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栽蒜苗說課稿

說課稿3.27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栽蒜苗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栽蒜苗說課稿

栽蒜苗說課稿1

1、教學內容:

栽蒜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從栽蒜苗的實踐活動開始,讓學生在15天的觀察與記錄中經歷着數據收集的全過程,體驗着數據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了這個活動,透過學生交流數據描述的方法與過程,感受到學習統計的必要性,感悟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最後,教材透過試一試與練一練,促進學生學會讀條形統計圖,提高讀圖能力,發展統計觀念。由於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1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對於本節課學習的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雖然難度比第一學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透過栽蒜苗的數據記錄過程,學生將得到的數據畫在格子上,出現格子不夠的情況,自然就需要改變原來1格表示1個單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突破難點。

2、教學目標:

(1)、透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各種資訊,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製條形統計圖。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根據目標,結合實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體會和理解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二、說學情

學生在第一學段,經歷過統計的全過程,感受過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統計方法,對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有了初步的感受與體驗,由於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數據與學生的直觀認識是一致的,相對來說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障礙。但本節課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實踐情境(栽蒜苗)時,他們自然會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觀察、記錄蒜苗的生長情況,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當學生髮現格子不夠畫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認知衝突,並嘗試着去解決問題。因此只要課堂上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信學生能比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與靈活性。

三、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節課需要學生課外實踐、觀察,課堂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爲主,結合運用觀察法、發現法、啓發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生學習時,創設有效的情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空間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中,說一說,議一議,積極探索;在合作與交流中,畫一畫,評一評,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和運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這個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課題

播放課件,觀察蒜苗15天的生長過程。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滲透一些實踐活動,在教材中納入一些活動性的課題,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有益的。對於這種活動,學生不僅是喜愛的,而且是投入的。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可以獲得同步發展。

(二)創設活動,探究新知

1、說一說,彙報蒜苗第15天生長的高度。

2、填一填。小組每個同學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統計表。

3、試一試。給學生每人一張方格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畫出條形統計圖。學生會興趣盎然地拿起筆畫起來,畫着畫着,就會有學生髮現格子不夠,他們會自己選擇方法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

4、評一評。投影展示學生畫出的統計圖,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晰怎樣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有的學生會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數據太大時,這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學生會想出用兩個豎條表示一組數據,但又不方便觀察;有的會想出用一格代表兩個單位或三個單位等等多種方法,如果學生能說出要看具體數據的大小和畫條形統計圖的方格來定時,那就是本節課最理想的生成了。這一環節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學生思維。

5、根據交流結果,修改完善統計圖。問題都解決了,讓學生自己着手根據討論結果完善統計圖。

6、反饋交流,提高讀圖能力,並根據圖中的資訊提出數學問題與解決。我們創造出了條形統計圖,不光要會畫圖,還要會看圖,統計圖的有什麼優點?那從統計圖上你知道什麼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環節,也是讓學生完整地經歷數據收集整理、製作統計圖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將不能發展。因此,我在突破難點教學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這個環節裏,不是把這一做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透過討論等活動,思考解決辦法。

(三)綜合運用,拓展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一環節中,我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讓課堂和知識得到拓展延伸,並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歸納梳理,課後延伸

這節課最後我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讓學生梳理和歸納本課的知識內容,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爲了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還安排了一個課外實踐活動: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透過數據來反映?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2中製成條形統計圖。從而也很好地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說預期效果

透過本節課實踐和學習,我預計學生都能根據數據的需要選擇一個方格表示多個不同的單位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美麗的條形統計圖,較好的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反思

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栽蒜苗的實踐活動沒有進行,沒有經歷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過程,曾想用口算比賽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這一內容,後來反覆讀教材,我的理解是當學生有了蒜苗長得越來越高的經驗,他們在讀數的過程中,將這個高度理解成長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嗎?如果他們把讀出的數理解成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不就是一幅折線統計圖嗎?他們透過實驗得到的一些體驗有助於識圖能力的提高,統計意識的形成。這不正是數學關注的嗎?因此,我充分利用課件和學生一起觀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過程,以此彌補學生沒來得及栽種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學生種後數據交給學生,當我與上課班級學生在觀看課件時,我從學生的表情中讀出了欣喜,爲上好本課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格子不夠的問題產生認知衝突,然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完善自己的認知,師生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流突破了這節課教學重難點。這些知識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去做,而是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思維。

栽蒜苗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栽蒜苗》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學習了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本節課要學習的條形統計圖是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難度比第一學段有所提高。它是發展學生統計觀念的重要一課。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與學生的直觀認識相一致,而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在處理實驗數據的`過程中逐步加以理解。

二、說學生。

四年級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已經初步形成,他們很願意去收集、整理和處理實驗數據。在探索和討論的過程中,主動性已經很強了。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和內容,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數據畫條形統計圖,體會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的數據所表示的意義,會製作條形統計圖。

3、體會條形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數據製作條形統計圖,難點是體會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結合運用觀察法、發現法、啓發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透過創設有效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空間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中積極探索;在合作與交流中,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和運用。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發起話題,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探究活動的動力。半個月以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活動,在自己家裏栽蒜苗,仔細觀察和記錄蒜苗的生長情況。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每天都會有同學向我彙報蒜苗的情況,還有一個學生的家長把栽蒜苗的過程拍攝了下來。成爲一個很好的課程資源。

新課伊始,我就請學生把自己親手栽的蒜苗展示一下,讓學生感受到實踐活動之後成功的喜悅。緊接着,我提議: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的觀察記錄和方法。當學生說到誰的蒜苗最高或是最矮的時候,我會追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平時你是怎樣做的?”以此來激發學生表現的慾望。結果,學生各個躍躍欲試,彙報了自己的觀察記錄方法,談了自己在觀察記錄過程中的發現和感受。並帶着愉快的心情很快就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之中。

這15天的觀察記錄,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理解併合理使用描述數據的方法,讓學生從事數據統計,靈活運用統計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把討論如何收集數據作爲教學活動的開始。

(二)探究活動,深化認識。

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我不是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填一填。

平時的學習活動中,我班學生就是以六個人爲一個學習小組,這次也不例外。學生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把本組成員的蒜苗第15天的生長情況填在統計表中。

2、試一試。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嘗試用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直觀的條形統計圖。我給每人發一張12×8的方格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製作條形統計圖,學生會興趣盎然的拿起筆來畫。

3、議一議。

畫着畫着,就會有學生髮現格子不夠了?此時,我會抓住這一有意的預設,問道:“什麼格子不夠啊?”就着我會問:“那你們有什麼好主意呢?這樣,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在小組內解決,認真思考一下,然後把你的想法告訴你們小組的其他成員。比一比,誰的方法最好。”於是,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4、畫一畫。

彙報時,有人可能會說:在上面加幾個格子。有人可能會說:畫到頂之後再接着從下面畫。還可能有人會說:換一張大的紙。等等。對於學生的主意,我會一一設障。比如說:統計圖上面已經有標題了,沒法再加格子了;又比如說:建一個10層高的樓房,建到8層之後,再從地面重新建2層,這還算是10層的樓房嗎?經過一番激烈的對話,可能有人會說:“能不能用一格表示2,或表示3呢?”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於是學生繼續完成統計圖。

製作過程中,也會有學生提出:“一格表示2,那11怎麼表示呢?或者一格表示3,那20怎麼表示呢?”這個問題我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集思廣益,讓學生說出怎麼辦。然後進行小結:可以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制作條形統計圖。

5、評一評。

我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製作的條形統計圖,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自評和互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然後結合栽蒜苗這一實踐活動來體會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6、問一問。

在學生明白一格表示多個單位之後,我會追問:“剛纔我們在製作條形統計圖時,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方法解決了格子不夠的問題。那麼,在製作其他條形統計圖時,一格究竟表示幾個單位合適呢?”如果學生能說出要看具體數據的大小和條形統計圖方格的多少,這自然是最理想的課堂生成,如果學生說不到位,那麼作爲授課教師就要適時點撥。

以上是我所設計的探究活動的環節,也是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和製作條形統計圖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思維與動作之間的聯繫,思維將不能發展。”因此,我在突破難點教學“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這個環節時,不是把這一做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等活動,思考解決的辦法。這樣,也就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綜合運用,拓展思維。

這節課的練習中,我注重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讓課堂知識得到拓展延伸,並發展學生的思維。

1、看統計圖。此時,我會用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參加我校組織的各種興趣小組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說出這裏面用一格表示幾個單位,從統計圖中知道哪些數學資訊,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也許有人會說:我想參加足球興趣小組,可是沒有。那麼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給校長寫封信,建議他成立一個足球興趣小組,那就太好了。

學生一下子就從數學課堂聯繫到了生活實際,充分體會到數學原來還可以這樣指導我們的生活,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價值。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製作條形統計圖。

本環節,我會課件呈現本班五名學生踢毽子成績的統計表,根據表中的數據製作條形統計圖。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在玩中樂,樂中學,學中思,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歸納梳理,課後延伸。

這節課最後,我引導學生談學習收穫和體會,並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最後留了一道實踐性作業:等蒜苗長到一定的高度時,同學們可以嘗試用自己親手栽的蒜苗做一道菜。這樣一來,使學生實踐活動的成果得以延伸和昇華。

那麼,整節課,我依據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徵,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教學中,給予學習充分的學習主動權,課堂上不斷出現新生成,新的課程資源,從而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各位,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標籤:蒜苗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