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熱門】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篇

說課稿1.62W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說一說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教學目標是:(1)透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 。

教法與學法是: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意義。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序:第一部分透過遊戲,匯入新課,引出規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聯繫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最後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匯入,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和學生玩一個簡單的“跟我學”的小遊戲。然後追問:同學們學得都這麼快,這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學生回答,指出遊戲中存在着規律的現象。(師板書:規律)

然後順勢說明: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雙手中,也存在着規律呢。不信?就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後面去,不看手指,說一說一隻手上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你還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得出:一隻手上有5根手指,空檔是4個,手指數比空檔數多1,空檔數比手指數少1。

然後指出: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這裏,我從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匯入,讓學生從簡單的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爲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告訴學生在這一場景裏隱藏着一個規律,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然後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觀察交流:自己從圖中獲取了那些資訊?這些資訊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此時學生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隻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着再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數據,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裏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透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緊接着師提出:是不是有這種排列現象的兩種物體,它們的數量就一定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透過實驗來找一找規律。(將板書補充完整:找規律)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爲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資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提升規律

首先,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並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上一個圓片,將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分別填入表格中,並觀察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然後進行集體交流,引導學生溝通與例題中發現規律的聯繫。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當於上面例題中的哪些物體?圓呢?小棒的位置和圓的位置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接着再進行對比:透過操作發現的規律與在例題裏發現的規律一致嗎?能把發現的規律總結出來嗎?

[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經歷數字化過程,進一步驗證規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係的探究過程。溝通與例題中發現的規律的聯繫,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爲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首先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啓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

然後再請學生欣賞一組圖片:橋的欄杆;長廊;路邊的香樟樹和冬青;花欄;地磚;路燈;課桌;梳子;直尺;空調的葉片;學生的隊伍等,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蘊含的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接着再回到主場景中,現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想一想應該有幾個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圍成圈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那應該有幾個小蘑菇呢?這裏,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應引導他們爭論。

爲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圓形排列的物體的規律,我採用多媒體來進行模擬實驗:把12只小兔分別用12個數字來表示 /article/,如果每兩個數字之間出現一個蘑菇,有多少個蘑菇呢?仔細瞧,數字們要變魔術了!課件演示12個數字圍成一圈,形成一個鐘面(鐘面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透過以前的學習,都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字和12個間隔)。然後師再提問:現在蘑菇的個數有變化嗎?爲什麼?這樣的排列又有着怎樣的規律呢?

[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爲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啓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

六、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利用規律我們可以幹什麼?一起歸納總結:透過觀察、數數、畫圖、擺學具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臥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透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情景圖,匯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着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於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透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爲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

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爲以後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係打下基礎。

經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透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總結髮現的過程,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理解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增強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的重點是記住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難點是自主發現並總結得到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這種關係。

二、說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定爲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說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程序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將整節課分爲四個大環節,教學程序是: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以下對每個環節的具體做法展開說明。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開始,複習提問: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一個什麼重要特性?請例舉它的用途。學生說後轉入話題: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接着對教材的情景圖稍作改動並出示:

讓學生回答:小明上學應走哪條路呢?爲什麼?

這是生活常識問題,四年級學生應該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教學意圖不在乎學生正確回答這個問題,而在於隱含在已知問題背後的未知問題。

學生回答後,我反問:小明應走中間這條路,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說明道理嗎?學生這時也許會感到困惑。問題擺到了面前,我順勢引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本環節爲學生搭建三個實驗探究的平臺。

1:擺一擺,猜一猜

我讓學生拿出一根準備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來擺三角形。

學生操作後反饋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如願以償地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卻抓耳撓腮,左顧右盼,怎麼也不能擺成三角形。

於是我引導猜想:同學們,看來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的,那麼,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可能跟什麼有關呢?

讓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然後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

【設計意圖:在這個實驗,剪出小棒的長度沒有規定,教學既無刻意安排,也未設定陷阱,力圖真實自然,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生成的結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再思考。】

實驗2:擺一擺,想一想

這次實驗以4人爲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要求從214釐米長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選兩根,與固定一根10釐米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能否擺成。並邊擺邊填表記錄結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樣的長度關係能夠擺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長

(釐米)

第一根小棒長

(釐米)

第二根小棒長(釐米)

能否擺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間的長度關係

10

10

10

10

10

這次實驗爲學生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學生透過實驗1對三角形邊長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淺的認識,加之猜想和合作討論,可能在表中填寫如下數據(見課件)。此時,我着重請在實驗1中用3根小棒沒有擺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談一談,這一次是依據怎樣的想法來擺三角形的。

學生可能會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上次我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爲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間連不起來。這次我把較短的一根換成稍長一些的一根,使得較短的兩根合起來比第三根小棒長的時候,就可以擺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我剛纔之所以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爲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剛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樣長,這樣中間都頂不起來了,這時只要把最長的這根換成較短一些的,就能擺成三角形。

透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會初步得到一個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能擺成三角形。

爲了引導學生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安排下面第三個實驗。

實驗3:擺一擺,算一算

本次實驗,我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和結論。

問題1:是不是隻要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

問題出來後,學生可能陷入了認知矛盾衝突,不置可否。此時,我及時從表中選出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數據(1、7、10)反問學生:10釐米的小棒和1釐米的`小棒相加長度大於第三根7釐米的小棒,怎麼還是擺不成三角形?這裏面還隱藏着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的祕密?然我們繼續動手合作去發現吧!

問題2:將你表中每組的3個數據,分別兩兩相加,再與第三個比較,看看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比較,有怎樣的大小關係?

這個問題提出後,學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發。我用課件舉例一組數據的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讓學生照着做。

最終學生在比較分析計算的數據和電腦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結論: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小棒,這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

教學至此,難點得以突破,獲得完整的認識。

【設計意圖:在問題引導的設計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圖扣住要害,抓準本質,用兩個簡潔的提問幫助學生搭建最終解決問題的腳手架。】

透過以上三次實驗,學生在操作、猜測、計算和思考中,對於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的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該到教學總結提升的時候了。這時我對學生說:在用小棒擺成的三角形裏,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邊,如果直接畫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邊有怎樣的關係嗎?能從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啓發嗎?

讓學生說一說,然後總結並板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繼續談話:這就是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究的知識三角形邊的關係(板書課題)。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我再次出示上課開始的情景圖,重新亮出問題,啓發思考:現在你能用數學知識說明小明上學應走中間一條路的道理嗎?讓學生互相交流,認識到:圖中每連接三個地點的路線共有三條,剛好是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關係,走中間的路相當於走三角形的一條邊,而走其它路都相當於走了三角形的兩條邊,相比之下,走中間的路肯定最近。

透過這個環節的反思明理,既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深深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愛學數學。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爲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我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運用中達到熟練。

1.辨一辨: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教材練習十四第4題)。

2.寫一寫:自己寫3組數,每組數有3個,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

3.想一想:李叔叔買回一根12米長的木料,準備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條邊正好是整米數,那麼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學會有序思考、發展邏輯思維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a+bc

a b a+cb

b+ca

c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把圖形、文字和算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性和邏輯性強,能夠顯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有助於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是小學教材第三冊的《秋遊》。

教材分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敘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裏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敘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意境美和語音美培養其語感。

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以讀代講,在讀的過程中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法與教法相適應,採用“看看——讀讀——想想——說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炎熱的夏季過去了,秋姑娘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你發現了嗎?(生自由說)在這金風送爽、天朗氣清的美好的季節,有一羣小學生,跟着老師去郊外遊玩。想不想知道他們去哪遊玩,看到了什麼,玩的開心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師範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漸漸”,指導讀好"漸漸"。用"漸漸"說一句話。指導朗讀。

2、(課件播放藍天白雲畫面),你們看到什麼?覺得秋天的天空怎麼樣?(美)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描寫秋天的天空?女生讀課文。生討論交流

(1)秋天的天空是怎麼樣的?

(2)除了藍天還寫了什麼?白雲像什麼?

(3)天上的白雲真有趣,它們有時像白兔,有時像綿羊,聯繫平時所看到的來說說天上的雲還像什麼?句式練習(課件出示句子):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有時像( )。指導朗讀。

3、(課件播放田野畫面)說說農田的景色。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農田的美景,男生讀。小朋友,你們覺得農田美嗎?美在哪裏?(學生自由討論,師相機板書)你能來說一說,田野裏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棉花白了,白得怎樣嗎?可以只說一種,也可以說兩種,能說三種就更好了。(課件出示句式):農田裏,稻子黃了( );高粱紅了( );棉花白了( )。學生練說。(各自練,指名說)指導朗讀。

4、(課件播放田野畫面)同學們在郊外玩得怎樣?書上是怎麼寫的?師引讀第四自然段。大家玩得開心嗎?(板書:開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開心?請小朋友邊讀課文邊圈畫相關的詞語。指導理解。練習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1、(課件播放秋天果園的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果園裏( ),( ),( )。

2、(課件播放秋天的山村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大雁( ),楓葉( ),許多樹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