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3.09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十二課的《荷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本文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個字,把滿池荷花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觀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養成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讓學生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1)理解荷花開放時的種種姿態,體會荷花的美。(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特設計如下教法、學法:本堂課以情感爲紐帶,透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並隨着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薰陶。

三、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理解。

四、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第一環節讓學生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慾望和關注的心理。爲此,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同學們喜歡花嗎?能不能說一下”“小朋友見過荷花嗎?今天老師要帶大家欣賞一篇題爲《荷花》的課文,大家準備好了嗎?”以學生們喜歡,能提高興趣的方式匯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爲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第二環節兒童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連。而作者的情感是寓於他們所描繪的對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是要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在引導學生從初讀進入細讀的過程中,飽含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的、音樂的藝術直觀,讓學生彷彿看到、聽到、整個心靈都感受到,在學生眼前再現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幾種不同姿態的白荷花和碧綠的荷葉,色彩清麗,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潔、高雅的本色。我依據這個材料製成鮮活的課件進行展示,使學生們直觀的感受到了荷花各種不同的姿態,從而對於第二段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第三環節領悟課文的神韻,感受課文形象爲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應牢牢把握,並順勢將教學過程推進,從細讀進入精讀。所謂精讀,即讀課文精彩片段詞句,讀出其神韻。課文語言不僅承載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形象寄託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讀時要將學生的情感移入課文描寫的對象上,從而激起情感深化。我透過三條途徑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深層,產生移情。1、藉助比較區別;2、藉助想象展開;3、藉助語言媒介。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沒有對荷花的“姿勢”進行具體描寫,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1、課件展示:看圖想象說話,“這麼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 ,有的 ,還有的 。”小組討論,指名說,集體評議。2、指圖引讀這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討論:作者爲什麼把這一大幅畫看作是“活的畫”呢?用這麼美的詞句來描寫荷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的設計,既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荷花美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荷花強烈的喜愛之情,可謂一舉三得。

第四環節 抒情表情朗讀是抒發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常用形式。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們往往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達,抒發他們對作品中人物、角色、場景的情感。因此,在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我都設計了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自己小組內先自學,然後在小組內討論,最後小組彙報。在反覆品讀欣賞後,荷花之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此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彙的積累內化,從而更好地抒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有情,教材有情,“學生——教材”之間的情感橋樑就是教師。由教師來傳遞情感,讓學生隨着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學生在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中學會熱愛生活,追求美好。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不僅起着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爲了更好的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12.荷花

荷葉 : 挨挨擠擠 像大圓盤

荷花: 含苞荷花 半開 全開

這樣使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荷花得美。

總之,這節課我抓住以下幾點設計教學過程:

1.抓住作者寫荷花荷葉的精妙之筆,咬文嚼字,反覆品味,不僅讓學生欣賞作者遣詞造句落筆的生動準確,而且透過遷移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2.多法品讀,內化語言。對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抓好讀的訓練是最好的教學手段。因爲文章的“美”是學生透過多種讀法品味出來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裏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3.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腦想、手寫,“全頻道”運作,“多功能”協調,“立體式”展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整個教學過程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

4.形象直觀的課件展示,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感悟美,享受美,進而達到去創造美。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鄉下孩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4課,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爲“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爲“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

全詩語言洗練而有童趣,所創造的意境清新活潑,我所執教的對象是城市孩子,大多學生對鄉下生活了解不多,但他們思維活躍,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想象豐富。因此,在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的基礎上,側重學生感悟、體驗,開拓視野,發展想象力是我教學的重中之重。 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教學理念的靈魂。其次,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權,在合作中學習,是我教學的策略。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有豐富的想象,有表達的自信心,培養創新能力,是我教學的又一理念。 語文課標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課標還要求“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此,我的教學流程設計是這樣的:

《鄉下孩子》一課,反映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那麼,如何使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同時,又感悟到這一點,既而轉化爲對農村,對大自然的熱愛呢?在教學流程中,我採用了“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作爲鄉下孩子的客人去體驗、去感悟鄉下生活,進一步想象,鄉下孩子還會幹些什麼?同時,運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聲情並茂的動畫素材,再現農村生活,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所以,教學的主線是“以說爲入、以讀爲主、以悟爲神”。

一、 情境導課,激發興趣。

在導課的環節中,我先出示了一幅農村生活畫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畫了哪些景物?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我接着問:誰會在這裏生活呢?當學生說道鄉下孩子時,我又巧設過渡:“今天,就有一位熱情好客的鄉下姑娘邀請我們到她的家鄉去做客,她的名字叫‘大眼睛妞妞’。她悄悄地告訴老師,她生活得特別快樂,所以專門做了一首詩歌送給大家,你們想知道嗎?”這種導課方式,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二、層層遞進,引導初讀

1、一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二讀課文,看看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三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

[透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三、 創設意境,讀中感悟

在學生對詩歌內容有大致瞭解的基礎上,我請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節,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自由結合成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尋找自己興趣相投,關係親密的小夥伴,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小組內大膽質疑,積極發言,展示自己,在合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這時,我就作爲小組的成員,深入到各小組,與他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一方面,可以瞭解他們的學習主題,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學生遇到的困難,以便在小組彙報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彙報第一小節時,有一位同學提出爲什麼說他是“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我讓學生說一說,小時候躺在媽媽懷裏會覺得怎麼樣?爬在爸爸背上會幹些什麼?由此喚起學生得到父母愛撫時那種溫暖幸福的情感體驗,回憶起當時歡樂愉快的心情,體會到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就像“歡唱的黃鸝”,父母看到天真活潑的孩子就像“盛開的野菊” 。

[讓學生明白這一小節作者用了兩個比喻。把鄉下孩子小時候在媽媽懷裏“撒嬌”、“淘氣”,在爸爸背上“頑皮”“任性”的特點表現了出來。學生體會後,心靈碰撞、真情感悟,深情地讀出那份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的愉悅之情。]

又如:學生朗讀第二小節後,我覺得他們讀得不到位,就出示課件,讓學生邊讀邊觀察畫面,引導學生進入鄉下孩子的生活情境去想象:鄉下孩子是怎麼捉蝴蝶,會編個什麼樣的故事?(美麗的童話故事)他選用什麼樣的草葉,會吹出什麼動聽的曲子?體驗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嬉戲時的活潑愉快,學生進入情境後,指導學生用輕鬆、愉快的語氣朗讀和背誦這一小節。

小組彙報完後我用第一人稱的語言描述,導讀各個小節,配以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到鄉下孩子童年的意境,讓學生透過閱讀,體會鄉下孩子天真可愛、聰明伶俐、勤勞能幹的性格特點,同時,感受鄉下孩子在如此環境中是幸福快樂的。激起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啓發想象,遷移練習。

對課文進行朗讀、背誦後,我對學生說,假如你到了妞妞的家鄉,你會幹些什麼?你能像妞妞一樣也編個詩歌嗎?低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較淺,讓他們言之無境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首先根據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出示了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有一定的物質依託,圖上有小狗、公雞、小貓、小魚、小豬、鵝等學生喜愛的動物,學生們見了個個神采飛揚,見物慾言。紛紛舉手發言:“拾一把稻穗,樂壞了驕傲的公雞。”“割一籃青草,饞得小羊咩咩叫。”“捉幾條小蟲,撐圓了公雞的肚皮。”“撿幾根肉骨頭,樂得小狗直搖尾巴。”這樣,“一石擊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後,思維活躍,不僅能夠準確地運用課文上的句式,而且還能夠聯繫實際,說出生活中喜愛的小動物、吃的食物及相關的一些事情。這時,我又引導學生:你們都是城市孩子,能把自己的城市生活再現成詩歌,說給“大眼睛妞妞”聽嗎?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大膽地去想象,去創新,在嘗試中體現我能行的快樂,做出了一句句,一首首天真、稚嫩、充滿童趣的小詩。比如:“曾是媽媽懷裏/可愛的小豬。曾是爸爸背上/頑皮的猴子。彈一首歌曲/能喚起美好的回憶,打一次籃球/鍛鍊鍛鍊自己的身體。”雖然不夠完美,但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遷移練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密切聯繫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讓學生憑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拓展,去創新,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透過《鄉下孩子》的教學,以創設情境、趣味閱讀、感悟運用爲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同時,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透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着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爲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說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說學情】

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字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說,閱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這節課正在努力實踐着這一思想。最後,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爲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說教法】

1.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啓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因此,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以讀爲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爲主線,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說學法】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故事匯入,激發興趣,初讀尋疑,再讀釋疑,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設疑。

1.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匯入新課。

2.揭示課題:23學與問

3.引導學生提問:學與問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二、初讀指導,初步感悟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出示生詞)不懈探求沈括相輔相成翱翔

3.我們再一起把這些生字詞讀一讀,記住它們的音,認清它們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2.交流。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這是作者提出的觀點。(板書:提出觀點)讀句子。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板書:得出結論)讀句子。

作者又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這樣透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書:闡述觀點)

3.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這兩句話分別在課文的什麼位置?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四、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2.聽了他的朗讀,你懂得了什麼?

學問就是指知識。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識很豐富,我們就可以說“霍金很有學問”。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對,這就是本文的觀點。

“問”是很重要的。

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把“問”比作什麼呢?由此看出“問”很重要。

3.問究竟有多重要呢?下節課再學習。

五、總結本課

六、作業設計

1.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名言,寫下來。

2.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說板書】

23學與問(議論文)

提出觀點

闡述觀點勤學好問

得出結論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神話故事《哪吒鬧海》。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主要是爲了拓寬學生的閱讀領域,聾校傳統的題材沒有神話故事,而在我們開展的晨誦午讀中,我發現孩子們十分喜歡閱讀這類故事。《哪吒鬧海》講了小哪吒爲民着想,不畏強*,大鬧東海,制服龍王父子,使人們又過上安定生活的故事。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開端,講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害得人們不敢下海捕魚,哪吒決心治一治他們。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發展,講哪吒三次鬧海,掀起巨浪、打死夜叉、把三太子打得現出原形。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結局,講哪吒制服了龍王父子,人們又過上了太平的生活。

我們準備安排四課時學完。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三課時。

本課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哪吒的本領高強,瞭解神話故事的神奇之處,體會哪吒爲民着想、敢鬥邪惡的精神。

3、指導學生生動地複述故事。

雖然哪吒這個小英雄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早已紮下了根,因爲無論是動畫片還是連續劇,小朋友都很熟悉。但由於這些聽力有着不同程度損傷的孩子語言的貧乏,如何引導他們把故事講清楚、講生動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學程導航,自主學習。

爲了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在本次教學時將會採用學程導航的範式進行教學,堅持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同時又結合特殊教育學校自身的特點,先扶後放,扶放結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自主學習,即學生根據“學習單”上的教學內容進行自學;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合作解決自學中沒能弄懂的問題;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二、強調朗讀,發展語言。

我班是語言康復訓練實驗班,有香港英華漁人協會贊助的無線調頻助聽設備,每個孩子都配有助聽器。經過長期的訓練,有4名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中我堅持個別化教學的原則,讓口語能力好的同學透過朗讀訓練、情境演練、複述故事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讓其餘同學藉助手語、口型、表演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

三、緊扣關鍵,理解課文。

在設計整個教學中,我緊扣《哪吒鬧海》的 “鬧”字,在學生理解哪吒爲什麼鬧的基礎上理解怎樣鬧和鬧的結果。我採用學習單導學的方式,出示學習單,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接着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最後全班交流。在整體感知了哪吒鬧海的過程後再進行精讀,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注重朗讀與想象的結合,體會哪吒的本領高強和神話故事的神奇。在哪吒一鬧東海掀起巨浪的時候,我主要抓住“滔天巨浪”,透過觀看直觀的畫面,來感受一擺掀起滔天巨浪的威力和哪吒的.本領高強。哪吒二鬧東海打死夜叉,我透過“機靈”一詞開展教學,先讓學生找找描寫哪吒動作的詞,透過朗讀、演示,還文字形象,還文字以畫面,再透過找出文中神奇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小哪吒的機靈、乾坤圈的神奇。哪吒三鬧東海使三太子現原形,在前一自然段抓住關鍵字詞讀活文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再透過龍王的“嗷嗷直叫”,三太子的“氣沖沖”來反襯哪吒的勇敢,本領大,並滲透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領悟混天綾的神奇。之後讓學生欣賞三太子現原形動畫片段,給學生和文字之間架起一個平臺,指導學生進行適當創造和想象,藉助圖片,讓學生進行復述故事。理解鬧海結果讓學生齊讀第五自然段,體會哪吒鬧海是爲民着想,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於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從哪吒的一擺、一扔、一抖體會神話故事的神奇和哪吒的勇敢及本領之大。最後透過誇一誇哪吒和唱一唱《少年英雄小哪吒》培養學生學習哪吒機靈、勇敢的品質。

蘇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狼和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關於生態均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叢林的住民爲了掩護鹿羣,捕殺兇狼反而造成了叢林饑荒、疾病盛行。它報告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親暱的接洽,粉碎生態均衡將會給情況帶來無法想像的劫難。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來構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統一。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小鳥歌唱,鹿羣嬉戲,惡狼出沒,歡樂與危險同在,進攻與提防並存,組成了自然統一體。失衡--狼被捕殺,災難降臨。文章從兩個方面展開敘寫:一是人們組成狩獵隊捕殺兇狼,消滅鹿羣的天敵;二是鹿羣從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長,造成嚴重饑荒和疾病流行。最後得出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道理。課文寓自然科學知識與生動的故事中,透過形象的描述,具體的數據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點,在考慮學情的基礎上制定瞭如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知道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三、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的主要教學思路是:以讀爲主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課文。在一幅幅鮮明畫面,一個個具體數據的對比中悟情明理。透過討論,讀書比賽等多種形式,採用電教手段,創造一個聲、色、形有機結合地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我準備分二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二課時:精讀感悟,體情悟理。

四、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在讀讀、議議、比比中突破重點、難點。讓孩子們在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課文,明白課文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具體說一說第二課時是如何突破重點、難點的。

五、說教法、學法:

(一)興趣導讀,讀中入境。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在揭題之後,創設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麼樣的呢?讓學生帶着興趣讀第一小節。接着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說一說你的理由。”學生可以喜歡森林的生機勃勃,喜歡鹿的活潑美麗。學生也可以不喜歡森林中狼的貪婪和兇殘。這樣的設計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現個體發展、展現其問題解決能力的舞臺,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思路說說自己的看法。

“凱巴伯森林當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讓學生自由去讀一讀,透過具體的數據體現人們捕殺狼數量之多。

(二)讀中對比,讀中悟情。

第三小節課文中出現的“自由王國”讓三年級的學生動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而理解加上引號的“自由王國”更是困難了。教學時我準備這樣去突破這一難點: “凱巴伯森林從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國,鹿在那兒怎樣自由生活的?這一自由王國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國嗎?”透過這二個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明白:狼被消滅後,鹿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爲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毀,病毒傳染。接着讓學生把一、三小節對比,體會狼被捕殺前後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導學生想像森林被毀,鹿羣生病的樣子。學生在兩兩對比中引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啓動思維,從中感悟、體會、理解。

(三)、合作學習,說話明理。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讓學生自讀這一小節,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爲“功臣”,稱鹿爲“大壞蛋”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學生自由地將自己的發現、想法和結論進行交流和共享。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顧問,一個參謀,一個引導者。最後課堂延伸,學科整合。不過,這裏的處理,我沒有抓住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師的引導沒有體現出來,而只是進行了總結。

以計劃叢林警示牌的情勢讓學生本身說一說本節課的勞績。老師可得當先容有關生態均衡的知識,再請學生談談生存中沒有細緻生態均衡而受到大自然處罰的事例。課後網絡這樣的事例。這樣就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範疇,細緻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差別內容的相互交織中,滲透排泄整合,開闊視野,得到當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