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數學說課稿集合7篇

說課稿1.69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數學說課稿集合7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購物策略》。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二單元《百分數的應用》的基礎上,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所設計的有關折扣問題的教學。

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媒體使用、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和課後分析七個方面進行彙報。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打折促銷活動入手,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線,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在這節課設計中,我遵循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數學思想,注重“以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索爲主體”。重視創設生活情境,有效地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問題。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本節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在購物廣告展示、對比和應用中認識“折扣”和“買幾送幾”的含義,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並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理的優惠方式。

過程與方法: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活動的過程中,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與態度:在實際應用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優惠方法。

教、學具準備:廣告紙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折扣問題與數學知識相聯繫,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爲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爭辯、評價反思等活動時空,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領悟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合作交流的經驗,提高數學素養。

四、媒體使用

本節課運用了多種有效的教學媒體,特別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插圖)課堂中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特點,展示學生收集的資訊,利用學生收集的資訊來設計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很好地展示了教學成果。

五、教學流程

在對教學目標的反覆研究、以及新課標的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設計了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實踐模擬,拓展延伸;五、全課總結,自我評價。下面,我將分別介紹教學的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數學本源於生活,我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入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首先由教師展示學生都熟知的商場的一則廣告語“每滿199元就送200元券”引入課堂。(插圖)引導學生分析、理清商家的這些活動並不會虧本,而是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再透過學生資訊的收集,(插圖)含義的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教師引導學生區分“省現金”和“送券”的區別,並設下疑問“如何在這五花八門的促銷活動中,也能讓我們消費者獲得利益”,從而引出課題《購物策略》。

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透過本環節的探究活動,要讓學生能根據購物商量的不同合理地選擇優惠方式。爲了達到這一目標老師再次提供買書的資訊,創設爭辯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買三送一”和“全部七五折”。再由學生自己選擇數量進行計算。(插圖)在計算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當買20本時,兩種優惠方式的價格一樣:當買30本時,“買三送一”的價格要高於“全部七五折”。從而產生疑問,這中間有什麼規律嗎?老師大膽放手,由學生自己選擇一些比較小的數據進行計算,並分小組討論、交流、彙報找到的規律。(插視頻)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買四送一”和“全部八折”這一問題,並能根據購買的數量不同,從而選擇不同的優惠方式,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購買大衣的生活情境,面對這一情境,學生提出:“怎樣購買更合理”這一問題。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透過思考、計算、研究發現:如果買一件,就選擇“6折”;如果買兩件就選擇“每滿300元就送300元購物券”。從而總結出購物策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正確的優惠方式。”

四、實踐模擬,拓展延伸。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環節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插圖)採用小組合作,請學生設計商家折扣的廣告語,(插視頻)這一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爲我們的生活服務,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自覺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全課總結,自我評價。

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老師提出問題:“在這節課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所感、所獲。並讓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本節課的表現給予正確的評價,讓學生在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過程中得到發展。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大家在視頻中已經可以看到,具體的版面設計如下:

購物策略

數據

合理消費

需要

八、自我反思

在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反覆研究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下幾點:

1、挖掘資源、豐富素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在教材的基礎上,深入地挖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選取的學習材料也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從生活中選取材料,豐富了教學內容。

2、互動交流、尋找規律

縱觀整個課堂,都是在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中完成的。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探究學習,發現規律。

3、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數學本源於生活,本節課所選擇的學習材料都來自學生熟悉的商場及生活情景,師生圍繞這些情景展開討論,學生個個熱情高漲。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也是學習“有價值”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透過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迴歸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感知,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對學生的放手還不夠大膽,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很有限。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總之,讓數學與生活結伴同行,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采,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透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 激趣匯入新課。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匯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透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透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透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 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爲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爲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資訊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了“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堂課中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模式。

二、說設計思路

1、說教材

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透過學習數學還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連除的簡便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及減法的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整數四則運算的一些簡便運算。教材主要着眼於透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材的編排意圖主要是透過典型的、緊密聯繫現實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簡便運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問題的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爲一體。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爲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2、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念及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的幾種常用算法。並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

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發現的方法,對連除簡便運算進行教與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質。

教學難點:選擇合理的算法。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複習、探究、練習、課堂小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

組織學生複習相關簡便計算和整數加法、乘法、減法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其目的讓學生回憶定律、性質,感受運用它們進行簡便計算的所帶來得作用,感受簡算的樂趣。爲探究連除的簡便運算作知識與情感鋪墊。

(二):探究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加以說明。

1、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學生的狀態就爲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我結合實際談話:春天,萬物復甦,花紅柳綠;春天,也正是植樹的好季節。你們看:3月12日,植樹節到了,同學們開展了植樹活動。從而,將學生引入到現實生活中,既能激發學生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不由自主的進入探索之中,還能感受數學知識的作用,也能潛移默化的進行綠化教育。

2、探究解決問題。

爲了讓學生真正成爲探索、合作交流的主體,我組織了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爲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3、探究發現規律。

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時,這已爲學習連除的簡便運算建立起知識的平臺。因此利用小精靈的問題,讓學生在對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較中透過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究發現出連除的幾種算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和計算方法與能力的培養相互融合,促進相互的理解,掌握。

4、探究規律的運用。

在這一環節中,爲了讓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安排了三個小環節。

A運用的條件。

這部分提出思考兩個問題,即連除有幾種算法,分別是什麼?那麼,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呢?運用除法的運算性質的條件是什麼?這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解連除的性質,爲運用作準備。

B初步運用。

這環節中安排了填運算符號和判斷兩各類型的練習,這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給出的,其作用一進一步理解掌握;二預防後面分組探究中一些不必要的失誤,三給學生搭個橋,建立起運用的模式。

C、深入探究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邏輯—是從主體的活動中抽象出來的,活動是兒童發現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因此,本課這時將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經驗,自己去發現探索,從而形成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的能力。

首先,請學生自主選擇題組,分組探究,組內交流;然後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後共同小結,形成統一認識:計算連除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有時改寫成“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比較簡便。計算“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先算小括號裏面的,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改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比較簡便。

(三)、多種練習、鞏固提高

新課程指出“練習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於學生注意力、興趣無法維持很長時間。因此,我在練習的設計形式上採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等情景。這樣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提高了練習的積極性。在內容的設計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於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評價,課堂小結。

學生透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的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再透過交流評價活動中的感受和體會、意見和看法,使各自明確努力方向。

最後,我設計了你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受,把你的收穫和感受和同桌說一說。透過交流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起到梳理概括,提煉昇華的作用,以促進他們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四、說課堂學習評價。

開放式教學必然輔之以開放式評價、個性激勵的學習評價方法。時間上,使用全程評價,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予適時評價;內容上,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形式上,還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爭論。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課標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我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透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預測和分析的過程。同時,認識統計表和簡單的條形統計圖並經歷其製作過程,在對數據的描述和分析中有所體驗,從而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二、說教材:

這一課展現的兩幅統計圖是教材第一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圖,象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讀簡單的統計表,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將參加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條形統計圖。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2、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做出簡單的預測。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並完成相應的圖表。

2.在生活的實際問題中學習統計知識,初步具有在交流中分析綜合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讀懂統計圖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難點: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預測。

四、說學生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班的孩子在統計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統計意識,體驗過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完整的條形統計圖,直接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從圖中獲取資訊並不是難事,關鍵是該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激發並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統計的過程中。因此我透過孩子們不僅熟悉而且喜歡的節日做爲切入點,很自然的引導孩子參與到統計中來。

五、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上課伊始,透過創設學生非常喜歡的六·一兒童節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課件出示2.1班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和2.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圖,讓學生讀懂縱向和橫向統計圖。從統計圖中自主獲得資訊,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做出簡單的預測。主要採用個人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形式,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形式中進行學習。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在這一活動中主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調查小組同學每天睡眠時間,收集整理數據,填寫小組同學睡眠時間統計表,大家根據統計表給統計圖塗上漂亮的顏色。評價展示統計圖,同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根據統計圖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教育。

(四)、總結歸納,提升經驗

依據數學從生活中來,一樣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特設計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統計,讓學生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繫。

總之,在課堂上我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用親切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語言,讓孩子們感到老師是朋友,是夥伴,使他們在體驗愉悅的情景中獲得知識。

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並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爲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爲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着極爲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爲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着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後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並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爲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髮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係。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於集合A的元素又屬於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敘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後,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爲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並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並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爲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並且爲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後,並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並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後,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後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並集的區別與聯繫;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資料,多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

一、 說教材

(教材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2、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二、 說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而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體現。目標教學分層遞進是從各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明確各自學習目的,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獨立自主地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這以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以全班教學爲主,小組學習爲輔,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原則分層教學。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種各層次學生都爭取“遞進”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揭示知識規律使學生能學,展示知識過程,使學生會學,並利用觀察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概念,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參與教學全過程。

三、 說學法

學生使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必須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正如荷蘭數學家費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使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種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數學活動種學習數學,也就使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基於上述思想,本節課我設想:

1、 動手實踐,培養學生髮現探索能力。

2、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3、 抽象概括,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四、 教學過程

(一)前置補償,動機內趨

這一環節採用全班教學,複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同時設疑置問,激發學生求知慾,產生內趨力,爲分層教學打下基礎。

(二)分層目標,分層施教

分層目標有效的爲教學活動定向,引導教學過程的展開,同時也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去學習,爲衡量教學效果提供準確的標尺。分層目標要以學生低中高三各層次的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A層目標體現於基礎性,B層目標着眼於變通性,C層目標着力於發展性,爲分層遞進注入活力。

(分層次教學)

(三)分層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評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因而,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設計如下有坡度有層次的練習。

1、 基礎鞏固性練習

2、 變通發散性練習]

3、 綜合提高性練習

(四)分層總結,不斷提高

總結是強化重點,明確關鍵,揭示規律的重要環節,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網絡。本節課我採用學生自己小結的方法,各層次明確自己學到了什麼,肯定每位學生積極探索,發現規律的精神,從而誘發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五、 最後值得強調

目標教學分層遞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種重視人本思想的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在全體發展,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學內容,班級條件學生題點而異!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數、數列、三角函數、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透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爲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爲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啓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啓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數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爲背景知識切入,設定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爲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高考試題爲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數圖象來解答。二次函數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數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高考試題爲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高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爲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高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數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啓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構造函數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爲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爲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爲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啓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啓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爲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爲“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爲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爲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爲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爲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爲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標籤:說課稿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