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奶奶教我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三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四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原來糉子包出三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溫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啊,我終於學會了。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2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這糉香飄香的季節,我們以隨同那屈原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端午節……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清晨,人們紛紛踏出家門,到各自計劃的目的地進發,這便是端午人們的一個習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遠望去,一片沸騰的海洋。出行的人們,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折一些樹枝,再買一個葫蘆,掛在自己的家門上。這,變成了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節,踏青遊玩,折下樹枝,憧憬希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端午,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河溪兩邊人山人海,鎖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隨着一聲槍響,兩條龍舟猶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湖水飛濺着,人們的心情也隨之飛濺,吶喊加油聲絡繹不絕,一浪賽過一浪。

走進端午節,龍舟越過,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碧綠的糉葉將糯米包裹其中,略帶着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動起手來,開始包糉子,將對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中,彷彿屈原當時那英俊瀟灑的面孔已浮現在我的眼前,隨之咕咚一身,帶着無限的悲憤,投入江中。百姓們紛紛包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從此,每逢端午佳節,各家都會包糉子,空氣中糉香不曾散去。

走進端午節,糉香怡人,祭奠屈原,銘記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縈繞心頭的是纏纏的暖意,揮之不去的是綿綿的情意。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3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

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4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二閭大夫屈原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爲了端午節。每年一到這個日子,賽龍舟、吃糉子就是主要的活動。據說人們賽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兒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不過,在我外婆家,至今還保留着端午節吃糉子、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外婆會給我們一家包糉子吃。她和我媽先去採摘一些新鮮的竹葉,清洗乾淨——先放進熱水中煮一煮,同時將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好以後,外婆就開始包糉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往裏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後用棉線綁住。一個糉子“寶寶”就誕生了。外婆喜歡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糉子:我喜歡吃白糉;媽媽喜歡吃肉糉;外公喜歡吃黑米糉……哪些穿着綠衣裳的寶寶在爐火上煮着,還沒出鍋呢,空氣裏就已經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了,叫人饞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馬拿出來狂吃。

端午節前夕,媽媽會給我在褲子或衣服上佩戴香囊。我的香囊是藍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聞到。聽媽媽說,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辟邪驅瘟的作用。

我的最愛——端午節。就是這樣歡樂、祥和的一天度過。

初中生讚頌端午節的作文五篇5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而今天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傷心欲絕,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居民知道屈原是個好官,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做成糉子,把劃小船變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媽媽告訴我: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按照媽媽的方法,把糉子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我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吊人的胃口的,使人饞誕欲滴,只要我一聞到味,我的食慾就會被挑起。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湖面上,有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羣衆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