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教學設計

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教學設計

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教學設計

 [目標]

一、知識目標:

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

二、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知道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三、德育目標

1.透過探究實驗,培養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

2.透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

3.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

[重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並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實驗方案並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2.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投影圖4—2—1;

分組定性討論

組I: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麼不同?

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的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麼不同?

師:請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組1生:當物體質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應該隨着力的增大而增大.

師:請組2的代表回答你們組討論的結果。

組2生:當力大小相同時,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所以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師: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於哪些因素?定性關係如何?

生l:應該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所受的力有關係.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生2:這裏指的力應該是物體所受的合力,以上圖爲例,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支援力相等,不參與加速度的提供.

師:剛纔進行多媒體演示時一次是固定力不變,一次是固定質量不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生:方便我們的研究.

師:這是研究多個變量之間關係的非常好的方法,我們把它稱作控制變量法.我們以前在什麼地方學到過這種方法?

生1:在初中我們在探究物體的密度與質量、體積之間的關係時。

生2: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時.

師:好,我們這節課就用這種方法進行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之間的關係.

二、新課教學:

(一)加速度與力的關係

師:設計一個實驗,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各個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大家分組討論並且每組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並說明實驗的原理.

分組討論

組l生1:我們是根據課本上的參考案例設計實驗的(在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裝置如圖4—2—2).

組1生2:我們設計實驗的實驗原理如下:因爲兩個小車的初速度都爲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對每個小車來說保持不變,所以小車應該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測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與受力之間的關係,力的大小可以根據盤中的砝碼求出來.

師:下面請組2的代表發言.

組2生1:我們設計的方法和組1的差不多,我們是用了一輛小車,小車後面連接一條紙帶,用打點計時器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根據所打的點計算小車的加速度,然後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關係.

組2生2:爲了消除摩擦力的影響,我們在木板下面墊了一個小木塊,當小車沒有拉力時讓它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師:這個同學的想法很好,這樣小車受到的繩子的拉力就等於小車受到的合力,下面請組3的同學代表發言.

組3生1:前面兩組的同學設計實驗時都是物體的初速度爲零,我們可以利用氣墊導軌設計一個更爲一般的方法,讓導軌傾斜不同的角度,滑塊所受的力就是重力的分力,讓滑塊滑過軌道中間的兩個光電門,記錄經過光電門的速度和兩個光電門的距離,根據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從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關係.

師:好的,在進行實驗之前還應該先設計自己的實驗表格來記錄一下自己的實驗數據.那麼你是怎樣設計表格使你的實驗數據得以記錄的呢?

生1:水平面長木板與小車,車後用繩控制小車運動,兩車質量相同.表格設計如下:

參考表格

小車l 小車2

次數 拉車砝碼(s) 位移x1/cm 拉車砝碼(s) 位移x2/cm

1

2

3

4

5

生2:用一輛小車,測量加速度

次數 拉車砝碼(g) 加速度a1 拉車砝碼(e) 加速度a2

1

2

3

4

5

師:好,現在大家就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把數據填人設計的表格內.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巡迴指導,幫助實力較弱的小組完成實驗

師:現在請各小組簡要進行一下實驗報告

組1生1:我們根據課本上的參考案例進行了實驗,因爲已知小車的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透過驗證位移和受力之間的關係,即可得出加速度和受力的關係.

師:實驗數據是怎樣進行處理的呢?

組1生2:我用的是位移和對應力的比值.

組1生3:透過我們的討論,我們發現用作圖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示位移(即加速度)和力的關係.關係圖表如圖4—2—3所示;可得在研究物體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組2生:我們透過處理小車後面的紙帶,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透過作圖驗證了小車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組3生:我們用氣墊導軌作出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關係圖象,實驗結論是圖象非常接近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師:大家做得都非常好,那麼你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呢?能不能想出辦法來克服?

組1生:當拉小車的砝碼的質量較大時,繩子容易打滑,從而影響了位移的測量.我們用松香塗抹在繩子上,效果不錯.

組2生:我們在做實驗時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當砝碼的質量和小車的質量差不多時,a—F圖象不能再是一條直線,而是發生了彎曲.

師:這組同學的問題非常好,實際上砝碼和盤的重力並不嚴格等於小車受到的拉力,簡單證明如下:設砝碼及盤的質量爲m,小車的質量爲M,則分別對它們進行受力分析,對小車,受拉力和摩擦力,對砝碼和盤,受重力和拉力,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如果相等,根據物體受合力爲零則物體做勻速運動,而實際上砝碼及盤實際的運動應該是做加速運動,所以說重力和拉力並不相等,而是應該重力大於拉力,而我們在實驗中認爲二者相等,所以實驗的誤差有一部分來源於此.控制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地使砝碼和盤的質量遠小於小車及砝碼的質量,具體的分析方法我們將在下一節學到.

組3生:雖然用氣墊導軌做實驗結果比較精確,但實驗數據處理比較複雜.

師:我們可以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使數據處理變得簡單化,大家在課下討論一下看如何用數據處理軟件處理實驗中得到的數據.

師:以上我們是透過控制物體的質量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力之間的關係,下面同學們繼續做實驗,透過控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

 三、小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

1.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2.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係;設計實驗的方法

3.物體的質量一定時,合外力越大,物體的加速度也越大;

四、作業

1.完成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