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1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我高興極了!午飯過後,來到河兩岸,河兩岸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人多得數不清,像銀河上的無數的小星星。場上,人人都穿了自己喜歡的衣服,有紅色的衣裳、黃配藍的短裙、金黃色的'連衣裙……還有留披肩發的梳辮子的、黑髮的、白髮的……

當天,太陽熱烘烘的。河兩岸的人羣個個都滿頭大汗,臉上露出焦急的神態,好像在等待參賽人員的來臨。突然,只見主持人一聲令下:“比賽開始!”頓時,人們立刻歡呼起來,像一隻只活躍的小鳥。

有的喊:“羅格隊加油!”有的喊:“龍津隊加油!”喊聲驚天動地。過了一會兒,主持人驚訝的叫了一聲,人羣都不約而同地看着遠處,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從不遠處隱隱約約看見一隻只小艇陸續地划來,參賽員可真多啊!有年輕的、有年老的、有光頭……他們拼命地划着,你追我趕,毫不相讓。那神情,好像在決鬥。生怕別人快自己一步,會追過自己。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轉眼已經到了後半段了。忽然,5號小艇翻船了,艇員一個接一個掉進河裏,都不知所措地抱着船艇。後面的小艇都陸續地追過了。頓時,人羣的歡叫聲消失了。可是過了一會兒,不知是誰叫了一聲:“不要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加油!”這時,人羣的歡呼聲又熱鬧起來。艇員終於鼓起了勇氣,努力地向上爬,敏捷地坐在船艇上,又進行了他們的“戰鬥”。

電線上的小鳥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爲艇員打氣;草坪上的一棵棵柳樹揮動着,好像在爲他們喝彩,爲他們招手。一場激烈的龍舟賽結束了。第一名是龍津隊。

這場龍舟賽給了我一個啓發:人生的路途是曲折的,我們要不斷前進,我們要學習賽龍舟的精神,奮勇拼搏、積極向上、齊心協力,只要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3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我來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吧。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_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

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江裏的雨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人們在這一天裏會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等。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眼看着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於是在昨天,爺爺家包好了許許多多的糉子。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一進門就聞見了那淡淡的香味。我隨着香味來到廚房,從鍋裏拿出一個糉子放在碗裏。我剝開糉葉,看見那白白的糉子上還在冒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糉葉的香味。糯米在陽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我迫不及待的朝上面咬了一口,頓時,蜜棗那淡淡的甜味溜進了我的嘴裏,這種味道只有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才能嘗得到。我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禁不住想起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國的精神,長大後做一個做一個對祖國有用,能爲祖國儘自己一份力的人。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4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爲它能吃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初一關於端午的作文5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曆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糉子總是媽媽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着媽媽,硬是要學包糉子。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透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

標籤:端午 初一