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錦集5篇

說課稿2.29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說課稿錦集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銳角和鈍角》。

這堂課要求學生判斷一個角是銳角還是鈍角,是在二年級上冊中學會了如何辨認直角,並在判斷直角中滲透了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所用方法與上學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來比較的。但比較的重點不同,前者是判斷角是否是直角,後者是看一個角比直角大還是小。

二、說教學目標

l知識和技能: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口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l

過程和方法:透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l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透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鈍角。知道銳角、鈍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能辨認銳角、鈍角。

三、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創設情境,設計了生動有趣的簡筆畫,讓學生在圖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透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爲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CAI課件,銳角、鈍角、直角各一個。

2.學具準備:透明膠片若干,小棒若干,簡筆畫紙若干,活動角若干

五、總體設計和說明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情境匯入,複習鋪墊。(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4)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一幅人物簡筆畫爲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複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爲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部分內容裏,我分了兩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擺角、分類,產生銳角和鈍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繫,引導學生運用小棒在透明膠片上擺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並給角分成幾類。同時,透過讓學生說說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銳角、鈍角的方法,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其次,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銳角和鈍角特徵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再及時地進行鞏固,說說人物簡筆畫中找出的角哪些是銳角,哪些是鈍角。

第二步驟是建立三種角的關係。

爲了理清銳角、直角、鈍角的關係,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先擺銳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係,進一步加深對三種角的認識。再透過閉上眼睛想特徵,讓學生建立三種角的模型。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願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層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做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徵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說、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爲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角的產生,透過銳角、鈍角的形成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爲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銳角、鈍角的概念。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裏我主要設計了三項練習:1:畫角2:展示角。3:找角。

1、讓學生利用三角板或直尺在紙上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正確的畫角的方法和驗證各類角的方法。同時也討論得出畫銳角的多種方法。

2、角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來。在這項練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要求學生在小組裏透過討論,各自運用不同的材料展示一個角,並讓學生說說運用什麼材料以怎樣的方式展示了怎樣一個角。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3、首先透過看圖,找出生活實物中的角。再透過思維拓展,讓學生說說自己生活中還發現了哪些角。這樣就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當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說出很多生活中各類角時,教師不立即給予回答,而讓學生思考、說說解決的辦法,使其懂得要走進生活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這樣的練習設計,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說說在這這堂課裏學會了什麼,是透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六、說板書設計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直角,讓學生可以聯繫舊知來探究新知。然後透過板示銳角和鈍角,加深學生對銳角、鈍角特徵的認識,便於學生辨別。這樣板書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銳角和鈍角

銳角直角鈍角

七、說誘思探究及新課改的體現

本課的教學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用激趣法從而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發現、探索,教師只起了橋樑的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成功的主宰了課堂。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226;數學(二年級下冊)》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2.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透過看、說、擺、分、畫、互問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並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透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區分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特徵。

【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CAI課件,銳角、鈍角、直角各一個。

2.學具準備:透明膠片若干,小棒若干,簡筆畫紙若干,活動角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複習鋪墊

1.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1)出示情景圖。

根據地區特色,將主題圖改編爲南昌市新八一大橋(懸浮式斜拉橋)圖。

(2)引導學生在情景圖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幾何圖形的美)。隨着學生的發言,從圖中抽象出各種角,並藉助三角板判斷:標杆與橋面形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2.回顧角的特點。

集體交流:關於角,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活動感知,認識銳角和鈍角

1.擺一擺。

(1)明確活動要求:4個人爲一小組,根據角的特點共同擺出10個你喜歡的,而且大小不同的角。

(2)交待活動方法:用透明膠片作爲底板,用小棒表示角的兩條邊,粘在透明膠片上,每張膠片上只能擺放一個角。

(3)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教師參與合作,並給予適當的指導、糾正。

2.分一分。

(1)在分類之前,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商量分類方法,在小組內得出統一的分類標準。

(2)以小組爲單位,按照商量好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

(3)反饋各小組的分類情況,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類結果。

①根據是不是直角分爲兩類。

②按照角的大小分爲三類:直角爲一類,比直角大的爲一類,比直角小的爲一類。

(4)引導全班學生以討論、答辯的形式着重分析第二種分類方法(按照角的大小分類)。

①在展示平臺上展示分類結果,並把是這樣分類的學生請到前面來介紹怎樣分類的。

②組織其他學生根據分類的結果提出相關問題,並有序地解決。(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適時進行補充、整理、引申。)

例如:怎樣驗證這些角是直角?

A.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來驗證。

B.組織學生進行現場驗證,如發現錯誤給予糾正。

C.討論: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驗證嗎?

得出:能用眼睛判斷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驗證,如果一眼看不出來,就需要用三角板來驗證。

(5)得出名稱。

①師:像你們這樣根據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類:以直角爲標準,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銳角;而像這樣的角,叫做鈍角,鈍角是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新八一大橋的情景圖,學生以搶答的形式,辨認抽象出的三個角,說出它們的名稱。

3.感知銳角、直角、鈍角三者之間的關係。每個學生用活動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銳角,同時交流是怎樣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張口變小就是銳角。用同樣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鈍角,得出:把直角的張口變大,就是鈍角。

4.閉眼想銳角、直角、鈍角的特徵,可以用喜歡的方式比畫,以建立三種角的模型。

5.揭示課題:銳角和鈍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實物中找出各種角。

(1)課件出示四種實物──背心、單槓、人字梯和剪刀(見練習九第1題),小組內交流以上實物中分別有哪些角。

(2)自由選擇最有把握的物體來彙報。根據學生髮言,用課件抽象出各個角給予反饋。在辨認中,學生較易把第二幅單槓圖沙坑中的一個角判斷爲鈍角,教師應給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藉助多媒體來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2.在視圖中判斷各種角。

(1)課件出示練習九的第2題。

(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與有困難或有質疑的學生進行個別交流。

(3)集體反饋。請個別學生到電腦前,用鼠標拖動角放到適當的位置上來表示連線的結果,其他學生用掌聲表示自己的評價。

3.畫銳角和鈍角。

(1)請學生選擇一些自認爲有用的工具,分別在畫紙上畫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2)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並請學生演示選擇的工具和畫的過程以及方法。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A.選擇直尺,根據銳角和鈍角的特點直接畫。

B.選擇三角板上已有的銳角,描邊畫。

C.選擇實物上(或活動角)的銳角和鈍角,描邊畫。

D.用兩塊(或多塊)三角板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鈍角,描邊畫。

《銳角和鈍角》教學反思

一、讓學生在有趣的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銳角和鈍角的概念

活動化、個性化是課堂發展的重要趨勢。爲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做數學,演繹數學,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把練習九的第2題的一個直角設計爲學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來的'直角。有的學生說直角,有的學生說鈍角,產生爭辯。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進行判斷的方法,在矛盾衝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難點。然後透過信封中的圖形(圓、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讓學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學生小組活動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興趣盎然,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後讓學生變活動的角,等等。

二、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相互評價、共同發展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在找銳角和鈍角畫角數角變角的多層次學習活動中,每一環節都有學生對同伴的質疑與幫助。例如:我覺得他們都做對了!我認爲他銳角畫得比較好,鈍角有點像直角,建議以後畫鈍角,要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學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學生也能熱情地給予肯定。在自我評價中,有的學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現,有的學生謙虛地對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質疑環節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欣賞、互相評價、相互幫助和自我評價、自我激勵,使學生既學會了學習又學會了做人,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說課稿 篇2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上午好,我是語文七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曆》(板書:課題、作者)。

一、 《日曆 》是當代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散文,文章由我們的日常所見的事物寫起,有小見大,透過前半部分寫翻日曆時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快活,後半部分引出對歲月匆匆的感慨,揭示了人要充實自己的人生日曆,寫出對生命、時間的感悟,這些感悟和態度凝聚在作者富有智慧,簡潔明快的格言式句子中,作爲初中教材,它被編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該單元的主題詞是“生之機趣”。 咱們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已經經過四五年系統的閱讀訓練,具有相當的閱讀能力,而浮躁和不求甚解的不足又廣泛存在。綜合以上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情感需求,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應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梳理文章脈路,品味哲理式句子的含義,理解文章用可感的具體事物來表現抽象意義的巧妙的構思;依據課文,延伸閱讀,進行寫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反覆的閱讀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中體會作者將具體事物表現抽象化意義的巧妙構思,在討論和交流中品味哲理式的語言,運用到自己以後的寫作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入體會作者藉助日曆抒寫表達感知生命、珍惜時間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教學重點是:透過閱讀梳理文章的脈路;整體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構思,難點是:品味哲理式的語句,進行片段寫作;強化學生的時間與生命的意識

二、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本節課我準備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和探究法;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比較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導語是:同學們,你們見過日曆嗎?相信很多東西都見過,下面有哪位同學願意給我們分享一下日曆在他心目中的作用啊?在我心中,日曆就是一個計時器,他把原本沒有記號的日子變成了一張張帶有數字的紙,看着他是那麼多,又是那麼小,少的用手一扯,今天就會成爲過去,下面一起學習一下馮驥才先生的這篇《日曆》,體會一下作者是如何寫日曆,如何表達自己感悟和思想的 第二環節: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解決生字詞,消除閱讀障礙;請同學聽讀課文,邊聽邊畫出文章段落中的關鍵詞句,理解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題解作者的巧妙構思,同時歸納文章脈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以多媒體出示若干問題,請學生先默讀課文後在分組討論。(作者是如何從日曆談到時間和生命的等問題)問題的設定需要一脈相承,從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

獲得思想啓迪,帶着問題從而深刻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和語言特點,標記文章富有哲理的語句,爲以後的寫作積累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詩人海子曾經寫過一遍關於時間的文章《關於時間》(或者朱自清的《匆匆》)請同學們課下透過閱讀比較,感受一下,同樣是寫時間,兩篇有什麼不同之處,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同時突出重點,透過本文優美的語言和藝術手法總結出在描寫景物需要細心觀察,寫景時把自己的心放進去;課後作業方面,請學生針對平常的熟悉的景或者物,做一篇小作文,要求語言優美,描寫細緻,情感深入,字數300字左右。

四、 板書設計:

日曆

馮驥才

語言平實,通俗易懂,說理深刻

日曆生命、時間

多種修辭,生動形象,感染力強

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遵循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的原則。

以上,是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8分鐘可以講完,錄下來之後聽的感覺很呆板,感覺前面內容繁瑣)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犟龜》,我將從以下四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 說教材

1、 說體系。《犟龜》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

本課是學生升初一之後接觸到的第一篇童話,第一課時簡介了童話特點,引導學生默續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情節。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反覆品味課文,進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探討和主題的爭論,最後進行拓展創新練習,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2、 說教學目標。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新課改語文第一冊的要求,結合《犟龜》一文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實際,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指導學生品味、感悟課文。(2)發展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與方法目標:(1)回顧課文、師生到互動,,設疑解疑、感悟課文、發散思維、想象創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道德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做任何事情,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心,還要有勇氣戰勝各種困難。

3、 說教材處理。本文是一篇童話,因此品味、感悟課文是閱續的重點,在品味、感悟的基礎上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探討和主題的理解,進而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 說教法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質穎、探究、互相對同學提出的有價值問題進行歸納、補充,在教學時,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討論法,師生互動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了本節課的知識。

三、 說學法

教是爲了不須教。在教學中我着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中也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合作分角色讀對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後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在自主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對有爭議的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敏銳的思維能力,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我還設計了兩個拓展創新題,讓同學們自由想象,開闊思維的視野。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說課型和結構設計

課型:"續、議、練"式

結構設計:組織教學--匯入--研討--小結--拓展練習--作業。

1、組織教學:教師用目光巡視課堂,穩定學生情緒,然後師生問好。

2、匯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童話的特點,同學們也知道了小烏龜歷盡千辛萬苦去參加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婚禮,那麼它的理想實現了嗎?它算個成功者嗎?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來共同學習德國當代兒童文學家米切爾﹒恩德的《犟龜》。目的是透過設疑,激發本節課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3、研討:結合上節課學生質疑,確定思考題:

① 小烏龜並未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算不算個勝利者?

② 歸納主題

③ 獅王二十八世已經戰死,沒有舉行婚禮,怎麼會有獅王二十九世?

4、小結:這節課我們深入分析了課文的內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心,而且還要有勇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

5、拓展練習:

給出兩個童話的開頭,續寫後面的內容,要求大膽想象,合理創新。目的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及想象力和創新力。

6、作業:將續寫練習寫在小作文字上,不少於200字。

(二) 說練習和作業設計

童話就是透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初一學生正是愛幻想、想象的年齡,設計這兩個續寫練習,正是培養他們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在創新中有合作意識,學以致用,寓教於樂。

說課稿 篇4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巧用word的郵件合併功能》,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的預測等五方面來進行本次說課。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簡介

郵件合併功能是人教版初中資訊技術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郵件合併是OFFICE的一個綜合應用;可以進行批量打印信函、信封、、成績單、錄取通知書;它可以透過word的【工具】裏的【信函與郵件】下的【合併郵件】來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節課的內容充分的體現了“從生活走向資訊技術,從資訊技術走向生活”,“學以致用”的新的教學理念。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瞭解word20xx文檔的郵件合併的用途,掌握word20xx文檔中郵件合併的基本功能。

2. 過程與方法

瞭解word20xx文檔的郵件合併的實現過程,掌握郵件合併中的主文檔、數據源等組件的概念。

集體參與,共同親歷資訊技術過程。

3. 情感與價值觀

學生使用網絡資源來輔助學習,培養自學習慣及小組協作能力;

學會欣賞和評價他人的作品;

(三) 教學的重難點

理解和使用“郵件合併”功能

二、 說學情

在這堂課之前,學生們已經上過本冊課本的第二節內容《無處不在的模板》,在這個第二節內容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怎麼樣製作明信片模板。因此,在這堂課中可以直接利用上節課創建的明信片模板進行課程的匯入,而且在這個單元的前兩節課中學生們對word這個工具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從學生們的知識水平出發,這堂課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講,知識理解上應該問題不大。符合學生們的認識特性,引入課題更加自然。

另外這節課的實用性非常強,可以引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有利於課程的學習,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可以適當增加學生們的自主探究,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創新意識。

三、 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新課匯入法

新課匯入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便於聯絡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也可以激發教師自身的教學激情。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現階段最常使用的教學法之一,資訊技術教學以應用爲主,開放性任務驅動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精神,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示範教學法

教師直接進行演示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關注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有利於教師主導,學習過程可控性好,學習效率高。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的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法

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探究學習法

科學探研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我在這裏透過現實情境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問題、猜想、設計方案、動手製作、得出結論等都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爲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本節課討論與評價作品時,需要羣策羣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同時透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四、 說教學過程

(一) 新課匯入(3分鐘)

創設情境:聖誕節給朋友們送賀卡、舉辦晚會發放邀請函爲例,引出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需要處理的檔案主要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具體數據有變化。例如學生的錄取通知書、成績單、獲獎證書等等,引出課題。

(二) 提出課題,出示板書(1分鐘)

板書:巧用word的郵件合併功能

(三) 明確問題(1分鐘)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複勞動。如何才能快速的製作出200多張晚會邀請函?

(四) 學生自主學習(10分鐘)

透過網上搜尋,先自學“word20xx郵件合併”相關知識,理解什麼是“郵件合併”,它有哪些功能?然後嘗試利用網上資源,去完成任務一:晚會邀請函

(五) 教師總結、講授(15分鐘)

總結學生的活動,然後講授“郵件合併”的相關知識以及應該如何操作。

(六) 學生拓展任務二(10分鐘)

處理成績單。此爲拓展任務,要先正確完成任務一再做,同時此任務可以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交流操作經驗。

(七) 課堂小結(5分鐘)

“郵件合併”是word的一項進階功能,學好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郵件合併還有更豐富的功能,比如信封的製作、獎狀的打印等等。而且郵件合併除了可以使用由excel工作簿創建的數據源之外,可以利用的數據非常多,像word、access數據庫等檔案內容都可以作爲郵件合併的數據源。

(八) 說教學效果的預測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與協作學習能力,透過學習和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本節課採用了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協作、教師講授等方法,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從獨立思考到小組協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資訊的處理能力,培養了學生資訊素養。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認識周長》第1課時。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學生以後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也是幾何知識的重要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結合課件,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

教學難點: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學生對於周長的認識只有初步的體驗,具體周長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 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怎樣合理利用資源,來建立學生對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我的挑戰。

三、 說教法、學法

學法:1、觀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

教法:創設情境、質疑引導、注重實踐。

四、說教學資源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體現這一新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運用知識,深化認識——課堂總結,拓展延伸”這四個環節進行教學。教學基本程序如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一位老朋友,你們看,是誰?(課件演示:小螞蟻爬過樹葉一週的動畫情節)

2、引導觀察,建立認知:(指着畫面上小螞蟻走過的路線)仔細觀察,小螞蟻在幹嘛?它是沿着怎樣的路線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們把樹葉一週的長度叫做樹葉的周長。讓我們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課件)

(設計說明:從學生喜歡的小動畫入手,利用課件演示,出示小螞蟻爬過樹葉的動畫情節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讓學生透過觀察,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課件中的圖片)你能找出鐘面、游泳池、籃球場、花園的周長嗎?

生一邊說一邊比劃它們的周長(重點突出從起點又回到起點)。

(設計說明:此環節在學生邊說邊比劃的同時運用課件相機地演示出物體的周長,並且閃爍一次,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幫助學生形成 “周長”的空間概念。)

2、進一步感知、完善周長的含義。

(1)(用課件出示幾組圖形)仔細比較,誰的周長長一些?

(最後出示一個封閉的和一個不封閉的圖形)比一比?

此時,學生有的認爲那個封閉的圖形的周長比較長,師用課件操作,將那個未封閉的圖形繼續擴大,生都看傻眼了,馬上意識到一定要是封閉圖形,纔會有周長。

揭示: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它的周長。

(設計說明:此處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讓學生用最直觀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個圖形沒有封閉,就不能確定它的周長,從而進一步完善周長的概念,此處成功地運用課件解決了這一難點。)

(2)(出示課件中的多個圖形)下列圖形哪些有周長,哪些沒有?

(此處根據學生回答運用課件相機給予判斷,讓學生更清楚、更明瞭)

(3)聯繫生活找一找,並和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

你能找到我們身邊物體或圖形有周長嗎?生彙報並比劃。

(設計說明:透過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爲求周長作了鋪墊。)

3、合作探索計算周長的方法。(從比較周長的長短入手)

(1)目測。從生剛剛找出的周長中,師隨機提問,黑板的周長和文具盒的周長哪個長?你是怎樣進行比較的?

(2)猜測。(出示課件)這幾個圖形中你認爲哪個周長長?

(設計說明: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自主探索求長方形、樹葉、正方形、三角形周長的方法的強烈願望。)

(2)意見不一,怎麼辦?同學們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怎樣來驗證?引導學生得出:需要實際測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邊的工具以及老師提供的工具,你能測量出這些物體的周長嗎?(課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組活動,實踐操作。

(4)反饋交流:

A、直接測量:生說說是平面圖形的周長是怎樣測量的。

引導小結:計算一個平面圖形的周長,要分別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測量的結果相加。

(設計說明:透過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加強對周長含義的認識。)

B、化曲爲直:說說樹葉的周長是怎樣測量的。

引導生說出繩測法(師用課件演示。)

(5)歸納:剛纔我們透過量、算、滾、圍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體表面的周長。

4、小結: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

(設計說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透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並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曲線圖形的周長是學生最難以掌握的,如何去測量,方法是怎樣的,如果光是口說,學生無法理解,所以此處,用課件展示瞭如果用繩測法來量曲線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變曲爲直”的這個過程,成功地突破了這一難點。)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算一算廣告牌需要多長的彩燈。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再彙報。

2、小花園圍上柵欄,30米夠嗎?(課件出示柵欄圖片)

仔細觀察,你瞭解到哪些資訊?這裏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識嗎?

學生分析題意,列式解答。

(設計說明:如今的孩子,也許見過柵欄,但是對柵欄這個詞比較陌生,圍柵欄又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此處用課件讓學生把已有的經驗基礎與生活掛上鉤,很快讓學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柵欄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長。)

(四)知識昇華,拓展延伸

1、在學校的金秋體育節上,彩旗隊策劃了兩條路線,你覺得哪條路線長?爲什麼?(課件出示彩旗隊路線圖)

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交流,部分學生還心存疑問:真的是這樣嗎?(這時師用課件演示兩條路線。)

(設計說明:此處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個班的孩子的思維不可能齊步走,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所以師用課件將彩旗隊的這兩條路線一一展示,這樣就一目瞭然了。)

2、想一想,計算圖形的周長,至少需要測量幾條邊?(課件出示)

(設計說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斷,再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在班級發言時,教師藉助多媒體展示平移邊線的過程,直觀地感受平移的數學思想,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實踐活動:兩人合作測量腰圍、頭圍、胸圍

(設計說明: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從計算教室的周長到解決實際問題柵欄的長度,再結合學校的“金秋體育節”拓展到彩旗隊中的問題以及在圖形中體驗周長與平移的關係,最後還是迴歸到生活中,測量和比較腰圍、頭圍、胸圍既是對周長概念的鞏固,讓學生在“玩”中用所學的周長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裏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說的?

六、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很簡單,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七、說教學反思

縱觀整堂課,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主動參與爲前提,自主學習爲途徑,合作學習爲形式,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旨在突出以下幾點:

一、運用生動的情境,理解周長。

二、讓兒童在生動具體的現實情境中感知周長,形成概念。

三、讓兒童在優化的活動情境中積極探究,合作交流。

四、縱觀整節課,還是留下了遺憾,小組合作,如何有效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標籤:錦集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