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麻雀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說課稿2.3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麻雀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麻雀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麻雀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麻雀》是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童話世界”中的第一課,講訴了一隻還不會飛的麻雀,不聽媽媽勸告,掉在窩外,險些被大花貓吃掉,麻雀媽媽奮不顧身的用身體保護了孩子,自己卻被咬掉尾巴的故事。

根據新課標對第三學段(5~6年級)的目標要求和本課的內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從從麻雀的成長過程中,吸取成長經驗,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對母子。

2.學生透過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學生能夠理解課文並抓住重點句子,瞭解其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正確認識這對母子。而怎樣使學生能夠“把握重點句子,全面、正確地認識這對母子”,則可能是教學中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童話故事深受孩子們喜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主要透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角色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透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讓語文課堂的教學真正變成學生的課堂。

三、說教學過程

首先,談話匯入,設定情景,將學生引入角色中,透過扮演故事人物,分角色對話,正確認識這對母子。

我設定的第二個環節是品讀重點段落,瞭解母愛的偉大和故事給我們的啓迪。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透過要求學生對15.16段中麻雀媽媽救孩子時的動作,神態,語氣的重點品讀,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透過對小普季克獲救的反思,對他獲救後矛盾心理的探索,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聽勸告是要吃虧的:小孩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長出真本事”這一成長經驗。

最後,拓展延伸,讓學生試着想像寫作,經歷了這次事件,小普季克和媽媽開始了怎樣的教育和學習,既加深了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也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寫作力。

一. 談話匯入

在一家屋檐下,住着一對麻雀母子,麻雀叫普季克,特別喜歡聊天,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第一課《麻雀》認識這對麻雀母子。(板書課題)

二、以讀代講,體會人物特點

1、請大家默讀第1—13自然段,找一找,麻雀母子在聊些什麼呢?

學生彙報:麻雀對外面很好奇,問了媽媽很多問題。可是又不相信媽媽的解釋。

2、指名學生朗讀麻雀媽媽的話,引導學生從中體會:從媽媽的話中,你覺得麻雀媽媽是個怎樣的媽媽?

3、指名學生朗讀普季克的話。(同學們邊默默的跟讀,邊聽邊想,普季克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啊!)——天真,幼稚,充滿了好奇心,樣樣都愛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釋。

4、分角色朗讀。(同桌)讀出媽媽對孩子的關愛,讀出小普季克的天真和幼稚。

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過渡)這樣一個天真任性的麻雀,不相信媽媽的話,大家覺得,以後他可是要怎樣啊——要吃虧的。

三,品讀重點段落,體會母愛偉大。

師:這不,一天小普季克在窩邊手舞足蹈,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大花貓還正好蹲在那裏,這可怎麼辦啊!麻雀媽媽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默讀14—18自然段。

(一)抓住麻雀媽媽的動作感受母愛。

1、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麻雀媽媽的句子。

2、指名學生讀句子。

3、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麻雀媽媽動作的詞語。思考:你從麻雀媽媽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麼?——勇敢 奮不顧身 愛麻雀勝過了愛自己

4、讓我們帶着這種體驗,再讀讀15段,讀出麻雀媽媽的勇敢,堅定。

5、在讀的過程中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

6、師激情: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麻雀媽媽挺身而出,用自己渺小的身體擋住了大花貓,保護自己的孩子。這種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此時此刻,你想對老麻雀說些什麼呢?

7、(過渡)還能從哪裏感受到這種母愛

(二)抓麻雀媽媽的神態、語言來體會母愛。

學生回答後,順勢帶出16自然段。

1、在乎 歡天喜地”——麻雀媽媽一心想着孩子,對自己的傷一點也不放在心上。

“怎麼樣 怎麼樣”——體會麻雀媽媽對孩子關心很急切

2、指導學生讀出麻雀媽媽心情的急切和歡喜。

四,品讀句子,體會普季克的成長。

“嗯,沒什麼!”“總得一樣一樣學嘛!”

1、想一想,小普季克爲什麼沒有受傷呢?

一是依靠媽媽的幫助 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只有在實踐中自己努力,才能掌握真本領)

2、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成長的經歷和普季克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

3、普季克說“總得一樣一樣學嘛!”

一樣一樣指的是什麼啊?——學飛 學找食物 學很多知識小普季克學會了什麼?——學會飛了 也學會了要聽大人的話(因爲小孩子不聽勸告總是要吃虧的)

4、經歷了這件事,普季克爲會飛而感到高興,爲媽媽受傷感到內疚難過。如果你就是普季克,你想對媽媽說什麼話啊:

——媽媽對不起,我不該不聽你的話,害你受傷我好難過

——媽媽,你瞧,我會飛了,我長大了。

——媽媽,以後你多教我一點本領吧!這樣我就能保護自己了。

5、透過小普季克的經歷,同學們也學會了點什麼呢?——總結感悟 (要聽勸告,要自己努力學習新本領)

麻雀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童話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爲基礎,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

《麻雀》它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故事圍繞“愛唱歌的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着孩子,透過簡單重複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爲內化的行爲,讓幼兒透過活動理解要關心別人,個人的行爲不要影響別人,培養幼兒初步的關心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理念,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2、在情感體驗中,感受小動物間的關愛之情。

三、說重、難點:

我原來把活動的重、難定在一起爲: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聲音響亮。這樣難點沒有突出,現在我把難點定爲:能體驗到動物之間的關愛之情。

四、說活動準備:

原來我只是物質準備爲:

1、麻雀媽媽胸飾一個、大樹一顆。故事中的角色圖片:麻雀、貓頭鷹、猴子、蝴蝶、小松鼠、小花狗。

2、錄音機、錄音帶。

現在我增加了經驗準備爲:瞭解小動物的本領。

透過完整欣賞培養幼兒注意傾聽打下更好的基礎,幼兒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義:雖然麻雀很喜歡唱歌,但看見小狗在睡覺時就不在唱了,而是安靜的等着等着。孩子們就會覺得麻雀多麼了不起。將這一情感教育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是解決重點以及重建後的難點突破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四、結束部分:

1、遷移故事。

我依據幼兒的生活環境引導幼兒說說“你們覺得在什麼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

本想引導幼兒思考、討論,進而得出與幼兒實際生活相關的答案。但我發現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與實際生活有脫節,原因一是小班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不足。二是他們實話實說。把這一環節滲透到前一個環節“小狗睡覺時我們該怎麼辦”後就引發孩子討論“你覺得還有在什麼時候也不應該大聲講話?”運用“乘熱打鐵”的方法能促進幼兒的發散思維。而不是回過頭來“硬邦邦”地把這種知識強教給孩子。

反思性說課還是第一次,接下來就會有第二、第三……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肯定是:反思+說課=效率!

2、說教學過程:

第一、角色遊戲法,抓住小班孩子的心裏特徵,用角色遊戲讓幼兒進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來扮演‘麻雀媽媽’,你們當我的‘麻雀寶寶’好不好?”幼兒回答。教師:“現在媽媽可想聽你們唱歌了,你們唱歌給媽媽聽吧。”激發全體幼兒參與學習的慾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起來,爲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鋪墊。

第二、情景教學法,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當幼兒唱得正高興時,放錄音:“上面的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同時教師和幼兒停止歌聲。我故意說“是誰在說話?爲什麼不讓我們唱了呀?”並出示貓頭鷹,引導幼兒主動發問:“貓頭鷹,是你不讓我們唱的麼?”我以貓頭鷹的口吻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

教師:“下面的朋友是誰呀?設定懸念吸引孩子,鼓勵幼兒猜想、模仿學說對話。透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說出角色間的對話,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故事、理解故事。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也讓幼兒更好的體驗這種環境所帶來的語言交流樂趣,從而爲幼兒的語言發展、注意傾聽打下更好的基礎。

然而當看到小花狗在睡覺時我放低音量說:“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大都說:“拿棒打醒小狗。”這讓我感到很意外,直接把答案給了孩子。其實,這不是意外,孩子是很現實的,他們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經驗”。這說明我對教材的把握不夠透徹,準備的不充分,缺乏活動前的經驗準備。當孩子說:“拿棒打醒小狗。”我應與孩子展開討論如:爲什要打小狗,小狗每天晚上爲我們做什麼,使孩子懂得小狗晚上爲我們看家剛剛纔睡着,好辛苦,我們不能吵醒它。真正領悟到關愛之情。同時也完成了第二個情感目標。

3、完整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啓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話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故事中都有誰呀?”“麻雀是怎麼問它們?(按故事中順序逐個問)”“是誰不讓麻雀唱歌了?它爲什麼不讓麻雀唱歌了?”“麻雀是怎麼做的?”“你們喜歡這隻麻雀麼?爲什麼?”

麻雀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麻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教材的開場是有其特殊的含義的,說明了這篇課文在教材中是十分重要性。

《麻雀》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隻還不會飛的麻雀不聽勸告媽媽,試圖飛出窩來卻一不留神落到窩下,遭遇到了大花貓襲擊,麻雀媽媽爲救他,奮不顧身地用身體擋住大花貓,最後導致自己的尾巴被花貓咬掉的故事。本課文雖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給人很深的啓迪。 根據新課標的第三階段(5-6 年級習作)的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語句,瞭解重點語句所隱含的情感色彩。 基

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能夠正確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理解課文並抓住重點句子,瞭解其所蘊含的感情色彩。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去把握文中的重點句,並理解其意蘊是本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三課時

課前準備:讓學生閱讀“學習連結”,或查找更多的有關高爾基的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找高爾基的《童年》等作品來讀一讀。

二、說教法和學法

(時間控制1 分鐘) 在教學方法上,我認爲,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設計,貴在創新,貴在切合學生實際,葉老先生曾說“教是爲了不教”,因此,結合五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本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習,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透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 2 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三、說教學過程

(時間控制5 分鐘)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將採用啓發式談話匯入:四年級是我們學過了一篇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讓我們看到了動物中偉大的母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也是關於麻雀的課文《麻雀》。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著名大作家高爾基的這篇童話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收穫呢?隨後揭開課題,並簡要了解作者高爾基的概況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匯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普季克是怎樣的一隻麻雀,麻雀媽媽又是個怎樣的媽媽?同時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閱讀文字的障礙。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爲接下來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研讀賞析,體驗情感。葉聖陶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研讀賞析,體驗情感”環節中,我首先設臵一個問題:從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麻雀與麻雀媽媽的對話你瞭解到了什麼?採用分角色的辦法,抽選兩名學生分別扮演麻雀和麻雀媽媽來朗讀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時其他學生邊聽邊勾畫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朗讀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歸納出問題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讀 14-19 自然段想想麻雀和媽媽前後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從中你看出了什麼。緊接着,我將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重點理解課後練習第二題的句子,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能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透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課後星號題中的那個問題。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第五環節: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爲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 3 體驗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細緻,陪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麻雀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歌詞作者結合兒童心理採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一隻彬彬有禮、惹人喜愛的麻雀形象,非常形象化,潛移默化地教給小朋友待人有禮貌的道理。歌曲的節拍是四三拍,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歌曲前兩句採用了重複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歌曲進入的第一個音符re的音準,第三樂句在較低音區進行節奏重複,第四樂句重複了一二樂句的素材,形成呼應,倒數第二小節要把三拍子唱滿,最後一小節要注意休止一拍結束。

二、說學情

本課的歌曲比較的簡單,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的輕鬆,但在歌唱姿勢和發聲練習方面沒有養成習慣,容易喊唱,對節奏把握有時不準確,對於四度音程2—5要提醒學生唱準,教師要多加指點和練習。

三、說教學目標:

1、動腦爲歌曲編創歌詞、動作;

2、主動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歌唱與表演的優、缺點;

3、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歌曲《麻雀》,並能邊唱邊演;

(2)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3)動腦爲歌曲編創歌詞、動作。

難點:準確、合理地對他人的演唱進行評價,能指出演唱中的優、缺點。

教具準備:

電子琴、電腦、課件、頭飾、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請同學們聽音樂,和着音樂的節拍,按照老師說的內容進行表演,例如:說小白兔就跟着音樂節拍模仿小兔子跳;說小鳥就一起做小鳥飛的動作等等。

2、談話:

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小鳥的種類?(如:鸚鵡、麻雀、喜鵲等)並讓小朋友學一學它的叫聲。

(二)、寓教於樂

1、老師邊放邊讀歌謠(歌曲歌詞):麻雀,喳喳叫,走起路來蹦蹦跳,見了媽媽唱只歌訝,見了小朋友問聲好。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隻麻雀是一隻怎樣的麻雀?(活潑的、調皮的、懂禮貌的麻雀等)

3、請大家跟老師一起讀一讀歌謠,邊讀邊指導。

4、請同學們爲歌謠編上動作邊做邊讀,加上表情讀。

5、教唱。自選打擊樂器爲歌謠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謠的節拍。(可以多請幾位同學來示範,每位同學可以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

6、請大家說一說除了加動作讀,加打擊樂器讀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讀)說玩後,大家一起拍着手讀一遍,節奏自編,但要同歌謠的基本節拍相同。

7、想一想除了爲讀麻雀的歌謠,我們還可以把歌謠編成哪種小動物的歌?(如:小貓、小狗、小雞等)然後請同學們兩人一組爲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配上歌謠,大體不變,按課本上的要求來變。

六、創造表現

讀了這麼多遍麻雀的歌謠,你想唱唱嗎?

1、然後出示電腦課件2:歌譜:一起來聽一遍歌曲。

2、老師範唱,請大家爲老師打節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覺。

3、放電腦課件中的音樂範唱,請同學們聽一聽小朋友是怎樣唱的,並用打擊樂器爲其伴奏。

4、老師彈琴,請大家小聲跟唱,老師大聲唱。

5、老師講解一下演唱中的難點和應該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將難點地方唱一唱。

6、點擊課件伴奏音樂,請大家跟伴奏音樂唱一唱。

7、邊唱邊打節拍,注意三拍子菂貂規律。

8、把自己剛纔創編的新歌詞加入唱一唱,可以邊唱邊表演,也可以同位兩個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選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注意節拍及菂貂。

10、一組唱,一組打樂器,和着同學們的`歌聲聽聽演奏的效果怎麼樣。一組玩後,交換玩成。

七、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首新歌,而且還爲歌曲編上了新的歌詞,還用打擊樂器爲歌曲進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現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學們之間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學會更多好聽的歌曲。”

麻雀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麻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出自19世紀俄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穎的構思,精練的語言文字,敘述了一隻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麻雀,使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文中透過對不同角色的神態、動作的具體描寫,不僅刻畫出麻雀弱小可憐,獵狗龐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爲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熱情地歌頌了“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三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學習該組課文,要繼續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讀懂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抓住神態、動作具體地描述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深入地感受動物之間的真情,並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懂得愛的偉大。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段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後練習,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繼續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讀懂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愛的偉大。

2、學習作者具體描敘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3、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二)能力目標: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標:

懂得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麻雀那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

(四)教學重點:

1、抓住描寫麻雀、獵狗、老麻雀的神態、動作的句子,體會三者的特點,進一步感受愛是一種的強大力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五)教學難點:

體會第4、5自然段中描寫老麻雀神態、動作的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即“一種強大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

(六)教學準備:

1、課文錄音帶。

2、動畫課件。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改精神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教學過程又必須強調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因此,我主要採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先讓學生欣賞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提出兩個問題:“老麻雀、麻雀、獵狗分別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課文中那些句子體現了他們的這些特點,爲什麼?”讓學生合作探究,採取“讀——找、畫——議——讀”的方法,從文章中找答案,說理由,並透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在反饋交流時,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仔細體會,深入理解。透過各種讀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朗讀中積累語感,積累詞彙。分頁標題#e#

三、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出示課題)

用最直接的方式進入課堂學習,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要求:邊聽錄音邊想畫面。

透過聽錄音,想畫面達到三個目的:一是鞏固以前所學的閱讀方法:“讀文章,想畫面”;二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是透過欣賞朗讀,爲後面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基礎。

2、教師提問:課文中有哪幾個主要角色?它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演示動畫)

在聽了課文錄音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兩個問題,並演示課件,用動畫這種學生最喜歡的形式再現情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刺激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透過觀察畫面,能快速瞭解文中幾個主要角色及故事情節。

3、對照板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這一步既對學生聽、看故事的情況進行了檢查,又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既有條理性,又減輕了難度。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探究中心

1、自主讀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新課標極力強調的。爲尊重學生的個性,我特別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同時又提出讀的要求,使學生明白讀課文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要開動腦筋。在閱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邊讀邊記、邊讀邊學,邊讀邊畫,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提問:麻雀、獵狗、老麻雀分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從直觀上把握三個主要角色的特點。

3、合作探究:課文中哪些句子體現了它們的這些特點?爲什麼?(指點方法:讀——找、畫——議——讀)

先明確合作學習的要求,再具體地指點方法。這種設計,使學生不至於盲目地讀,隨意地議,能圍繞本節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開展活動。現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掌握知識,而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創造能力、協調能力爲目標。在這個環節中,既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一舉兩得。

4、反饋交流。

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要求:(1)讀句子。(2)析句意。(3)感情讀。

在以自學探究爲主的課堂裏,“交流”成了提升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這是在接受式課堂裏所沒有的一種全新教學行爲。本環節教學,教師着力抓兩點,一是抓重點句子,品重點字詞;二是抓感情朗讀,讀中悟情。

在講到老麻雀時,運用多媒體電腦動畫顯示:“突然,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撲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着。”透過看屏幕上活生生的老麻雀憤怒地不顧一切地撲了下來,扎煞渾身的羽毛,並且配上老麻雀絕望地尖叫聲,使學生感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頓時明白老麻雀怎樣落下以及爲什麼這樣做,突破難點。再透過換動詞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句子,從直觀的畫面上升到理論知識,使學生更進一步學深學透課文,從理論上突破難點,也使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這句話時,教者提出問題:“一種強大的力量指的什麼力量?”因爲前面透過電視畫面再現故事情節,爲這個問題已作了鋪墊,直觀、真實、具體地體現了老麻雀爲了保護麻雀表現出的那種強大的力量。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偉大。

5、深化主題。

教師透過引讀第五自然段,進一步體會愛的偉大力量。再引導學生想象:“你從老麻雀的表現中想到了什麼?”進行發散思維練習。這一步能開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大限度開發學生潛能,發展智力,激活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識進步的源泉。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透過展開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

教師先從閱讀方法和文章寫法兩方面進行簡短的小結,幫學生梳理和概括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然後,教師再運用煽情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地強調愛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在任何動物身上均有體現,都值得歌頌和讚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五)佈置作業

課後收集能體現人或動物之間的愛的故事,準備在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