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範文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範文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範文

學習目標:

1.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2.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學習重點:

1.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學習難點:

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字內容

(師生問好)剛纔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爲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

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

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

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並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

--“緯度影響最大”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遊,因爲那裏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分析結構,把握文字條理性

過渡:同學們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麼多的重要資訊的呢?

第4段中結尾有這麼一句話--“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此外……”

“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資訊。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教師小結:

本文圍繞“物候學 ”這門科學,先解釋什麼是物候學,再回答爲什麼要研究物候學,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也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三、品味語言,體悟文字生動性

1.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全文就是圍繞“物候”、“物候學”展開的,而且課文提示語也告訴我們“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而標題卻不用“物候”,爲什麼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教師溫馨提醒:注意文章開頭的提示語)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學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明確: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齊讀這兩句話)

2.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麼竺可楨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麼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麼特點)(板書:準確、生動)

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力求做到生動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淺顯易懂,切合讀者對象的實際文化水準,又要貼近讀者心態。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所以本文用語形象生動。

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有兩篇說明文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看雲識天氣》,讓我對天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成了小小氣象預報員,而《大自然的語言》又讓老師擁有了什麼呢?一雙靈敏的耳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讀讀、品品這寫在清山綠水間,搖曳多姿的大自然語言。然後用“我聽到__________,我知道_____________”的句式告訴大家,你聽到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你讀懂它們了嗎?

聽錄音朗讀第1、2自然段,學生交流。

小結:--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穿越時間和空間,春夏秋冬不斷循環。正如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於是“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裏作者按照時間的順序,告訴我們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豐富的語言,作者生動的描寫帶給了我們無窮的聯想。

3.如果我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請大家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那麼,請你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到底好在哪裏?輕聲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你喜歡的原因。(老師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最愛)

預設:

①“甦醒”是什麼意思?常被用來寫什麼? 用 “從沉睡中甦醒過來 ”寫“大地”,能行嗎?能否改成“漸漸回暖”?

不能改。“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手法,“沉睡”“甦醒”這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

讀“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 ”這個句子,我們會聯想到哪些相關的物候呢?

如: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繪到的幾種物候現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擬人化的語言,使大自然有了靈性,有了語言。

②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歸來”可否改成“飛來了”?

不能。“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而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③“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簌簌地落下來”能否改成“掉到地上”?

不行。“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簌簌地落下來”,彷彿色彩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

4.朗讀並小結:同學們說了那麼多的喜歡,可見這2段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着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四、延伸課外,激發學生情趣

教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麼能發現。”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願當粗心人嗎?

對,我們決不是懶漢,我們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下面請同學們開啟講義,默讀戴巴棣的科學詩《大自然的語言》,看自己能讀懂多少大自然的語言。(學生默讀)

是啊!“別以爲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比一比,看誰瞭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學生交流)

看來,大家瞭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還真不少。其實大家也發現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課後,大家透過實地觀察,或是上網查閱,或是閱讀老師給你查找的相關文章,乾脆以 “大自然的語言 ”爲主題辦一期專欄吧。

五、嘗試寫作,掌握文字寫法

對照板書,簡單小結,並進行寫作訓練。

1.假若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安排怎樣的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 B.路的變遷 C.預防近視 D.美麗的校園一角

(學生思考、交流、糾正)【選做】

2.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按照一定的順序,生動地有條理地寫寫我們學校的某一景點,把自己心中的 “美”展現出來,好嗎?【必做】

下節課找同學來讀一讀,看哪位同學把我們的校園一角寫得最美,寫得最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