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寒食節景色的詩句

寒食節的景色在古詩句中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寒食節景色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寒食節景色的詩句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註釋】

“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御柳”是指御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詩句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

《寒食夜有寄》韓偓

風流大抵是倀倀,此際相思必斷腸。

雲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

《寒食夜》韓偓

惻惻輕寒剪剪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解釋】

首句“惻惻輕寒翦翦風”,先使詩句篇籠罩一層悽迷的氣氛;次句“小梅飄雪杏花紅”,更爲詩句篇塗抹一層穠豔的色彩。有了這兩層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見的空虛之感和“纖手香凝”的綺麗之思。至於詩句的結句“樓閣朦朧煙雨中”,更直接從第三句生髮,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作者的密意溫情推向夜雨朦朧的樓閣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處所在以及作者的心目所注,從而加深意境,宕出遠神,使人讀後感到情意隱約,餘味無窮。沒有這樣一個結句,當然也託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應當說,這首詩句既以第三句爲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爲一首在藝術上臻於完美的作品。

《寒食日獻郡守》伍唐珪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

《寒食》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

【解釋】

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句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爲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裏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在作者看來,介子推其實是寒食節一個可有可無的因素。對於天下寒士來說,“寒食節”幾乎每天都在過,因爲生活逼仄,每每斷炊,哪裏來的煙火?

《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解釋】

詩句的首句從近處着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句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句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引幾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雪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解釋】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作者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鶡冠”傳爲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爲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爲力的杜甫最爲傷情之處。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作者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着一層薄霧。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故曰“過閒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故曰“下急湍”。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句。雲而曰“白”,山而說“青”,正是寒食佳辰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餘里”將作者的思緒隨着層疊不斷的青山白雲引開去,爲結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句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解釋】

寒食清明尤爲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從這首詩句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淒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作者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