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數學說課稿小學模板7篇

說課稿2.09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數學說課稿小學模板7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初步認識過程,但都是直觀的表象的認識。

3、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的聯繫,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學會用圓規畫標準的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點: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會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創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畫圓。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實施教學,那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主動嘗試,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爲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着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透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透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爲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教材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爲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運用於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1—5各數的基數、序數的含義。

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電腦出示"野生動物園"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 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主題圖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1、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 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

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頭大象,那麼,除了大象,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裏、家裏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

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繫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滲透了自然數的計算單位和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寫數是本堂課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件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樣的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力,充分體現新課程的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一理念。

(五)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課講授完以後,出示練習題。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數畫圈、看圖寫數等使學生進一步建立數與形的聯繫,更好的理解和認識1——5各數。

2、最後設計了一些用1表示1個整體的題目,如:1盤香蕉、1串葡萄、1雙襪子等,滲透單位"1"的概念。

五、總結全課

這節課很快就要結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最成功的是什麼?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嘴表達、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課堂上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參與面廣,學得愉快,學習效果好。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37—40頁

教材分析:《銳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把角按大小分爲三類,銳角、直角和鈍角。由於學生已初步認識了角和直角,這節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正確區分銳角和鈍角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好本節課爲以後繼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準備:三角尺、直尺、白紙 、活動小棒、各種有角的彩色圖形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周圍許多物體的表面有各種各樣的角,瞭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會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析各種角。

3、結合生活情景,進行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銳角和鈍角,會用尺子畫出各種角。

4、透過操作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的智力。

設計意圖: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藉助觀察、操作、判斷等學習方式,體驗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小組合作交流,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爲三類,然後分類驗證。並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消化新知。在這其中學生獲取知識,完全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 啓發匯入

1、(出示遊樂場的圖片)談話激趣。

2、觀察圖片,並與同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3、學生彙報引入“角”。

師:這位同學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個角嗎?(課件逐一演示)

4、(點擊,實物去掉、只剩角)師:上學期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關角的知識?(直角、畫角、做角、找角)

5、談話引題。

從學生喜歡又熟悉的遊樂場引人,迅速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一上課就馬上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慾望;透過對角的知識的回憶,引導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動探究 獲得新知

小組討論 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師:請小朋友拿出紙和筆畫一個你喜歡的角。(學生畫,師巡視,把學生畫的不同形狀大小的角貼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師:這麼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點亂,你們能把它們分分類嗎?請四人小組討論: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允許學生對一些不明顯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組彙報結果,並說明分的理由。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二)分類驗證 滲透方法

驗證直角

師:(指直角一類)我們怎樣來驗證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學生上臺驗證,並說出自己是怎樣比的。

3、驗證其它兩類角

師:他說得對嗎?誰還能用這種方法來驗證其他的角嗎?

4、給角取名

設問1:你能給比直角小的角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嗎?

師:小朋友們給它起的名字真好聽!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數學家就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銳角。和老師一起說:銳角 銳角。快找一個銳角,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設問2:你能給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個名字嗎?真不錯,數學家也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鈍角。和老師一起說:鈍角 鈍角。快找到一個鈍角,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5、師:好!那現在誰能完整地說一說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幾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把學生的作品作爲教學素材,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並給足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小組合作,自主探索這些角的分類,透過兩種分法的討論,,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年級數學下冊(銳角和鈍角的認識)說課稿,標籤: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在學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類後,再來分類驗證,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動口一系列活動,獲得新知。特別是給角起名字環節設計,吸引全體學生都來自由想象,輕鬆表達,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

三、實踐運用 深化發展

1、做角 : 請小朋友們快速地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並給身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它是什麼角,好嗎?開始吧!

2、舉例:小朋友們做出了這麼多的角,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也隨處可見,說一說生活當中你在哪也見過這些角?

3、師:其實用我們人體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師:你能發現這個五角星上有幾個角,它們分別是什麼角?你是怎樣判斷出來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

5、畫角:看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可真多呀!剛纔我們認識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還利用自己聰明的大腦、靈巧的小手製做出了許多自己喜歡的角,那如果老師說出一個角,你能在紙上畫出來嗎?

老師說學生畫,然後學生同桌之間互考。(教師巡視,選一些角貼在黑板上)

師:你們喜歡這些角朋友嗎?可是它們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願意幫助它們嗎?(學生練習)

6小小設計(用角或有角的圖形設計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這些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消化知識的重要環節,這幾個活動的設計突出了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學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來人的身上也有角,每個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種角,整個環節輕鬆愉快。如又“小小設師”練習,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新思維。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得愉快嗎?有哪些收穫?

對知識的梳理和情感的體會

教學片段實錄:(“小組討論 合作交流”片段實錄)

師:請小朋友拿出紙和筆畫一個你喜歡的角(學生畫,師巡視,把學生畫的不同形狀大小的角貼在黑板上。)

師:這麼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點亂,你們能把它們分分類嗎?請四人小組討論:說一

說,你是怎樣分的?(允許學生對一些不明顯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組彙報結果。

師: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分的?

小組1:我們分兩類,是直角的一類,不是直角的一類。

小組2:不對。應該分三類。直角的一類,比直角小的一類,比直角大的也一類。

其餘小組:對,我們也分三類。

師微笑:你們都贊同分三類,那分兩類到底有沒有道理?(學生思考)

稍一會兒。

生1:我知道了,分兩類也是有道理的。我們是按角的大小分,他們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兩種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標準不一樣。

師:是呀,很多時候,數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們給角分類一樣,標準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的設計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使整個教學過程組織有序、情趣並生,學生學得輕鬆、紮實、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本節課,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上離我們的學生較遠的素材變爲學生非常熟悉的遊樂場所圖片出現,學生果然興致極高,立即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使本節課的教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新知探究環節中,我創造性地把學生的作品作爲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全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創設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地爲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讓學生小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並說一說你是怎麼什麼分?再在分的基礎上分類驗證。特別是剛纔有幾個角用眼睛觀察有爭議的,透過親手驗證,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讓它們歸隊。透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也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乃至將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說教材

圓錐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的。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繫、提高几何知識掌握水平,爲學習初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透過動手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爲主,採用情境教學法,先透過情境感知並進行猜想,再透過操作驗證,從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三、說學法

本節課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爲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說教學流程

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動手操作、觀察猜想、實驗求證、討論歸納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的直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接着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很多學生都想知道沙堆的體積有多大,從而匯出課題“圓錐的體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

2、探索實驗,得出結論

A、動手操作

把一個圓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點,讓學生觀察削成的圓錐體與原來的圓柱體有什麼關係.要求先標出上底的圓心點,不改孌下底面,注意安全。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B、觀察猜想

觀察、比較圓柱體與圓錐體。

突破知識點(1)“等底等高”;讓學生猜測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係。

突破知識點(2)圓錐體積比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2、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設想求圓錐體積的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討論,給學生提供了聯想和交流的`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C、實驗求證

學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用天平稱圓錐體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木料的質量;

(2)把圓錐體浸裝有水的圓柱形水槽裏量、算出體積;

(3)用裝沙或裝水的方法進行實驗。這樣的設計,由教師操作演示變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透過學生演示、交流、討論,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的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圓錐體積等於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

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設想、探索、實驗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1)以練習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透過這道練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2)基礎練習:求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底面面積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徑是4釐米,高是21釐米。

底面直徑是6分米,高是6分米。

這道題是培養學生聯

系舊知靈活計算的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出示例2。

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透過這道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4)操作練習。

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穫,並在課後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是《》。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後反思第幾個方面來闡述。理論依據將貫穿於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 年級 冊第 單元第 課,在學生學習了之後,進而發展爲對 (觀察、學習、研究)的課。《 》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 ,讓學生透過認識 的慨念。透過這一課的學習爲今後學習提供感性認識和理性基礎。

二、說學情

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比試驗的方法學生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試驗,尤其對試驗的細節還是有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本單元的教學特點以及教材的編排,並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識結構和心理特徵,這節課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作出假設性解釋。

2、透過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科學猜想意識,培養科學探究興趣。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有共性、重要價值的內容)

難點:(不易理解抽象複雜的內容)

五、教法和學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

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

一個系統模式。

1、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目標去創設疑問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實驗並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後歸納總結應用。

2、而互動式教學法體現在整節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資訊”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於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課還採用了複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

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並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最大程度的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利用以下材料輔助教學。

小組器材

演示器材

七、 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聯繫生活,激趣匯入

衆所周知,新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爲課

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提出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練習選用學生一方面進行知識回顧,另一方面進行思維發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被老師帶入了新課的教學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實驗設計,探究科學概念按照課本從學生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學習,而後介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__________與社會的關係、體驗__________科學的發展。

實驗一:

1、教師提出如何解決問題 學生答:(實驗)

2、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隨機點撥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及要求:

4、反覆做幾次。

5、分發記錄單小組交流。

實驗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學概念

實驗後,我留出充分的時間,及時的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抽查學生,講述他們思路和答案,從而使我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之後我再對習題進行詳細講解,並適當引申題目, 設計一些富有啓發性的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迴歸生活,應用科學概念

[設計意圖: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後轉化爲技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六)、課堂小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要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因此在本節課前及課程教學完成之後,讓學生自已來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首先是我向大家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爲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七)、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我佈置如下作業:

(八)、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課我採用了知識網絡式板書,把黑板分爲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把知識的推導過程寫在中間,實例應用寫在右邊。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經”。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意味着要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

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裏,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纔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

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

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

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總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能使自己建立現代的教學理念,將新的教學理念轉化爲自身的行爲,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樑,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上是我對《 》這節課的說課。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教材內容包括直線、線段、射線和角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

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時,已會直觀描述它們的特點。本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有限”到“無限”,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和射線,掌握角的概念。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認識射線;知道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認識角和角的符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比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對比、綜合、記憶及動手協作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教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射線,知道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別和聯繫;在射線概念的基礎上說明角的概念,滲透運動的觀點。

2、難點:角的形成。

學生準備:活動角、一副三角尺。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爲主,輔以談話啓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說教學程序:

1、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透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透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2、巧妙運用多媒體,變抽象爲直觀,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初步認識角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閃動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說教學程序

一、評價欣賞線條美

1、同學們,你覺得今天老師穿的衣服怎麼樣?漂亮在哪裏?

2、人們用線條創造了美,給大家以美的享受,你們有興趣走進線的王國,去研究有關於線的數學問題嗎?

(分析:教師創設學生喜歡的線條情景圖,引出了直線概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識射線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寶貝,想知道是什麼嗎?(出示手電筒)

你用數學的眼光看它是一條什麼線?

你能把這條線段畫下來嗎?

介紹一下線段。

2、開啟手電筒,請看,這線穿過窗戶、透過雲層、射向宇宙……

張開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這是一條什麼樣的線嗎?

你能把他畫下來嗎?(指名畫出不同的)

你覺得誰畫的比較合理,爲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到過這種線嗎?

我們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線叫———————射線。

三、認識直線

老師這裏還有一個寶貝,想知道是什麼嗎?(另一把手電)

你猜猜老師會怎麼玩這兩個寶貝?能玩出什麼來?

1、拼、開啟成一直線,有什麼想說的嗎?(兩端無限延長)

2、你能畫下來嗎?

3、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三種線,你能用動作和語言相結合把他們表示出來嗎?大家一起來做一做。

4、在你看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中有沒有象直線這樣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情況?

四、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的關係

1、看黑板上的圖說一說,射線、直線是怎樣得到的?

2、線段和直線有什麼關係?(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3、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板書:

圖形名稱

相同點

不同點

線段

都是

直的

2個端點

有限長

射線

1個端點

無限長

直線

沒有端點

無限長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獨立判斷,並說明理由

5、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1)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經過一點能畫幾條直線呢?

學生動手操作。說明: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2那麼經過兩點能畫幾條直線呢?

學生動手操作。說明:過兩點只可以畫出一條直線。

(3)開啟書16頁,瞭解這個知識的實用性,並指名說說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表象積累,而且進一步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6、完成想一想

(1)學生獨立觀察圖並小組交流:哪條最短?你還能想像出連結A、B兩點的其他線嗎?那些線與線段AB相比,長度怎樣?

(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兩點中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間的距離。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2)集體交流

五、認識角

老師還要玩這兩個手電筒,你再猜猜老師還會玩出什麼?

1、拼成角。開啟電筒。

2、你想象得出這個圖形嗎?(板書: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角的知識。

3、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畫角:先點一個點,再從這一點出發引出兩條射線。4、角是怎樣組成的?

5、畫角時應該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教師演示

6、學生練習畫角(指導學生畫不同方向的角)

7、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

8、角的兩邊可以延長嗎?爲什麼?角的大小改變了嗎?

9、教師說明角的符號的寫法。

10、學生練習書寫。

(三)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小組交流。

(分析:教師先讓學生透過製作活動角判斷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然後製造認知衝突,想辦法比較兩個大小不明顯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較方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了新的比較方法。最後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長方行去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透過設計讓學生在身體上找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了高潮。)

四、課堂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2、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師: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由這4個數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

師:還記得化簡比的方法嗎?

(1)整數比化簡,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2)小數比化簡,一般是把前項、後項的小數點向右移動相同的位數(位數不夠補零),使它成爲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3)分數比化簡,一般先把比的前項、後項同時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使它成爲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求出比值後再寫成比的形式.

【設計意圖】:複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的內容及要求去整理,透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資訊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應用反思 ,鞏固拓展

1、98頁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交流你有什麼發現?

生:用1:4表示鹽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

師:在解決問題時,有時用比可以去win給出的表示數量關係,使解決問題變得比較簡單。

2、第4題: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完成,交流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讓學生把課前整理的容易出錯的題目或不明白的題目進行交流、講解。

4、學生在答題紙上答題,教師巡視,然後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相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結合平日出現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從學數學到用數學的過程,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有價值的數學”的重要性,在學生了解生活,運用數學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總結提升,自主建構: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整理複習你學會了什麼樣的複習方法?今後打算怎樣複習?希望同學們在今後整理複習中要善於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藉助於簡單的圖形、表格等手段,把聯繫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巧妙地串聯起來,並進行對比形成知識網絡,使得整理複習更加完整,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