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直面風風雨雨說課稿

說課稿1.24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直面風風雨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直面風風雨雨說課稿

一、說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直面風風雨雨》是陝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1課《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怎樣認識自我”和“怎樣完善自我”兩個學年的相關知識,從而爲本學年學習“努力戰勝自我”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本框題一開始就要求九年級學生明白:要戰勝自我,我們必須要直麪人生的風風雨雨。它在第一單元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它承接七、八年級教材的主要內容,同時又是九年級一學年教學的起點,它將爲我們的教學中心—“努力戰勝自我”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框針對當前青少年的耐挫力心理很弱,普遍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加強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是當前的首要問題等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明白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我們必須能夠以一種平常心來接受和對待挫折,不是任何人或社會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同時透過讓學生了解產生挫折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自身遇到的挫折,從而找出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些心理和行爲要求的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初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學習,讓學生懂得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遇到挫折的人,“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過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使學生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種因素,幫助學生學會遇到挫折時,能夠正確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幾個挫折情景的展示,讓學生體會什麼是挫折?並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所遇到的困難、挫折,加深學生對挫折的理解。透過列舉名人、偉人的事蹟,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人生難免有挫折。教會學生分析。透過一些圖片使學生從直觀上認識造成挫折的原因,對自己遇到的挫折能正確找到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當前青少年的耐挫力心理很弱,普遍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加強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是當前的首要問題,讓學生了解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目的是爲了使學生能夠以一種平常心來對接受和對待挫折,不是任何人或社會對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讓學生了解產生挫折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自身遇到的挫折,從而找出有效方法解決或幫助他人解決。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挫折爲什麼是難以避免的”是本框的教學重點。現在的青少年生活條件比較優越,而且在家裏也是倍受寵愛,因此容易造成青少年一些錯誤的認識:人生的旅途會事事順利,暢行無阻。因此這個問題就顯得很重要,講好這個問題也爲後面內容的講解打好了基礎。

“什麼是挫折”是本框的另一個重點。雖然書上對挫折的定義做了確切的解釋,但是挫折是什麼應該讓學生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初一學生心理知識欠缺,因此講解這一問題稍有難度。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塑造人的思想與並以思想指導實踐行動的德育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在思想上感悟知識,更要促使學生在行動上落實所學知識。考慮到當今的學習對象的特點,他們的感性思維能力較強,而理性抽象思維的能力較弱,所以我主要採取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在參與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人生的困難與挫折,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學生的思辯能力。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列舉現實生活中幾個遇到挫折的事例,讓學生分析他們都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或挫折。

2、學生列舉自己現在所面臨的挫折是什麼?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談他們對挫折的理解。

3、利用書上一些名人、偉人的故事和收集的其他事例,使學生分析出在社會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原因。

4、利用一些圖片或錄像,使學生們直觀感受造成挫折的原因,進一步瞭解有些造成挫折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透過自己努力避免的。

五、說學法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有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自主探究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六、說教學過程

出示情境,匯入新課:

(投影):

1、有位學生,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他自己也很喜歡學習。小學老師經常表揚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但上了中學後,他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明顯下滑,考試成績常常排在20名之外,這令他非常惶恐,父母也因他的成績問題常責備他。他漸漸地對各種考試感到害怕。

2、放學了,一個學生常常磨磨蹭蹭不願回家。後來老師一瞭解發現,原來這個學生的父母離婚了,冷冷清清的家庭令他難受。

3、有個女生被同學懷疑偷了錢包,自感委屈難當,百口難辯,結果以自殺來表示自己的清白。

(提問):這三則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略

哪位同學能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挫折一詞的?

(板書):

1、什麼是挫折?

(學生談對挫折的理解)

“挫折”一詞,在我國古代最初是用以表明戰爭中的失利。

(板書):挫折指人們在物質或精神方面的願望,受到阻礙或中斷的狀況。例如農民會遇到自然災害而顆粒無收,工人會因爲企業經營困難而下崗;機關幹部也會面臨精簡機構而裁員,我們青少年也可能會在學習成績、升學考試、同學關係、身體健康等問題遇到挫折。

(提問):是不是隻有平凡的人才會遇到挫折?你能否舉例說明?

(生答):略

順境、成功並不是永遠圍繞在偉人、名人的身旁:孔子從小生活貧寒,但他孜孜不倦地求學,最終成爲著名的教育學家。蒲松齡文采過人,滿腹經綸,但在科舉考試中屢屢落第。面對打擊,他並未悲觀,怨天尤人,而是立志寫一部“孤憤之書“,遂有《聊齋志異》這部流芳百世的佳作。還有屈原、貝多芬、張海迪、鄧小平等偉人,無不是經歷了種種坎坷、磨難和挫折。

(板書):

2、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遇到困難的人,我們節假日說的“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等,都反映出人們的美好祝願。因此,挫折、困難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避免。

(談一談):你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原因是什麼?

(生答):略

從剛纔同學們的談話中可以看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這些因素或不讓這些因素髮生作用,這就決定挫折是難以避免的。

3、造成挫折的因素。

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爲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和學校因素以及個人因素。

(1)自然因素:——洪水、地震、沙漠化等(圖片)。

沙塵暴洪水沖壞德國的鐵路洪水

(錄像)———1998年特大洪水、地震造成的危害。這些自然災害都會給人們帶來不可避免的創傷和挫折。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我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但是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2)社會因素:

圖片:9.11事件、巴以衝突。

9.11事件9.11事件巴以衝突中死去的嬰兒

戰爭給人民、社會、國家帶來的危害相當大,因此和平一直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旋律之一。親人在戰爭中離去,對生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平民在戰爭中受傷,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還有的人是由於受到政治、宗教等社會因素慘遭迫害。大詩人屈原,受到貴族保守集團的反對,改革終遭失敗,被流放到沅湘流域,最後在悲憤憂鬱中自投汨羅江而死。哥白尼、布魯諾爲堅持真理,被教會視爲異端邪說,布魯諾被活活燒死。這些都是社會因素造成的挫折。

(3)家庭和學校因素:包括家庭變故、教育不當,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恐慌和失落。

學生可以談談家庭和學校給自己帶來了哪些挫折和不適?

(學生討論)略。

(4)個人因素:個人因素是指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請同學談一談個人會有哪些因素產生挫折因素?

學生:略

同學們談到了體力、智力、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方面會對個人產生挫折心理,除此之外,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對自己估計不當、期望值過高,意志薄弱,情緒不穩定等也會導致個人的挫折心理。

(小結):透過分析,我們瞭解了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更容易產生挫折心理。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分析出挫折的原因,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面對挫折,經受考驗。

【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反應的社會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因本人學識有限,不當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