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古詩絕句

木蘭詩中的故事情節

導語:木蘭詩中的故事情節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木蘭詩中的故事情節

木蘭詩中的故事情節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爲,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爲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爲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作者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①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重着“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緻入微。

例如,木蘭採買鞍馬一事,就透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覆提及“不聞爺孃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迴響着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迴盪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心的爺孃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時爺孃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透過同樣的句調作三次反覆重疊,生動表現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後終於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着“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

② 簡筆的運用。至於簡筆,主要是對戰鬥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爲什麼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並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徵、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