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

說課稿2.85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構思和見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圓柱的表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五年級學習了長正方體表面積面的旋轉,瞭解了點、線、面之間的關係,和認識了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徵後,安排的一節課,透過讓學生觀察、想象、操作等活動,運用遷移規律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加以應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好這部分內容,爲下節探究圓柱體積降低難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其它幾個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因此它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啓下作用。

2.學情分析:

爲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圓柱體是有一定認識的,70%的學生知道圓柱體的表面積是哪,但是全班只有10%的學生會求圓柱表面積,而且這些孩子都是在外面上過奧數的。由此可見,學生對圓柱的表面積瞭解的比較少,存在一定的困難。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1.經歷圓柱展開與捲成等活動,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並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圓柱表面及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向學生滲透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

4.教學重點:能應用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6.教具準備:每組一套學具(包括能組成圓柱體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多個圓及其他圖形)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所以教給學生會做一道題不如教會他解題的方法,交給他解題的方法不如交給他數學思想。基於這樣的`認識,根據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法,練習法,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概括、討論、歸納、演算、交流等多種活動,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應用計算機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啓發和因材施教,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透過有效的措施,啓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爲讓學生能輕鬆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實驗法、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爲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爲輔,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爲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激趣匯入,初步感受

平面圖形的面積學生已經會求了,而圓柱的側面積是個“曲面”,怎麼樣才能求出這個“曲面”的面積就成了圓柱表面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於是讓圓柱的側面“由曲變直”,使新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起來就成了一個關鍵性問題。

上課伊始,我發給每組學生一份材料袋,並讓他們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學具製作一個圓柱。

這樣一來,把學生理解上的難點“由曲變直”,轉化爲“由直變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由直變曲”會容易的多。透過他們自己製作圓柱,直觀瞭解曲面和平面之間的關係,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着興趣,開始嘗試,興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慾望自然也就強烈了。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核心,也是重點、難點所在,我主要透過三個層次來完成,使學生在小組探究的活動中,歸納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一層次:小組探究,自主發現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想到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捲起來做成圓柱的側面,然後選擇兩個合適的園作爲兩個底,但對於學生能否想到利用平行四邊形做側面,學生的認識可能仍不清楚。因此,在小組探究時,我會到小組中巡視瞭解學生製作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啓發引導,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不僅對圓柱體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也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觀察、概括能力。

第二層次:小組彙報、總結歸納

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分組彙報討論結果,共分三種情況:

分別選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作爲圓柱體側面把它捲成圓筒,再選正好能和圓筒對上的同樣大小的兩個圓。

在學生彙報完後,我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上下兩個底面的圓必須是大小相等的兩個圓?不相等行不行?

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從感官上加深對錶面積的認識,爲總結圓柱表面積公式打下基礎。

最後,我直接提出問題:你會求它的側面積嗎?你是怎麼推匯出來的?這裏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很有可能無從下手去思考,我及時點撥學生引導他們發現長方形的長和寬與用它捲成的圓柱形紙筒的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這樣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動腦思考,不僅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透過老師的點撥,學生能夠找到這兩者的內在關係,學生彙報時,由課件配合,讓學生從視覺上進一步感受到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如果展開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是圓柱的高。如果展開的是正方形正方形旳一個邊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另一個邊長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推匯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就是底面周長×高。這一教學過程學生親自參與新知的形成,真正理解公式的內涵,感受到重新創造數學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本環節,我旨在讓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激勵學生合作交流,操作時間,自主探究。並滲透轉換的數學思想。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的親歷探究實踐中得到了突破。

第三層次:及時鞏固,內化知識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後,讓學生根據材料中給出的資訊,計算本組製作的圓柱體表面積,然後全班交流。因爲學生利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涉及到的資訊比較全面,側面展開圖有長方形,有正方形,還有平行四邊形。這樣就使學生鞏固了對圓柱體表面積的理解。

1、基礎練習,完成課後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專題訓練,生活中圓柱的表面積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並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根據以上內容,我準備在實踐練習中安排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組已知底面半徑、直徑、周長和高求側面積、表面積的對比習題,加深學生對圓柱表面積的理解,提高求表面積的技能。

一道求煙囪圓柱體表面積的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後,追問:爲什麼只求側面積就可以了?

求一個用塑料薄膜覆蓋的蔬菜大棚表面積的習題,追問:爲什麼求完全面圓柱體表面積之後還要除以2。是學生養成靈活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的習慣,培養實際應用的能力。

最後安排的是一個拓展提,針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的,求帽子的表面積。這個表面積是由一個水桶型的圓柱體和一個環形的表面積組成的。把圓柱體表面積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環形面積及組合圖形的知識糅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總結收穫。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穫,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後說板書

爲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既有化曲爲直,轉化的數學思想的滲透,又有圓柱表面積公式這一新知的形成過程。並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板書設計提綱,抓住重點詞和核心句,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清晰易記。

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說課稿2

大家好,我是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秉持着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闡述。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這個幾何體,要求學生認識掌握圓柱的特徵,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學習以長方形和圓的面積爲基礎,又爲後面學習一些其它幾何體作了鋪墊。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老師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同時該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使學生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依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對圓柱體側面計算的積探索,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創新意識。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爲:

重點:掌握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難點:圓柱體側面積公式的推導。

爲了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並遵循着“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本節課我採用情景教學法、啓發法、講授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的進行教學,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我用多媒體直觀展示一盒可比克薯片,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形紙筒外包裝,並順勢提問學生,做這樣的圓柱體至少需要多少紙板?利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事物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引出本節課題。

(二)本着“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理念,帶領學生進入啓發誘導,探索新知環節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前後四人分爲一組,每組發放一個與屏幕上大小一樣的圓柱形紙筒和一把剪刀。

先讓學生思考怎樣求圓柱體側面積?然後引導學生把圓柱形紙筒沿着高剪開,看看變成什麼圖形。提醒學生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我進行巡視,並予以指導。學生彙報交流。並讓大家都舉起自己的小成果展示給大家看。然後用多媒體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形和兩個底面的過程。

接着讓學生思考,剪開後的各部分圖形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讚揚,並完善: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而且又一次用到了“轉化”。

讓學生嘗試着寫出側面積怎樣算?他們會比較容易的寫出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也就是圓的周長乘高。

我緊接着再問學生,圓柱的表面積能求出來了嗎?讓學生先在練習本上寫,然後請同學分享。並歸納: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及我的一系列追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成功掌握了本節重點。

(三)鞏固練習

爲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定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首先,基本練習。計算手中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同位之間,做的慢的要給做的快的捶捶背。

其次,加強練習。用多媒體展示一道應用題,讓學生做一做。

最後,拓展提升題。

(四)小結

讓學生談收穫,我及時評價,共同完善。

然後,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讓學生把今天的收穫帶回家,分享給父母,並與父母一起嘗試着製作一個圓柱體,被計算出其表面積。透過學生與父母一起動手,一方面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家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

(五)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

圓柱的表面積

圓柱的側面積=圓的周長×高

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