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歧路亡羊讀書筆記

歧路亡羊的寓意 

歧路亡羊告訴人們:人生的選擇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在學習中,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樣的話,會事半功倍,不然,就會迷失方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正是因爲面對的岔路太多,所以纔會迷失方向。所以,在做學問時,一定要認準自己認爲正確的一門走下去,千萬不要改變,否則就會一無所獲。

歧路亡羊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歧路亡羊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歧路亡羊讀書筆記1

今天,我讀了歧路亡羊這篇文章,感觸頗深,這篇文章講的是主人公楊子的鄰居丟一隻羊,然後請了許多人幫忙找羊,可是岔路本來就多,每條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他們不知從哪條路去追,所以就回來了。由此楊子引發出了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求學的人不肯專一,老是東一榔頭西一棒追的,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這一道路。

讀完這篇文章,我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這雖然是一個簡短的故事,但道理卻很深刻。它讓我認識到了,在做學問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方向,確定好適合自己的目標,然後把握好自由方向,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去努力;如果朝三暮四,三心二意,就會誤入歧途,半途而廢,最終什麼都學不成學不精。

人生的歧路不是更多嗎?

仔細想想,人生其實只是一場沒有好壞對錯的選擇遊戲。人的一生就是一系列選擇的集合,人們在不斷地作着各種選擇,卻從來不知道選擇是對還是錯。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此生既不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加以修正,沒有標準,不存在比較,又何來好壞,對錯之分呢?

然而有人卻總是想分辨出好壞,比較出對錯,因而這些人總是在懊悔,總是在怨恨;總是在做出各種選擇的同時,又在做着同樣多的假設。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假設的情景,而在於現實的存在,成不了畫的草圖可能就是傳世之作;遇事不要有任事的懊悔,不要有任何的怨恨;在決定之後,就不要再做任何的假設。

謀事在天,成事在天,凡事,盡力就好。

歧路亡羊讀書筆記2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學派盛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且極具鮮明的特色。道家貴虛學派代表人物列子,便是戰國前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爲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在《列子》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楊子之鄰人亡羊……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歧路’]。大意是說楊子(即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楊朱,天下十豪之一)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發動其親朋好友前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這讓楊子頗爲好奇。於是他詢問鄰居爲何丟失了一隻羊,卻要那麼多人追尋。鄰居回答道,岔路太多了。

之後,追羊的人陸續返回,羊卻並未追到,還是讓它跑了。對此,鄰居的回答依然是岔路太多,岔路之中又有岔路,實在是不清楚羊會從那條路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以後,很受觸動,心中難過,面容嚴肅,很長時間都不說話了,這讓他的學生非常奇怪。學生們不明白,羊只是不值錢的牲口,並且還不是楊子的,那麼楊子爲何會突然不說話了呢。

楊子其中一名學生叫做孟孫陽,他從楊子那裏出來,就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另一位學生心都子。於是,心都子就和孟孫陽一同謁見楊子。然而心都子並未向老師直接提出疑問,而是以一則事例詢問楊子的見解。他提到,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魯之間遊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儒家仁義之道。回到家中,父親詢問三人研習仁義的感悟。其中老大認爲‘仁義在於珍愛生命,故而名聲不如生命重要’;老二則認爲‘仁義即爲名聲,爲此可以付出生命’;老三不同意兩位哥哥的觀點,他認爲‘追求仁義,正是爲了讓自己的名聲和生命都得以保全’。

心都子請教楊子,同處於儒家,兄弟三人的觀點究竟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對此,楊子並未直面回答,反而也舉出一則事例。他提到,曾經有一個人住在河邊,因爲自幼熟悉水性、敢於泅渡,故而以擺渡爲營生,以獲取盈利。後來許多人自帶糧食向他學習泅渡,可是因游泳渡江過於兇險,近乎半數溺水而亡。這些原本想要學習技能的人,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究竟是對是錯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就默默地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這讓孟孫陽大爲不解。他埋怨心都子向老師的提問太過迂迴,又覺得楊子的回答過於怪癖,實在難以理解。對此,心都子向他解釋,岔路太多則會丟失掉羊、求學的方法太多則會失去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規律、道理,纔不會誤入歧途。同時,心都子還對孟孫陽身爲楊子的大弟子,卻不理解老師譬喻的寓意而感慨不已。

以上這則故事,便是成語“歧路亡羊”的典故。這其中,楊子之所以在聽到鄰居因爲“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以後會有如此感悟,其實與戰國中前期(即楊朱時代)的社會思潮有關。當時正處於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關鍵時期,墨翟、楊朱、孟軻、莊周、慎到、商鞅等新一輪學派大家開始活躍,諸子學派之爭愈演愈烈。如果將追尋真理的思想學派比作道路,那麼真的存在許多岔路,就以列子、楊子所秉承的道家學派爲例,就存在許多“岔路之中的岔路”,其他學派也不逞多讓,這纔是楊子面容嚴肅、沉默不語的真正原因。

心都子顯然非常清楚老師的心思,故而直接三兄弟關於“仁義”的分歧提問,得到的則是學習“泅渡”是對是錯的回覆。顯然,此時的楊子在經過長期的沉默思索後,已經非常清楚“歧路亡羊”的根本原因,在於追尋者雖然人數衆多,但並未找到一條符合現實規律的正確路線,所以纔會把羊弄丟了。同理,學習“泅渡”的人雖然多,但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則會面臨失去生命的風險。這並不代表學習泅渡本身是錯的,而是學習的方法出了問題。

正因如此,楊子的話也就等於回答了心都子的提問,三兄弟之所以見解不同,其實都是站在自己固化的思維去解讀事務的,並未抓住根本性的道理。而作爲楊子大弟子的孟孫陽,壓根就沒弄明白二人對話的寓意,這說明他其實並未深究過這類問題。借用《論語》的一句話,那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顧着學習,卻不常加思考,不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這其實是有害的,反而容易誤入歧路。因此,心都子纔會稱其十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