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蟈蟈與蛐蛐》《夜》

《蟈蟈與蛐蛐》《夜》1

教學目的:

《蟈蟈與蛐蛐》《夜》

1、領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2、瞭解詩歌用語同散文的區別。

蟈蟈與蛐蛐

濟慈(英國)

教學要點:

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瞭解詩歌聯想的特點。

教學進程:

一、引入新課

1、中國是詩歌的王國,詩歌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區別。今天我們要學習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感受一下外國作家筆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讀課文。(根據前面學過的讀詩的方法,請同學們在讀詩之前先給詩歌劃上節奏和重音,然後自由朗讀,注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題

1、請一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詩人濟慈。

2、請說一說你對“蟈蟈與蛐蛐”這個題目的理解。

3、詩人寫這兩種小動物是爲了給我們介紹它們的生活習性嗎?(回憶《綠色蟈蟈》)

明確面對大自然,詩人有唱不完的歌。濟慈敏銳地捕捉到兩種極爲平常的昆蟲的叫聲,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

1、朗讀全詩。劃出的重音處要強調一下。

2、將你認爲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記號,並且在旁邊寫上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3、抽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4、小結: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喜悅之情,在朗讀時要讀出高興的語氣和讚歎

四、分析詩歌構圖的特點

1、提問詩人是怎樣描寫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樣把二者聯繫起來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這句詩的含義?

分析這道思考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瞭解作者的

葉賽寧(俄羅斯)

教學要點:

朗讀、體會詩人的情感、認識詩人的寫景技巧、比較兩首詩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教學進程:

一、引入新課

1、朗讀詩歌。回憶以前學過的寫夜的詩歌。提問人們對夜的認識是怎樣的?

2、關於葉賽寧。

二、體會詩人的情感

1、問題:詩人在《夜》中主要想表達一些什麼思想呢?(學生討論後回答,老師補充。)

明確《夜》是一首優美的小夜曲,全詩着力展示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全詩雖是純然寫景,但詩人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時時流露出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出了豐富的生命底蘊。

2、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劃出節奏,標明重音。仔細體會詩句中傳達出的情感。

《蟈蟈與蛐蛐》《夜》2

達標訓練

1.濟慈,________(國別)浪漫主義詩人,《蟈蟈與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詩集________。葉賽寧,________(國別)詩人,他擅長描繪_______的景色。

2.辨別下列各句詩運用的修辭手法。

(1)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

(2)明月灑下它的光輝,給周圍一切披上銀裝。(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

3.《蟈蟈與蛐蛐》中,詩人爲什麼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爲“大地的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反覆朗讀《夜》,揣摩詩歌描繪的意境,試着用自己的話來描繪詩中所寫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心觀察一處景點或自己喜愛的一種物件,用幾行小詩的形式寫出你的真切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又一個五月之夜

[俄]費特

多美的夜色!溫馨籠罩了一切!

午夜時分親愛的家鄉啊,謝謝!

掙脫冰封疆界,飛離風雪之國,

你的五月多麼清新,多麼純潔!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顆,

重新又溫暖柔和地注視着心靈。

空中,尾隨着夜鶯那婉轉的歌,

到處傳播着焦灼,洋溢着愛情。

白樺期待着,那半透風的葉子,

靦腆地招手,撫慰人們的目光。

白樺顫動着,像新娘面臨婚禮,

既欣喜又羞於穿戴自己的盛裝。

啊,夜色,你無形的容顏柔和,

無論什麼時節也不會使我厭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譜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來到你的身邊。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第一節中的“謝謝”,表達了詩人什麼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詩第一節和第二節均以“多美的夜色!”開頭,二者的作用相同嗎?說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的第三節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刻畫白樺樹?這樣寫可以收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達標訓練

1.英 《詩歌》 俄羅斯 農/鄉村大自然

2.(1)擬人 (2)比喻、擬人 (3)擬人

3.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絃的,因爲它是生命的.歌詠。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

能力提高

1.略 2.略

開放探究

1.這首詩描繪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鄉美景。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自己回到家鄉的喜悅之情。

2.“謝謝”一詞,表達了詩人完全陶醉在家鄉美景中時的喜悅和激動。

3.第一節的“多美的夜色”確定了讚美家鄉夏日夜景、抒發喜悅心情的感情基調;第二節的“多美的夜色”則引起下文,引出對家鄉夏夜美景的具體描寫。

4.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白樺樹在夜色下的柔美風姿,融情於景,富於感染力。

《蟈蟈與蛐蛐》《夜》3

①詩歌教學需重朗讀。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做到了這一點:有朗讀指導,有聽讀<跟讀;有初讀<再讀<品讀;有自由讀<分節讀<指名讀<齊讀;有比較讀<有師生同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品(品味語言,品味情感),正是詩歌教學的特色。

②詩歌教學還需注重情感的體會;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也講究調動學生的體驗。本堂課上,這愛國情感是學生自己積極參與積極體驗出來的,因而纔有了先前的嘻嘻哈哈和後來的情不自禁地搶說有關愛國的`名人名言與名篇,情不自禁地哼唱愛國歌,情不自禁地議愛國談啓示。

③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強調方法的指導,因而我引導了第一首詩的學習,而第二首則採用了探究合作式自主學習。

教師恰到好處的點評充分的肯定,纔有了學生智慧之光的閃耀。作爲老師,看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的發現與探究,你不能不爲學生的能力叫好稱絕。

⑤愛國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情感之一,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必須弘揚。只有將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具象化之後,才能順利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也只有將這種神聖的情感落實到實處<小處後,才能促進學生愛國心靈的內化與昇華。

《蟈蟈與蛐蛐》《夜》4

知識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透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後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並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後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當堂做完《目標檢測》

教學課後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並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着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蟈蟈與蛐蛐》《夜》5

學習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3.透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4.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

學習方法

1.誦讀法: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掌握下列字詞。

虔(qián)信顫(chàn)抖鑲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資料或網上搜尋關於濟慈、葉塞寧的資料。

約翰·濟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糼喜愛文學。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和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夜鶯頌》《秋頌》《憂鬱頌》《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詩想像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恆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着和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象”進行創作,表現“永恆的美的世界”。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後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大的影響。詩人25歲宏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誌銘是:“這裏安息着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葉塞寧(1895~1925)原蘇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他五歲開始閱讀,八九歲就能寫詩。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他的詩早期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後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應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3.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

4.把你閱讀時的困難、疑惑寫下來,相互交流。

二、學習研討

(一)匯入。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星,今天讓我們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中去走一走。(複習田園詩的知識: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爲題材),提示學生背誦《過故人莊》《歸園田居》《飲酒》等田園詩。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請一生介紹作者。

2.範讀。其餘學生聽讀,在課文裏標記節奏、重音與情感。交流朗讀體驗並進行片斷範讀。

3.齊讀。

4.提問,如果讓你給詩歌添加一個副標題,你會怎麼加?爲什麼?

(藉此問,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5.激發想象,感受畫面。

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從這首詩歌裏,你看到了怎樣畫面?用散文性的語言描述出業。

6.大自然的歌聲還有哪些?(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如:蟬的叫聲,蛙的叫聲、樹林的鳥叫聲、風穿過樹葉的聲音、冰雪覆蓋下的流水聲、、、、、、

7.學生模仿課方吟誦一節詩: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三)指導自讀《夜》。

小組合作學習法。

1.小組合作配樂朗讀。(先自由練習,再配樂範讀。把握語調:輕柔舒緩,體會意境,靜謐美麗。)

2.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練習。

(1)詩歌抓住了夜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詩歌寫出了夜靜謐美麗的特點。

(2)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明確:詩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純然繪景中滲透着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3)比較本課兩首詩在內容和手法上的異同。

明確:內容上,兩首詩都在描寫大自然,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生機,第二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靜謐和美麗。

表現手法上,兩首詩都運用了反覆吟誦的表現形式形成迴環復沓的旋律美。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靜襯動,後一首是以動襯靜。

三、學生小結學習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