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劉叉的詩鑑賞

生平簡介

河朔(今河北一帶)人。好任俠。家境貧困。曾爲韓愈門客。後遊齊、魯,不知所終。其詩風格獷放,能突破傳統格式,但也有險怪、晦澀之病。有《劉叉詩集》。

冰 柱

劉叉

師幹久不息,

農爲兵兮民重嗟。

騷然縣宇,土崩水潰,

畹中無熟谷,

壠上無桑麻。

王春判序,

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遊僻,

跋履險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縷,

鬢髮蓬舥。

雀驚鼠伏,寧遑安處,

獨臥旅舍無好夢,

更堪走風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

詰旦都成六出花。

南畝未盈尺,

纖片亂舞空紛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間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瑩潔,

隨勢無等差。

始疑玉龍下界來人世,

齊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漢高帝,

西方來斬蛇。

人不識,

誰爲當風杖莫邪。

鏗鏘冰有韻,

的皪玉無暇。

不爲四時雨,

徒於道路成泥柤。

不爲九江浪,

徒爲汨沒天之涯。

不爲雙井水,

滿甌泛泛烹春茶。

不爲中山漿,

清新馥鼻盈百車。

不爲池與沼,

養魚種芰成霪霪;

不爲醴泉與甘露,

使名異瑞世俗誇。

特稟朝沏氣,

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

森然氣結一千里,

滴瀝聲沉十萬家。

明也雖小,

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

直下不能抑羣邪。

奈何時逼,

不得時在我夢中,

倏然漂去無餘。

自是成毀任天理,

天於此物豈宜有忒賒。

反令井蛙壁蟲變容易,

揹人縮首競呀呀。

我願天子回造化,

藏之韞櫝玩之生光華。

鑑賞

從唐德宗貞元末到憲宗元和時期,以韓愈爲首的一派詩人,一反大曆以來圓熟浮麗的詩風,走上險怪幽僻一路。如韓愈的《陸渾山火》和盧仝的《月蝕詩》等都足以代表這種詩風。劉叉也是這一詩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車》二詩爲最有名,而《冰柱》詩尤奇異奔放,寄寓遙深,爲後世所稱頌。

全詩可分爲三段。

從首句到“更堪走風沙”爲第一段。在這一段裏,詩人首先揭發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干戈不止,民不聊生。安史亂後,接着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干擾西南邊疆,詩裏所說的“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谷,壠上無桑麻”,反映了當時因戰禍連綿而造成的田園荒蕪景象。詩人爲了躲避兵災,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樂土。旅途艱辛漫長,而在兵荒馬亂中跋山涉水,不僅要忍受風霜勞頓之苦,還要時時提防惡人的侵襲。“貂裘蒙茸已敝縷,鬢髮蓬舥,雀驚鼠伏”,寫出了旅途中的艱辛困苦,爲下文借寫冰柱抒發感嘆作了鋪墊。

從“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羣邪”爲第二段。這一段是全詩的主要部分,描繪了冰柱的奇麗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後,房檐間的冰柱垂掛下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一樣的晶瑩潔白,玉色瓊輝。

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龍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漢高帝的斬蛇寶劍!這兩個奇異的比喻,不僅寫出了冰柱的風神,還爲下文寫它的不爲世用張勢:它不能化爲及時雨,使田禾滋壯;而只能化爲泥漿,使道路艱難。它不能化爲九江的波濤,奔向大海;而只能浸入峽谷,沉淪天涯。它不能化爲雙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爲中山美醞,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爲池,積而爲沼,養魚種芰;它不能爲甘泉,不能爲飴露,使這特異的祥瑞徵兆爲世俗贊誇。它只能憑藉它的清沏之氣,孤潔自賞,自凝自消。它的光彩雖不亮,卻無法掩遮;它負着曲瓦,不能施展神鋒,剷除奸邪。

這一大段的描繪,句句是在寫冰柱,卻句句關聯到詩人自己。詩人的懷才不遇的憤恨之情,剛傲不羈的性格,全面地顯示了出來。

從“奈何時逼”到末句爲第三段。這一段寫冰柱消失以後的感嘆。天晴凍解,冰柱從夢中消失,杳無蹤跡。萬物的成與毀是天決定的,它對於冰柱不會特加恩澤,卻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蟲,順生易長,揹着人,縮着頭,聒噪不休。期待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櫃子裏,使它永遠放射光輝。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層,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蟲對比,揭示出當時政治上的小人橫行、賢士在野的情況。最後詩人把理想寄託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扭轉形勢,重用賢才。詩的最後兩句是畫龍點晴,點出了詩的主題,就是說只要皇帝任用賢士,排斥奸邪,就能消除戰禍,天下太平。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詩,題材新奇。更奇的是對冰柱的形象描寫,把冰柱擬人化,句句是寫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懷才不遇。他用玉龍的爪牙,劉邦的斬蛇寶劍來比喻冰柱,貼切而新鮮,爲修辭手法創一特例。就詩體來說,這首詩是句子長短不一的`雜言體,抒寫較自由,適宜於表達較複雜的理想感情。用這種詩體,不可避免的是多議論,散文化。劉叉的這首詩顯然是受《月蝕詩》的影響,而又加以發展,顯得更爲奇譎豪放。使這首詩顯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韻方面。它用的是麻韻,麻韻字的音是響亮的,高昂的,但韻字卻比較少,因有“險韻”之稱。這首詩共二十七韻,全屬麻韻,中間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過。“邪”字用了兩次,前一個音“牙”,是劍名;後一個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讀,音義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韻寫古體詩,一韻到底的很少見。本詩在抒寫中一氣貫下,縱橫自如,在描繪冰柱一段,連用了六個“不爲”排句,氣勢浩蕩,鬱結於胸中的不鳴之氣,噴薄而出,“特稟朝沏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兩句,拗折多變;“ 森然氣結一千里,滴瀝聲沉十萬家”兩句,對仗整飭。這些句式的變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連的,句子或長或短,或對仗,或散行,而最後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韻腳上來,毫無生拼硬湊的毛病,用險韻而不覺其險,顯示出詩人的才華,爲唐代詩壇增添了光芒。宋代蘇軾在《雪後書北臺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韻,第二首的末兩句是:“ 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可見他對於劉叉的《冰柱》詩是很讚歎的。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

磨損胸中萬古刀。

鑑賞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後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刀,又爲什麼受到磨損呢?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複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韓愈亦有“事隨日生”之句,意同。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作者經常看到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當這種時候,作者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這位少時因愛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的人物,雖改志從學,卻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繼續過着浪跡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也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剛直的性格。只是鑑於當年殺人亡命的教訓,手中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刀早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卻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懷深處,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衝斗牛。然而因爲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鬱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無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斬邪惡的正義寶刀,只能任其銷蝕,聽其磨損,他的情緒又是多麼激憤!

作者正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複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可謂高妙。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還沒有看到用“刀”

來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種新奇的構思和警闢的比喻,顯示了劉叉詩的獨特風格。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劉叉

一條古時水,

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

勿薄細碎仇。

鑑賞

這是劉叉在贈劍給友人時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之獨特處,在於通篇以水比劍。本來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閃爍的劍光罰分明,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絕書》說:“太阿(寶劍名)劍色,視之如秋水。”後來也有以水比劍以至直接將劍稱呼爲水的。如李賀詩:“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春坊正字劍子歌》)劉叉這首詩不只是在一二句詩中將水與劍相比擬,而是把水劍的比喻作爲一個基本構思貫通全篇。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說得很口語化,而挺有詩味:詩人不直說這是一把古代傳下的明亮的寶劍,而說成“一條古時水”;不直說寶劍“拿”在我手裏,而是循着“水”的比喻拈出一個“流”字,說一條水向我手中流來,從而使得原來處於靜態中的事物獲得了一種富有詩意的動感。這種從對面着墨的寫法,較之平鋪直敘多了一層曲折含蓄,因而也就多了一種風趣韻味。

第三句還是循着以“水”比劍的基本構思煉字。

劍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贈”、“惠贈”,而是扣緊“水”字,選用了“瀉贈”。我們彷彿看到了一條流動着的“水”,流到詩人手裏,又瀉入朋友掌中。如果直說成“我把劍送給你”,那就情韻皆失,索然無味了。以上三句寫贈劍,末句是在贈劍時的殷勤囑咐。“薄”,是迫近的意思。這一句是說不要爲了個人的小仇小怨用這把劍去作無謂的爭鬥,弦外之音是應用它來建立奇功異勳。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劍》詩中寫道:“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可以用來幫助理解末句沒有明白道出的這一層詩意。

標籤:鑑賞 劉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