課時

第十六週第八課《我們的奧運》第一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期末考試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2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由小學進入初中階段,在學段上處於過渡期和適應期。由於在小學階段各校對美術課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存在的差距也很大,部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強。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是本學期教學的關鍵。

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用教材爲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教材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搞好美術課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方法。提高美術欣賞水平,培養他們熱愛美的高尚品質。

課堂教學計劃

本學期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2.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生活的情感,並瞭解對相關環境、人物活動的最基本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方法。

3.加深對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的熱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團結、密切合作的人際關係,體驗和分享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

4.創設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情景,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願望,同時在活動中提高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技能的能力。

5.啓發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

具體達標措施

1.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採用競賽、多媒體等,形象、直觀、大容量,紮紮實實上好美術課

2.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經驗,生活世界和社會、科學世界緊密聯繫。

3.不斷吸納先進的美術教學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文字,藉助資料分析教材,駕馭教材,對文章把握有自己獨到見解,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實,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

4.欣賞課部分,主要採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注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自覺的去感知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技能技法課部分,本學期將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製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以《美術新課程標準》爲指針,踐行美術新課標基本理念,實施美術新課程改革,探索適合我校藝特色的新美術課程教學。

二、教學目標

1、在課堂中,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以繪畫和雕塑的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瞭解設計類別、功能,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

2、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材質、形式和內容等特徵,獲得初步審美經驗和鑑賞能力;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係,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製作。

三.教材分析

教材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滿足學生髮展需要,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健康成長,在課目設計中,注意到將觀察力、想象力的發展結合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

四.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較豐富,同時開始傾向於寫實。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造型能力。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新鮮感特強,易於接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美術興趣,豐富學生想象力。透過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他們的美感,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週——第二週,欣賞課《過去的日子》

第三週——第四周,《橋》

第五週——第六週,《綠洲》

第七週——第八週,《中國結》

第九周——第十週,《遠古的呼喚》

第十一週——第十二週,《星空》

第十三週——第十四周,《運動》

第十五週——第十六週,〈〈我們的奧運〉〉

第十七週《黑板報》

第十八週《剪紙工藝》

第十九周《校園漫畫》

第二十週美術期末測試。

六、教學中需要改進的方面

1、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美術學習應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層面。

3、教學中儘可能用多媒體教學。

七年級美術教學計劃14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計劃是針對初一年級(6-10班)學生制訂的,透過初步摸底,該年級學生雖然美術基礎較差,主要原因是小學階段沒有專職老師輔導,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美術基礎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爲初中學習階段的起始,學習過程應儘量避免概念的牽引和解讀,注重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激活情趣,淡化學科,降低難度,以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普遍需求和個性需求爲原則。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可通融性,依據不同的知識類型設定學習情境,建構學習程序。

“造型·表現”是四個學習領域的基礎,在七年級的設定中相對集中。在“造型·表現”的學習過程中無疑也會設計“欣賞·評述”和“設計·應用”等領域。“綜合·探索”在各個單元都有體現,不侷限於某種形式,使學習做到既源於生活中得到的審美經驗,又在實際運用中得到綜合應用和提升,既保證了學科內多樣知識內容的綜合運用,又建立起綜合實踐的通道。

學習內容分佈:

a.偏重於“造型·表現”:3個單元。

《畫畫你我他》(包含“欣賞·評述”):觀察和表現人物頭部的形狀特徵和五官表情特徵。

《卡通故事》:嘗試表現卡通形象的神情動態,繪製生動有趣的卡通故事畫面。

《畫家筆下的色彩》(包含“欣賞·評述”):體驗色彩的情感和分析畫面的色彩關係。

b.偏重於“設計·應用”:1個單元。

《標誌設計》:設計標誌,應用於生活。

c.偏重於“欣賞·評述”:2個單元。

《喜慶吉祥的民間美術》(包含“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瞭解民間美術的圖形及其寓意,學習製作剪紙與中國結的基本技法。

《書法的點畫之美》:探究中國書法的筆墨形態之美。

d.偏重於:“綜合·探索”:1個單元。

《讓圖表說話》(包含“設計·應用”):圖表的基本分類與功能,圖表的設計和運用。

三、學期教學目標:

有意圖的運用課程所學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嘗試素描、色彩、卡通等方式的造型表現,探索不同的表現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透過學習標誌的知識方法原理,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評述他人的設計和工藝作品,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欣賞民間美術作品和束縛作品以及每課選用的美術作品,瞭解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的美術,以及重要的美術家。透過描述、分析、比較與討論等方式,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學習圖表設計,瞭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美術與學習、生活的關係。

賞析中國書法的形式美感,透過學習體驗,瞭解構成不同書體的點畫特點、筆墨運用及書法藝術表現、書法作品欣賞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豐富內心感受和生活情趣。

透過學習,初步認識美術不同門類及表現形式,瞭解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傳統文化、多元文化之間的關係,培養尊重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四、學期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描繪人物造型特徵,並用於肖像、卡通故事的表現。

2、感受色彩,認識色彩,運用色彩表達情感。

3、標誌的設計方法與運用,圖表的設計方法與運用。

4、瞭解民間美術的圖形與寓意,賞析書法的表現形態。難點:

1、繪畫表現人物頭像造型性格特徵。

2、運用色彩表達情感。

3、設計的個性表現。

4、運用所學知識,賞析、評述美術書法作品。

五、具體教學措施與方法

本學期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第一個學期,這一階段年齡的學生活潑好動,參與性很強。觀察、記憶、想象、認知能力迅速發展,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增強,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和現成的結論。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表現欲加強,對探求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基於年齡特點,在知識學習方面應注意到選擇適合學生生活經驗的傳達方式,深入淺出,迴避生硬、冷僻的知識術語。初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生動直觀的形象在這一時期仍舊非常重要。

活動方式與教學組織基於這些特點,教學中便於展開互動交流。同時也要注意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培養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質的引導。

逐步改變評價方式,以適應剛從小學進入初中的學生。尊重學生的理解方式,鼓勵大膽表述獨立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