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1921》電影心得體會(精選6篇)

《1921》電影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着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爲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觸、最重要的部分做爲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1921》電影心得體會(精選6篇)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1921》電影心得體會(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921》電影心得體會1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舉世矚目。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於艱苦卓絕中屢創輝煌,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創造出百年來世界政治版圖上最耀眼的風景。電影藝術怎樣表現這段光輝歷史,怎樣刻畫這道耀眼風景,怎樣展現出蘊含其中的深厚力量,是一件殊非尋常、值得傾情投入的大題目。影片《1921》對此所作出的探索和引發的思考,對於電影藝術如何做到重大主題能與百姓心靈契合,如何讓歷史題材引起年輕受衆共鳴,讓中國故事獲得世界更多認同,都作出了有益探索。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這個重大的歷史時刻,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這個重大的時代節點,該片所產生的價值,已經超越了一部電影,成爲一個話題、一個現象。

生動的細節猶如宏大歷史的血肉。對細節的刻畫不僅關乎對歷史真實性的把握,也關乎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當然,也最見創作者的功力。開天闢地的建黨偉業是國人皆知的歷史。《1921》的監製兼導演黃建新繼十年前的《建黨偉業》後,再度執導這一題材影片,力求有所創新和突破:從講述事件到塑造人物,在宏大敘事中追求鮮活形象和動人細節,體現了一種新理念和新視角。影片所體現出的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深情回望,寓於大量生動感人的細節。這些感人的細節,猶如一個個滾燙的沸點,溫熱了觀衆的眼睛和心靈,使遙遠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觸、可親、可敬。

電影《1921》尋求一條紐帶來喚醒當代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記憶,那就是青春力量、熱血中華。爲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中華大地上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一個個熱血的青年,從大江南北匯聚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初心:就是要打破一箇舊世界,爲國家和民族找到一條出路,就是要建立一個新中國,讓人民當家作主。正是這一條紐帶,將歷史和現實緊緊聯繫在一起。

影片在這方面有大量的細節刻畫。李達急匆匆地冒險趕到被查封的印刷廠,只求改一個翻譯的詞語,堅持要把“百姓”改成“人民”,他急切地說:“兩個詞字義相近,意義完全不同,人民是主人”。當“人民”二字被排字工徐徐拼上、緩緩定格時,也定義了共產黨的人民情懷和百年初心。

當年輕的革命家們爲一大的議題爭論不休時,劉仁靜擔心地問毛澤東,爭論多、分歧大,能透過決議嗎?毛澤東毫不遲疑地從容回答,“能!”這一細節不僅表現了青年毛澤東堅定不移的性格特徵,同時也表現出那一代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對尋找革命道路的堅定信念,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災難深重之際對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念。

曾經,毛澤東爲了擺脫舊家庭的束縛,竭力擺脫父親的追趕,在山村小道上奮力奔跑;後來,毛澤東來到上海,爲了即將到來的“開天闢地大事變”,在繁華街頭忘情奔跑。反覆疊映的鏡頭,深情又寓意深刻地再現了“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先輩們的初心,這個100年後9000多萬黨員要接續奮鬥的使命。這是電影《1921》的故事內核,也是影片的時代價值。

《1921》電影心得體會2

100年前,在那個大變局的時刻,一羣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扛起了救國救民的大旗,擔當起了民族復興的大義;100年後,又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回顧1921的故事,能有哪些新的啓示和思考?這是影片試圖回答的一個問題,也正是這種努力,使得這一表現歷史重大題材的影片主題得到了時代昇華。

“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這是鄧小平同志對毛澤東主席的評價。任憑世事變幻,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百年啓示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的道路。

電影《1921》再現和強化了這樣的理念,給百年大變局下的當代留下了深刻的啓迪。共產黨的與共產國際代表發生分歧,堅持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是共產國際的分部,而要建自己的統一政黨”;代表們也有辯論,結論是“中國的路必須自己走,這是路線和原則問題。”

堅定地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儘管有苦難、有犧牲,從革命、建設到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中國共產黨的這條獨立自主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形成一套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方法理論,是應對任何困難挑戰的制勝法寶;貫徹了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羣衆路線,保證黨與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黨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區別於其他一切政治集團,從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某個特殊羣體,一切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始終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氣和銳氣,開創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引領着中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的這些顯著特色,已經成爲一種基因,歷經百年淬鍊,日益發展壯大。正可謂“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從影片《1921》所展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回到今天,我們深深感受到擁有真理力量的政黨,愈是在艱難困苦中愈是能展示其偉大的品格,愈是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愈是能擁有超卓的智慧。這就是堅定“四個自信”、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的要義所在,也是我們任重道遠、仍需孜孜以求的使命所在。

《1921》電影心得體會3

1921,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份。

由此上溯七十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大門,燒殺搶掠,荼毒生靈,強迫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國運衰頹,舉步維艱,漫漫長夜,路在何方?所幸中華兒女上下求索,堅韌不拔,奔走呼號,奮鬥抗爭,不畏強權,無懼犧牲,映照赤子心,彰顯英雄氣。所幸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覺醒的中國人民終於找到一條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爲共產主義而奮鬥的信仰點燃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星星之火。

可以說,電影《1921》的藝術規劃相當大氣。前承七十年苦難,後啓新時代輝煌,中間主體濃墨重彩地塑造中國青年的追求與奮鬥,大視野、全景式地呈現革命先驅從迷茫到堅定、從分散到集中、從熱烈到執着的鬥爭史;既有時代的寫真,也有具體塑造,更有細節刻畫,雖然最終聚焦於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但仍然試圖表達那樣一個時代裏中國的呼吸、中國的抗爭、中國的奔跑、中國的吶喊。從藝術的角度看,全片的敘事結構,類似於《水滸傳》,在時代背景的烘托下,不同地域的人物因爲共同的信仰,百川歸海般的殊途同歸於建黨偉業,後來一部分人止步不前,甚至背叛革命,但更多的青年堅守初心,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直面犧牲而不悔,最終在爭取民族的獨立、國家發展的進步事業中綻放光彩;青春風采因信念而神聖,因忠誠而永恆,因奮鬥而美麗。

縱觀全片,創作者是相當用心的。開篇,便是陳獨秀囚禁在監獄中的畫面,透過小小的獄窗只能看到他的臉,他的眼睛顯露出對自由的渴望,也表現出面對黑暗世界的勇敢與決絕,這樣的畫面和不斷閃現的苦難中國史畫面,不禁讓人聯想到舊中國被列強蹂躪,舊中國被命運“囚禁”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片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步步推翻三座大山,贏得獨立,變得富強,苦難的中國終於變成高歌的中國,落後的面貌終於變成輝煌的場景,強烈的反差,讓觀衆覺得當年中國青年的信仰是正確的,犧牲是值得的,奮鬥是有意義的,他們的芳華因改變國家命運而壯美。片中不同時期,四次出現同一個女孩,衣着並不相同,總那樣純真而善良地看着這些忠誠於國家、獻身於進步事業的熱血青年。顯然,跨越百年的這個女孩青春不老,永遠保持着美好,不可能是一個“現實的人”,也許創作者的出發點,就是以一個真善美的角度,帶着觀衆,走進時代的每個角落,實地見證這一段有溫度有追求有希望的歷史。

1921,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南湖紅船上,一羣中國熱血青年,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高尚的信仰,爲青春芳華奠定了厚重而寶貴的底色;高擎的旗幟,爲中國發展照亮了艱難而輝煌的征程。一百多年前,李大釗先生曾預言:試看將來之環球,必是赤旗之世界!現在,我們可以欣慰地告慰前輩,中國堅持紅色信仰,已創造多個世界奇蹟,不但在現代化建設快車道風馳電掣,而且正逐漸成爲世界和平發展的擔當者與捍衛者。在兩個一百年交匯之際,中華兒女必將傳承革命精神,未來也必將因紅色青春而更加美好。

《1921》電影心得體會4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時刻,有幸和幾位評論家一起觀看了電影《1921》。看完電影,大家交口稱讚,認爲影片濃墨重彩集中描繪1921年的上海,在那個相對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把故事講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現五四運動的發生、《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出版、“南陳北李”相約“開天闢地”、上海英美菸廠工人罷工、共產國際幫助中共建黨、國際和國內反動勢力對革命活動的圍剿、中共一大召開及從上海石庫門轉戰嘉興南湖紅船等重要場景,非常不容易。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更習慣於把視角聚焦於教育。我覺得,這既是一個黨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個青春的故事、成長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黨史,更是講述了一羣年輕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羣年輕人,在他們的身上,洋溢着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年長的何叔衡也只有45歲。在1921年,他們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們有着與今天的“90後”“00後”一樣年輕的面龐,一樣的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嚮往,一樣儲存着童趣童真,所以我們也能夠看見影片裏劉仁靜等幾位年輕人在上海大世界快樂遊玩的鏡頭。

影片講述的是這羣年輕人的青春史,更是講述了這羣年輕人的奮鬥史。在這羣人身上,我們特別地感受到20世紀初這羣年輕人的使命擔當,感受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激情、拯救中國的豪情和對底層勞苦大衆的同情。影片中,陳獨秀執拗地向孫中山要教育經費,講述“教育救國”的道理,甚至爲了索要教育經費而放棄去上海蔘加“一大”;毛澤東說,他堅信最終一定能夠“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心生敬意。他們以生命創造了歷史,告訴人們,一個適逢其時的夢想,一股渴望改變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如何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蹟。

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是奔跑的鏡頭。這兩個奔跑的畫面,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澤東的奔跑。那是在法國國慶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國留學生與法國人民一起在凱旋門下慶祝歡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國人一起合唱《馬賽曲》,載歌載舞在公園裏遊行。但是毛澤東等中國人卻被無情地拒之門外。法國人肆無忌憚在中國土地上歡樂,中國人只能在他們的門外,看着天空燃起的煙花……青年毛澤東從憤懣失望中升騰起一種不屈、一種自強,開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當中穿插的,是他對家鄉生活的回憶,是被父親追打的奔跑,以及母親在身後的呵護。這個奔跑的橋段具有很強的寓意,它意味着青年毛澤東把向父權挑戰的勇氣轉爲向舊世界挑戰的力量,從小我轉向大我,從青澀轉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澤東內心堅定、目光澄澈,熱血沸騰、信心滿滿。從他青春奔跑的剪影裏,我們看到了日後他奔向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門的遠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時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會悟的奔跑。作爲一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影片,《1921》破例將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達、王會悟這對年輕夫妻作爲主線人物之一。王會悟是一位美麗、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爲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達走到了一起,在陳獨秀的家中結爲伉儷。婚後的他們攜手共進,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爲籌備“一大”忙裏忙外、殫精竭慮。在會場遭到特務監視的情況下,王會悟建議把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爲一大順利完成各項議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個鏡頭,是王會悟準備向博文女校的校長借校舍給來參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擔心校長看出破綻,李達就讓她奔跑,訓練她克服緊張的心理。最後,她在《國際歌》的旋律中奔跑,順利完成了任務。一位23歲的女子,在充滿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堅毅、沉着,因爲,這是向着光明的奔跑,向着未來的奔跑。

透過重塑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先驅的光輝形象,這部電影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紅色起點”,重溫了黨的歷史上一個特別的“重要瞬間”,着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爲學習黨史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可視化學習教材,也爲講好、講活黨史故事提供了生動範本。影片反映出來的20世紀初年輕人的理想追求與使命擔當,爲今天的年輕人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提供了範本和榜樣。

影片起用了許多青年演員,無論是五四運動的青年學生,罷工鬥爭的青年工人,還是一大的代表,他們都是年輕人。我相信,演出的過程也是今天的年輕人向100年前的年輕人集體致敬的過程,而觀影的人們,也將會向100年前的年輕人致敬。

新的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黨史知識,並不是冰冷的過去,而是以信仰和熱血鑄就的言行。革命者,並不是老去的身影,無論100年前還是100年後,那些以國家民族爲己任而奔跑的行動者們,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遠年輕。

《1921》電影心得體會5

依然是一次盲盒式觀影,週五晚上,看場電影,釋放一週的如舊情緒。其實是看錯了片名,海報設計的2這個數字,很像4,於是以爲片名是《1941》,但其實是《1921》。

這次選中這部片子,一大半的因素還是因爲看到主演是黃軒和倪妮。結果影片開始才知道陣容豪華,堪稱集中了目前國內最頂級的流量IP。回到影片本身,講述的是共產黨成立的故事。如果提前知道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八成不會買票來看。

但看完之後還是覺得出乎意料的好看。導演講述故事的方式很獨特,整部片子在精美的基調上還是處處傳遞了導演的審美和三觀。劇情推進的節奏很快,但是又不會讓人覺得匆促,這樣的火候足見導演功力。

跳出電影本身的劇情,聯想到每個人的人生不也是一場救亡運動麼。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處境其實都要經歷即將亡國的境地,接下來如何絕地逢生,從頭奮起便是一個人的自由革命之路。這條路只有自己能走,自己去走,才能走向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可能是職業敏感,在影片中還是處處發現了金錢的作用。無論是創辦《新青年》,還是搞工人運動,進行共產國際的各種活動,背後有有一條經費的線索。對應到我們的人生,金錢是每個人發展的基礎生產資料。

一百年很長,一百年也很短。對於大概率的百歲人生,我們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時不時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突破口。

《1921》電影心得體會6

關於建黨節的來歷,曾聽故事是有人詢問毛爺爺當年具體是哪一天召開的一大會議呢?毛爺爺想了想說具體是哪一天記不得了,反正是在七月,那就定爲七月一日吧。

今年是2021年,距離黨的成立已過去了百年,如今的人們過着平凡的日子,一起爲建立小康社會努力着。

回首百年前,破碎山河,內外動盪,前路未知,但有一批熱血青年走在前列,探索着,摸索着,併爲之努力着。

如果今天難以想象當年的畫面,那就去看看電影《1921》吧。

電影《1921》以時間爲軸,以各方勢力動態爲素材,爲我們呈現了1921年的“全景”。下面就挑了其中幾個點,說說自己不成熟的小感受。

1. 曾經的秀才,如今的革命者

何叔衡,1902年考中秀才,而後憤於衙門黑暗腐朽,甘願回家種田、教私塾。於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講習班,與毛、蔡等同學志同道合,成爲最好的朋友並參加革命。

影片中的何叔衡被好友們稱作何鬍子,初看時他頗具舊時先生氣質,身着長馬褂,戴着小黑帽,站在圍觀焚書人羣中痛心疾首,而後憤然站出慷慨激昂。

再見他出境時,是前往上海蔘加一大會議的汽車上,鏡頭在穿着西裝和皮鞋的行人和他之間來回切換。短短的小片段,舊時讀書人面對新式的衝擊,內心的掙扎和迷茫,不安又堅定。

第三次出境是在女校中停電夜談,衆人好奇着這個比他們年長十多二十歲的舊時秀才的故事,想聽他爲什麼要入黨參加革命。“以前有個同鄉中舉面了慈禧,我們就問他慈禧張什麼樣呢?同鄉說,我們都跪着不能擡頭。”他幹革命,是爲了能讓讀書人擡起頭來,更加體面,更加自由。

當聽着何叔衡在電影裏講出這段話的時候,突然腦子裏回想起小時候念“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更覺得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才知何爲挺直腰桿。

2. 世界的參差,法國國慶日的狂歡

整部影片要說最華麗奪目的場景,我一定要給法國國慶日那一晚的“大世界”投一票。身着華服的異國人,拿着自己國家國旗和氣球在街頭行走,曼妙的歌聲伴隨着讓人沉淪的華燈,遠處的煙火砰砰,舞臺上的小丑使盡全力表演……“東方巴黎”在這一晚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另一邊的鏡頭裏,是新奇後稍顯憤怒和迷茫的年輕人,透過他的腳步,回到那個停電了的女校住處。

繁華熱鬧與落寞清冷,歡聲笑語和摸黑夜聊,無聲的對比透露着國家之間的參差,一種巨大的失落感和無力感涌上心頭,此時更知革命的意義。

3. 站在屋頂,擁抱晨曦

作爲這部劇戲份較多的一組演員,黃軒和倪妮這一組以參會人員的角度展示了共產主義思想對當時文人的影響。

平日裏看着斯斯文文的李達,在一念到共產主義相關內容時便會慷慨激昂,會爲改一個翻譯詞彙涉險通知,會爲未來發展和國際代表據理力爭……

而其中最讓人動容的,是李達與王會悟搬到新家時時和對面的小女孩對望,是李達通宵翻譯後站到屋頂,橙色的陽光剛好鋪到他笑得和煦溫柔的倦容上,是李達教王會悟怎麼和女校校長溝通時揉臉的寵愛……

高高的屋頂上,陽光剛剛冒出頭來,屋對面的小女孩眼睛清澈,路上來往車輛的小鈴鐺喚醒沉睡的人們,這一切看起來那麼平和安寧,充滿希望。

電影《1921》的內容遠不止如此,他從多個層面全維度的展示了1921年一大召開前後的情景。從學生運動到工人罷工,從軍閥勢力到租界異國,從國際共產組織到全國各地黨員,從……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活着本就不易,而要挺直腰桿怎麼活下去更是艱難。但在這一片茫茫深霧中,一切有了新的方向。

看完電影后,我在想要怎麼給身邊的人介紹這部電影呢?

或許你是小粉絲,《1921》裏面基本每一分鐘出現一個叫得上名字的明星,出現時長較多的有陳坤、黃軒、倪妮、倪大紅等演技紮實的演員。

或許你是電影愛好者,這部影片的攝影指導可是曹鬱,拍出來的畫面恢弘大氣,一段混入法國人羣中,看到法國民衆慶祝國慶的遊行而後在上海奔跑的鏡頭簡直可以封神。

或許……

但這終究是一段我們不能忘懷的歷史,在衣食無憂、祖國安定的當下,曾經的血與火纔在今天格外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