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九篇

說課稿5.98K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九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P90-91。

教材分析:

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1、透過欣賞圖形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組合圖形的特點。

2、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歸納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進一步滲透轉化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透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補法求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條件,割、補成學過的圖形,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組合圖形

(課件出示一組組合圖形)

提問

1、這些圖形象什麼,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

2、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師:我們把由幾個基本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叫做組合圖形。(板書:組合圖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組合圖形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動建構。

1、猜一猜

(課件出示主題圖)

提問:請你猜一猜這是什麼圖形?(學生根據課件觀察,在質疑中猜出圖形)

教師引導,這就是淘氣家客廳的地面的平面圖,提問:你能根據這些資訊,幫淘氣算一算至少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2、估一估。

師:在算之前,請您幫她估估,並說出理由。

3、探索簡單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

師:如果我們要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你準備怎麼算?

引導歸納: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拼成的,面積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圖形面積之和。

4、班級彙報,教師適時點拔

(1)彙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預設會出現五種情況。

學生邊彙報,教師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並及時發現錯誤並糾正過來。彙報結束後,再讓學生對小組成員的彙報情況作評價,最後其他小組作補充彙報。

(2)師生總結分割法、添補法並提升方法的優化性。

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進行分類,掌握分割法和添補法這兩種計算方法。

教師小結: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樣的,都是把複雜的圖形簡單化。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爲了鞏固新知,又突出本課的教學難點,設計了三關闖關練習。)

第一關:分一分,說一說

1、任意分:任意分這個圖形(只要分出來的圖形是我們已學的圖形)。

2、最少分:請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學過的圖形。

3、帶上條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題一題多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透過三個層次的分割,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對條件進行優化。】

第二關:算一算。

請你算一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爲了能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練習設計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題

第三關:小設計

運用我們所學過的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設計一個組合圖形,並算出它們的面積,然後考考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本題是個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運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相應的提高,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重新闡述了數學和數學教育的含義: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收穫、小結全課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可以說知識上的收穫,也可以說情感上的收穫,生生互動評價,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進了發展。

師: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和大家共勉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數學的海洋裏遨遊地更快,更強。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82-83頁內容。

《點陣中的規律》屬於嘗試與猜測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新課程標準》中的數形結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體體現,看起來似乎對學生很陌生,與其他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一節相對獨立的數學探究課,其實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如:一年級的找規律填數,二年級的按規律接着畫,以及四年級探索圖形的規律,都是逐步將數形結合在一起,將知識進行進一步提升。使學生透過觀察、推理等活動,找出圖形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與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圖形,認識“點陣”,瞭解點陣的基本知識。

(2)能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發現點陣中隱藏的規律,體會圖形與數的聯繫。

(3)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活動,引導學生髮現和概括點陣中的規律。

教學難點:

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圖形與數的聯繫。

教法學法:

教法安排:本節課我運用了活動教學形式,給予更多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引導他們透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最後歸納出點陣中的規律。

學法安排:將自主學習與老師引導相結合,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結合老師的引導,尋求規律,嘗試發現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首先,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方隊錄像,透過震撼、整齊的擊缶方隊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擊缶方陣圖,隨即告訴學生:如果我們將每一個隊員看做成一個點,就形成了點子圖,這樣一個點子圖,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們就給它取名叫“點陣”,而且在這些點陣中還隱藏着許多的規律,這樣一來不僅把方隊(方陣)變成點陣,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新課,還讓學生感到點陣並不神祕,點陣就在我們生活中。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出示一組點陣圖,讓同學們自己先觀察這個點陣圖,根據圖形特徵來思考第五幅圖該怎麼畫(學生動手操作)。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並從中探索規律,然後彙報,由我引匯出最終的結果:第幾個點陣就是幾×幾,如果用n來代替點陣圖的序數,那麼可以將規律表示爲n×n。

剛纔用的是從點陣圖的外形特徵出發,發現並找到解決外形點陣中點的特點的方法,如果現在我們換個角度,還能不能找出點陣的規律呢?引導學生“斜着看”。引導學生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點陣中所有點的數目,並依此寫出後幾個點陣圖點數的數學表達式,總結規律:第幾個點陣就從1連續加到幾,再反過來加回到1。

做到這還不夠,繼續引導學生再換個角度,看有沒有新發現?隨即引導學生“拐彎看”,讓學生根據折線劃分後的點陣圖自己探究規律並用數學表達式總結規律。即:第幾個點陣圖就是從1開始加連續的幾個奇數。第n個就是要從1加到2n-1(在這可能學生對2n-1很難概括出來,須適時引導)

第三環節:應用方法,解決問題

試一試(第一題):在本道題的規律發現中,要讓學生自己感覺圖形的特點,並結合1×2的含義完成練習,完成練習後讓學生再思考爲什麼你寫出這樣的算式。再讓學生思考這組點陣圖的規律,規律總結爲:第n個點陣圖中的點陣數目是n×(n+1)。

試一試(第二題),本道題直接讓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評講,爲什麼可以得到15的結果,學生彙報後,總結一下,第n個點陣圖的點陣數目是1+2+3+…+n。

第四環節:課堂回顧,總結收穫

讓同學們回顧本節課內容:1、點陣中的規律可以從點陣的形狀入手;2、從不同的觀察點,用不同的劃分的方法也可以發現點陣的規律;3、點陣的規律用算式來表達更加的方便。

最後,爲了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設計了拓展應用,運用課件爲學生展示了點陣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並以古希臘數學家的一句名言來結束本堂課。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並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爲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爲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爲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爲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爲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匯入,設疑激趣

爲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麼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匯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後,完成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透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啓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後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彙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彙報中得來的資訊,引導學生說出“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透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係。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爲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透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藉此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後,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後教師進行規範的板書。

提升練習:藉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爲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說一說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並藉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爲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九冊(蘇教版)第94頁例1、及相關練習。

2.教材分析:這部分內容教學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透過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現實問題中基本數量關係的理解,增強分析問題的條理性和嚴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多樣的,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策略。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透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對資訊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並對有關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行分析 。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用操作、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列舉的策略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的接觸,只不過是沒有加深認識。本班學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舉的策略,對資訊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條理的解決,這時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師的引導了。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學法,學法裏體現着教法,二者共處於教學過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上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加以敘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佳境。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讓學生在例題的探究中,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習例題之後,出示練習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有利於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四、說教學準備。

我爲學生準備了課件,每組3張表格、一捆小棒,。

五、說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爲三個板塊:

(一)激趣匯入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這裏首先說激趣匯入:從學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透過幫王大叔,激勵學生去設計方案。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究例一。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從生活中去引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下一步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化抽象爲具體,化複雜爲簡單。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1.動手操作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擺一擺,交流討論該怎麼擺?從中知道圍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分工合作,邊擺邊填表一。學生在無序的排列中,從中感悟到要想圍出花圃,就必須要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先自主動手操作,讓學生整體感知方法的多樣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數學問題,是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裏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探究。)教師巡視學生操作情況,及時引導需要幫助的小組。

2.展示策略

學生操作完成後,我使用多媒體把學生彙報的結果一一列舉出來。(出示完整的表格是爲了讓學生體會“一一列舉”時的“有序”)。讓學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現重複和遺漏,爲後面的有序列舉教學做好鋪墊。

3.提升策略

這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環節。出示表格,讓學生分析表格中的資訊。這裏老師只是引導,而學生纔是發現這種策略的主體。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設計意圖:利用表格這一步驟既是加深對“一一列舉” 策略的理解,又是對“一一列舉”形式的優化。)

4.比一比優化策略

讓學生在操作,畫圖,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樣化的,但是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適的,達到了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發現規律

透過表格讓學生去發現規律。這裏鼓勵學生多說,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再適時引導。(設計意圖:透過比較讓學生在發現新的知識,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

讓學生自主探究,再請學生到前面彙報講解。(設計意圖:透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進一步感知一一列舉的策略,領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後是鞏固策略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件)

1.這裏再次出示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設計意圖:透過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網站更新,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抽象的問題條理化,把生活的問題數學化,真正達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7.講解科學家歐拉的故事鼓勵學生,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在這問題中學生髮現了正方形,那麼就引導學生髮現當週長一定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設計意圖:透過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全課總結

這裏出示課件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其實策略沒有好壞,關鍵在於運用。找出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纔是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透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回憶總結,提高對有序列舉方法的深刻領會以及應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評課記錄

姜堰區實驗小學三水校區 遊曉暇

秦彩豔:

教者課前準備比較充分,能緊緊圍繞目標,依託教材展開教學。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透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學中,能充分利用例題情境,學生透過擺一擺、圍一圍、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有效手段,發現一一列舉策略的價值,在列舉的過程中能注意不遺漏、不重複。

曹衛琴:

遊老師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中心,始終圍繞問題展開。讓學生結合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再透過不斷的變式練習,引導學生透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等手段,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啓發了學生思維,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似行雲流水,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明顯。

閔愛芳:

這節課的教學效果留給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爲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聽了遊老師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感觸很深。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操作、畫圖和列表來解決問題,對這些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 一一列舉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教者透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找到適合的策略。

周健: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遊老師無論是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踊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梅:

遊老師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是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從已有的資訊中去發現問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所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柵欄圍長方形花圃,有幾種圍法?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爲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遊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透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爲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譚紅海:

這節課,老師注重培養孩子靈活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動手操作,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說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發現問題,並學會用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孫亮:

教師在例1探索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拓展。王大叔決定建造一個新花圃。他選中了一塊長方形土地,面積正好是30平方米。還是用1米長的木條圍花圃,怎樣最節約木條呢?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及時搜尋各種教學資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確在一一列舉時遇到情況複雜的必須先分類,在有序的一一列舉。最後指導學生藉助表格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小結揭示“一一列舉”。這樣學生接受起來順其自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屬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透過這部分的學習,有利於綜合運用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電腦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並藉助生活經驗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但思維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於組合圖形的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爲了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抽象到理性思考,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構建新知。正好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學生不需要電腦操作,所以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能將組合圖形轉化爲簡單的圖形,並透過歸類比較,優化出簡單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2、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性,發展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種能力,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結合具體的例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滲透化繁爲簡,化難爲易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簡、最優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流程:

一、拼一拼,動手操作充分感知,認識組合圖形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基礎,它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應用、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態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認識“組圖圖形”並很好的對後面的知識進行銜接呢?在這方面網友們的建議給了我很大幫助,尤其是木秀於林和輝煌老師,他們希望我採用“直接出示外部輪廓,讓孩子們從資料袋中找基本圖形把它填滿”的方法,其實之前我是不太贊成這樣做的,一方面感覺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同時有侷限孩子思維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採用後發現很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感覺樂趣盎然。這樣就爲後面學習組合圖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分議結合,總結提煉,突出重點

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具體形象開始的,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維特點。在瞭解了什麼是組合圖形的基礎之上,我提出:“這樣的組合圖形面積該如何計算呢?”這一問題,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師下發的題單和圖形學具,透過畫、拼、擺等方式,把組合圖形轉化成以前所學習過的幾個簡單圖形,再透過把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在對組合圖形進行“分分合合”的過程中展現的非常充分。那麼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學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總結出不同的有效的計算方法。(出示課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補法③ 割補法。

前兩種方法學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試講中並沒有出現割補法,要知道這也是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於是我及時調整預設,在後面“做一做”中進行彌補。這個練習很生動形象的展現出割補法的作用和優勢,學生會很自然的往這個方向去思考。透過這樣的講練結合的方式這樣由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體彙報,再到練習補充的形式體現了探究知識的過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優化方法,突破難點

新課程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但多樣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優化的基礎,如何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一個新的生長點。學生動手進行分割、填補方法探究的時候,多數學生都能把它分成兩個基本圖形,有的同學又繼續分成了3個部分。在這個環節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漸漸讓學生體驗、感悟,總結出分成兩個圖形分法比較簡單,且計算步驟少,優越性體現的比較充分,在這種認知過程中揭示了組合圖形的本質;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計算的數據,合情但不合理,這樣仍然不行。深刻體會利用數據時轉化圖形的重要方面,實際上也是以圖形爲載體,對學生所進行的思維訓練。這樣一來學生對於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圖形時要儘量考慮簡便的方法計算,同時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分解。發展學生有效分析數據的能力。

四、練讀結合,鞏固提升素養,拓展心靈視野

在練習中體現基礎、提升、綜合等不同層次,並且在練習過後與孩子一同回顧課後練習題,在總結中讓學生更加宏觀的體會到不同問題要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解決。同時透過介紹兩千年前古代數學家劉徽的相關知識,讓數學彰顯歷史文化。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本節課我着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透過教師的遊戲匯入以及讓學生找實例,使學生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匯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說,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裏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說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說,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小學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透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着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透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說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爲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說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爲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麼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啓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爲什麼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裏?與石塊的體積有什麼關係?④石塊投入水中後,什麼在變?什麼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放入石頭後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說明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①逆方法;②裝滿水。再次鼓勵學生。

5、鞏固練習:由生活中的數學又返回到實際應用。

例:出示小黑板

鐵塊的體積=底面積×高 由此可得到另兩個公式:

底面積=體積÷高 高=體積÷底面積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後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然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7、作業佈置:

P55第1、2題,2題作爲課後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纔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小學數學第十冊《解簡易方程》及練習二十六1~5題。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係,掌握了求未知數x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爲今後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會解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結合教學,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學習態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4、教學重點及難點: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教具:天平一隻,算式卡片若干張,茶葉筒一隻。

二 、說教法學法

(一) 創設情境,自主體驗

本課以遊戲匯入,透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以激趣爲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平衡,自主體驗,積累數學材料,爲更好地引入新課,理解概念作鋪墊。並且無論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平衡現象,還是天平稱東西的實際狀態,都無不放射出科學的光芒,它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興趣的激發,知識的體驗,更有潛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二) 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透過列式觀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較,逐次分類,討論舉例等一系列活動去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使學生把知識探究和能力培養溶爲一體,鍛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同時層層深入的設疑和引導也滲透了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的鼓勵和培養,使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親歷求知的過程,如剝繭抽絲般汲取知識的養分。

(三) 自學思考,獲取新知

在教學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時,透過出示兩道自學思考題

(1)什麼叫方程的解?請舉例說明。

(2)什麼叫解方程?請舉例說明。”改變了以示範、講解爲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透過自學課本,將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轉化爲具體的例子加以闡明,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依賴於直觀這一矛盾。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在教學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檢驗方法時,也採用了讓學生透過自學來掌握檢驗的方法及規範書寫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評價

要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不失爲一條有效途徑。新的教學理念使合作學習的意義更加廣泛,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於相互驗證、集思廣益。師生合作體現在“師導”,尤其在學生思維受阻,關鍵知識點的領會上,在本課中,有多處讓同桌互說互評互查的過程,合作的力量必將促使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也將更好的有利於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爲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爲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年幼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的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爲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着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透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爲主,多媒體爲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透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透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透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着,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裏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透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透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爲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透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爲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三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透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繫,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透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裏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爲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爲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